兵馬俑揭秘:考古趣味

探究古文明很有心得的紀錄片導演James Tovell在Netflix紀錄片推出的《兵馬俑揭秘(Mysteries of the Terracotta Warriors)》,重新讓觀眾「再看一次」名列世界遺產(Patrimoine mondial)的兵馬俑坑實況,以及佔地50平方公里的秦始皇陵寢,壯觀必然,驚歎必然,文物出士後50年沒能解答的謎團依舊待解,從文物拼湊出的秦帝國敗亡前拼圖,反而是好看的歷史演義。

《兵馬俑揭秘》無可避免要細說重頭,兵分兩路,一是從1974年3月29日陝西臨潼縣村民在挖井打水時意外發現兵馬俑碎片談到還很漫長的重建工程,二是從俑身與墓穴拼組秦帝國昔日情貌。James Tovell的核心論述是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何以未能千秋萬世直到永遠,而是在始皇帝嬴政過世後十四年即土崩瓦解,飛灰煙滅,兄弟相殘,子裔不存?

《兵馬俑揭秘》從兵馬俑展開,解謎的關鍵證物亦回到兵馬俑身上。James Tovell認為兵馬俑從美學設計到製作技術都代表著秦帝國時期的工藝高度,關鍵在於始皇帝滅了六國方能聚集天下藝匠為他打造高度逼真的人俑,卻未能進一步探究人俑美學與人體解剖的關連,以及相關技藝何以未能流散民間,成就秦漢唐宋的雕塑美學?或許這個題目太大,三言兩語講不完,相關研究未有定論(例如與希臘文明的近似互通),跳過不談,可免爭議。

James Tovell的焦點是從文物講故事,註解歷史。例如,專家先從出土兵器的結構,以及軍士俑、立射俑、跪射俑的陣仗,參酌曾經古書上曾經記載的持弩之道:「左足縱,右足橫,左手若扶枝,右手若抱兒」,研判出秦帝國強大軍團先機弩,再步戰的接戰模式。然後鏡頭一轉,再切入始皇帝的酈山陵寢曾經強徵七十萬六國遺民來此擔任工奴,胡亥二世面對大澤鄉起義叛軍逼近咸陽時,來不及調動兵馬迎戰,只好就近動用工奴迎戰。

司馬遷「史記」的「陳涉世家」上確實有過這二十六個字敘述:「秦令少府章邯免酈山徒、人奴產子生,悉發以擊楚大軍,盡敗之。」有文物,有文字,再動用演員就拼組出當時酈山徒與少數秦軍合力擊潰叛軍的交戰場景。《兵馬俑揭秘》透過真人演出的Docudrama模式,豐富了全片可看性,也讓硬幫幫的古文物有了重回歷史場域的趣味能量。

至於始皇帝陵寢旁的另一座貴族陸寢是否就是自願陪葬父皇,以保全子嗣免遭胡亥滅門的公子高之墓?《兵馬俑揭秘》提出了大膽假設,不過,真相還在土中,兵馬俑的相關紀錄片肯定會隨著考古工程的新發現,持續再有新作。

《兵馬俑揭秘》在兵馬俑出土50年後,邀請大家看看文物,讀讀歷史,想像古人風情,具現了考古紀錄片的趣味。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