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伊人:七彩新歌劇

2007年的七夕情人節在八月十九日,台灣片商要配合七夕推出法國情人檔導演德米與華達的四部經典作品,最受注目的就是《秋水伊人》。

法國傳奇導演傑克.德米(Jacques Demy)在33歲那年完成《秋水伊人(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後,在影史上的地位已然確立。

《秋水伊人》的特殊性與重要性包括以下五點:

1.德米拍出了金髮女星凱莎琳.丹妮芙(Catherine Deneuve)的氣質與美豔,讓她成為世人認同與記憶的法國女性典範。12歲就從影的凱莎琳早期只是浮光掠影地在幕前點綴,20歲時在男友羅傑.華汀支 持下有了主角戲份,德米的《秋水伊人》讓她豔光四射,坐穩紅星之姿,隨後的《柳媚花嬌》更展示了她能歌能舞的表演才藝。

2.德米提供了最大篇幅讓作曲家米榭.李葛蘭(Michel Legrand)全力發揮,讓這齣新形式的歌劇電影一新世人耳目,主題歌曲「I Will Wait for You」更就此傳揚世界。

3.德米顛覆了傳統歌舞或歌唱電影的類型,開創「無話不歌」的形式,片中的人物對白全都入歌,一氣呵成的場面調度更讓人物互動關係有了類歌舞片的韻律感。

4.這是法國影史上的第一部彩色歌舞片,從衣著、布景到壁紙,大膽用色的鮮豔力道,不但反映了1960年代的時代美學品味,更替全片添加了強勁的夢幻色彩。

5.德米以冷靜又絕情的眼光與高度審視也批判著男女主角的夢幻戀情,片尾大重逢的滄桑無奈與黯然分手看似冷酷,卻是最現實的解決方案,超越了通俗劇的大團圓或大悲劇的傳統結局。

做為一部畫時代的歌劇電影,《秋水伊人》的魅力在於讓音樂與歌詞都溶入劇情之中。中外傳統歌劇最大的困擾在於音樂的「過門」空檔,例如黃梅調歌劇背負舞台 表演的歌舞傳統,必需兼顧載歌載舞的視聽效果,但是轉成寫實性較高的電影作品時,往往就因為過門太長,讓演員必需費盡力氣,挖空心思在過門空檔時刻多方經 營「手眼身法步」的身段,以致於寫實力道盡失,動作矯情,撕裂了演唱與劇情的互動張力,傑克.德米敢於放手讓米榭.李葛蘭打造「無話不歌」的音樂風情,就 大幅降低了音樂過門產生的虛矯身段,同時也得力於米榭.李葛蘭力求中庸平和的曲調旋律,演員不必誇張唱腔,就能行雲流水般唱唸台詞,帶動劇情,減少了以唱 代說的生硬尷尬,濃烈的音樂性格讓《秋水伊人》有了不同凡響的基調。

然而,所有傳世的歌劇電影必定都有繞梁三日的主唱歌劇,米榭.李葛蘭創作的「I Will Wait for You」就是旋律絕美的傑作,而且他把歌曲主旋律幻化成演唱與演奏兩類版本,分置在片中的重要段落裡,創造出迷人的交響效果。他先是在片頭用音樂破題,繼 而用在凱莎琳驚聞男友要到阿爾吉利及服兵役,除了獻身,還一字一句唱出「天涯海角我心相隨,天長地久,此情不渝」的矢志衷情時分,把癡情戀人的激情帶上了 最高點;最後在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劇情中分套過不同的器樂配置,分別炒作相思和告別的情緒,更實踐了音樂魔法中「一再重覆,終至綸音穿腦,刻骨銘心」的移情 效應。

雖然音樂性格這麼鮮明,傑克.德米的場面調度功力卻也是全片格局不落俗套重要關鍵,第一幕從男主角從修車廠外出到雨傘店與女主角約會,自如的運鏡功力讓故 事有如真實人生;男女主角在獻身夜之前的馬路行走,更是將鬼才導演尚.考克多(Jean Cocteau)在1946年作品《美女與野獸(La Belle et la bête)》中即已開發成功的電動地道拍片法(主角人不動,身子卻能往前挪移的驚奇視效)發揚光大……

經過四十三年的時光篩汰,《秋水伊人》雖然已不復前衛丰采,但是音樂、美學和凱莎琳.丹妮芙依舊是全片最迷人的三顆珠玉,依舊給人驚豔震撼,所謂的經典,無非就是如此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