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河大橋:最後見證者

昨日經典,如今幾人知悉?昨日傷痛,如今幾人關切?你還記得《桂河大橋》嗎?

在2024年提起《桂河大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還能有記憶的人,肯定都上了年紀。就連那首經典的口哨軍歌「colonel bogey march」大概也沒有幾個人可以隨口哼唱了,很難想像半世紀前這首口哨曲如何轟動傳唱於世。

對往事失憶,或者喜新厭舊,其實是文化常態,即使美國國會圖書館( Library of Congress)已經典藏該片,即使美國電影中心(American Film Institute)把該片列入最偉大的美國電影之林,即使英國電影中心(British Film Institute)把該片排入20世紀最佳英國電影的第11名,遇上世代斷層,沒聽過,正常,沒看過,更不意外,昨日風光與繁華註定要悄悄噤聲褪色了。

紐約時報日前刊出一篇訃聞,一位英國大兵Jack Jennings(上圖)在2024年一月過世,享年104歲。他不是電影人,但是他在二戰時期的戰俘經歷,卻成就了《桂河大橋》這部電影。Jack Jennings參與過緬甸鐵路的建造,也見證過戰俘營悲慘生活,2019年英國鏡報採訪他這位百歲人瑞時,還聽他細述了當年戰俘營慘狀:食物配給只有稀到只剩水的稀飯和一小湯匙的糖…每天得面對瘧族、痢疾威脅,平均每天有十幾人死於瘧族或痢疾,有天早上起床發現身旁的戰友已經僵死在床上…他腳上長了腫瘤,軍醫不打麻藥就一刀切除…工作表現不如日軍預期,棍棒和槍托加身,是每天上演的事,有四位戰友想要逃出戰俘營,被逮後的處分就是當場斬首,是的,多血腥又多殘暴的行為,難怪Jack Jennings會說:「對日本人,我不會遺忘,也不會原諒(I will never gorgive or forget)。」

緬甸鐵路是日軍運送戰爭物資的重要運輸管道,要求戰俘打造鐵路是日軍的如意算盤,關在戰俘營裡只會消耗糧食,三不五時還會搞破壞,閒著也是閒著,支援工事,根本就是免費勞力,而且透過工程把戰俘操到筋疲力盡,紛爭自然就少。至於戰俘會採取虛與委蛇或者能混就混的對策,那又是另外一款生存故事了。

亞歷.堅尼斯(Alec Guinness)飾演的英軍上校Colonel Nicholson,原本有著威武不能屈的志節,即使敗戰成俘虜,背脊依舊挺直,下巴依舊高聳,最後卻包負資敵叛國的罪名,全力規劃興建鐵路大橋,一方面是審度時勢,為同僚爭取人道待遇,保全餘生,另一方面則是凸顯英國工技更勝東洋,日本人再強也得靠他搭橋,戰敗非他之罪,造橋卻是缺他不可,難以言狀的戰俘情意結,讓他陷入偷生或殉節、道德與良知、國族勝敗與個人榮辱的天人交戰,成了回不了頭的悲劇角色。尤其是面對William Holden帶頭的美軍突擊隊要來炸毀桂河大橋,他是救橋或救人?也是一位戰場上的哈姆雷特。

《桂河大橋》中的亞歷.堅尼斯可能很多年輕人沒印像,即使《星際大戰》中最神秘也最有魅力的Obi-Wan,恐怕新世代影迷也只記得伊旺麥奎格(Ewan McGregor)了,誰還記得號孤雛淚(Oliver Twist) 中有著巨大鷹鉤鼻的小偷頭子Fagin? 《阿拉伯的勞倫斯 (Lawrence of Arabia)》中的Prince Faisal和《齊瓦哥醫生 (Doctor Zhivago)》同樣暗戀著Lara的齊瓦哥將軍?

影迷終究忘了Alec Guinness,二戰歷史也在中南半島戰役最後見證者Jack Jenning的揮別人世畫下了句點,有興趣點閱這篇文章的朋友,我要說聲謝謝。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