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夜:曾經煉獄走過

納粹「集中營」離我們很遠很遠遠,然而透過好萊塢與歐洲電影的描寫,不論是《辛德勒名單》、《偽鈔風暴》或《戰地琴人》,歷史慘劇的輪廓已然浮現,Ryae執導,周宜賢攝影的《十二夜》卻精準地告訴我們:流浪犬「收容所」離我們很近很近,但是多數人卻無法細描其中的種種慘狀。

 

是不知道?還是不想知道?答案因人而異,不過,《十二夜》顯然設定了「不知道」的前提,於是攝製組人員在收容所裡守候了十二天,蹲低身子,以最接近狗兒的高度,用狗兒的眼睛看收容所,看狗兒,創造了「身歷其境」的寫實感。

 

莎士比亞的《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是身份與性別錯識的愛情浪漫喜劇,Ryae執導的《十二夜》卻是一點都浪漫不起來,它是來不及即刻救援,生靈就得告終的存亡議題。

 

台灣基於「為尊重動物生命及保護動物」之心,制定了「動物保護法」,在該法的第十二條中規定「對動物不得任意宰殺」,但是不在此限的第七款中明文規定:「收容於動物收容處所或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指定之場所,經通知或公告逾十二日而無人認領、認養或無適當之處置。」簡單來說,進了收容所的狗兒,生命就只剩十二天,沒人認領或領養,就只能「適當」處置安樂死了。《十二夜》記錄的就是流浪狗兒在送進收容所的十二天內,一步步走向死亡的生存紀錄。

 

《十二夜》先是做到了「守候」與「觀察」,才能讓人「看見」收容所裡的實況,包括:毗鄰的狗籠,像不像監獄牢籠?困在鐵窗中的狗兒,像不像坐監的囚犯?差別在於它們不是還看得見明天的有期囚徒,而是十二天後就要執行死刑的死囚。

 

收容所的實況還包括:監獄的伙食本就不佳,它們一天只吃一餐;監獄的空間來就有限,受欺的狗兒不是成了低眉低身的「Under」,就是不願見人,只肯面壁的「達摩」,當然還包括了弱肉強食的勢力重組,以及無處閃躲的性霸凌…最悲慘的則是便溺血肉盡在一籠之中,即使每天有人來沖水清洗,但是粗猛的強力水柱看似將污穢物沖進水溝中,卻也同時將病菌沖上了狗兒身子,鐵籠中的生命頓時面臨了犬瘟熱的威脅……

 

【十二夜】劇照_4.jpg

集中營電影關懷人生際遇,命如風中燭火的悲賤人生,讓人直歎人命如芻狗(這句成語的意思暗示著狗命本來就不如人,一旦人命只如狗兒,就有唏噓神傷);收容所電影,探討的則是獸權,現場收音的狗兒哀嚎,是最最淒厲,也最最無助的求救與控訴。人獸不同命,本是人生現實,差別在於收容所裡天天上演的悲劇,卻也都是因人而生:流浪狗如何形成?是走失?是棄養?為什麼要把流浪狗送進看守所?不是因為流浪狗的覓食或攻擊,已經威脅了人的生活嗎?

 

《十二夜》做了一個特別的美學選擇:焦點在狗,視線在狗,人卻不見了。除了要來認養狗兒的飼主,絕大多數時刻,我們都看不見人的模樣,看得見捉狗的套索桿子,卻看不見捉狗人的模樣;看得見餵食與清潔人員的膠鞋,看得見獸醫師做出生死判決的身影,卻看不見他們的情緒;看得見曾經不時來領狗的飼主背影,卻看不見他們如何在最短時間內,又把狗兒「轉送」他處的去向(導演和攝影師曾經想要追蹤,卻得不到答案,已然完成了接近真相的指涉與指控了)……

 

狗兒是看守所裡的要角,但是,人才是決定狗命的主導者,刻意剔除了人的素描,不啻是看守所拼圖缺了一角(而且是極其核心的一大塊拼圖),但是刻意的缺漏,是寫實風景的不盡完美?是刻意的迴避或閃躲?還是因此刺激了觀眾,對「缺空」的這個「人為」元素,得著了更清楚的輪廓(也許有些「想像」或「推論」,也許是「思考」後的「澄清」)?

 

導演Ryae顯然相信「缺空」,更能刺激思考,但也因此讓《十二夜》成了狗兒全景,排山倒海盡是狗兒悲情,無能迴避的人間煉獄,讓觀眾陷進「等同坐監」的煎熬之中。這款情境導引,或許是想帶出「領養,不棄養」的創作呼籲,有風險,卻也是達到共鳴效應的捷徑。【十二夜】劇照_2.jpg

 

《十二夜》的救援布局就是困境的唯一出口。電影中選定的主要狗兒,有的未能走出看守所;走得出來的,有的染病身亡,有的則是歷經劫波後,幸獲重生,也重拾信心,正因為出口處有光,有希望,電影前八十分鐘的窒息壓力,在此得著了喘息,也得著了指引。

 

做為一部社會議題電影,《十二夜》的行銷已然達到了話題創造的目的,《十二夜》的創作美學,也達成了讓人思考的目的,對創作者和觀眾而言,《十二夜》都是重要的第一步。

 

 

過界:良辰美景奈何天

香港電影《過界》的劇情可以用十二個字講完:「富貴夫妻,散了;貧窮夫妻,拚了。」劇情看似簡單平凡,但是編導劉韻文採取的「極簡」手法,卻成功創造出極悶極苦的生活實況,讓一個胎中嬰兒反映的人生祈願,以及富裕家庭的虛空本質,產生了對話交集。

 

《過界》的主線在陳坤飾演的富家司機黃子輝身上,他拚盡全力想讓下一代成為香港人,卻也親眼目擊他所嚮往的香港價值正在崩毀。bends07.jpg

 

《過界》的劇情軸線沿著「看得見」與「看不見」的雙軌前進,「看得見」的是追求,「看不見」的則是幻滅,兩者不時換軌,相互觀照,步調雖緩,韻味卻濃,極有說服力。

 

黃子輝的人生,每天都在「過界」,他家住深圳,每天起早,得進入香港替富家太太Anna開車;下班後,得搭火車回到深圳,接孩子返家。他的秘密在於老婆懷了第二胎,每天卻低調關在房內,避開左鄰右舍,那是一胎化政策下的生存壓力。但是他更想安排老婆潛入香港生產,讓孩子有一張未來生活

bends08.jpg

機會更優渥的香港身份証,一切只因為香港不只是東方之珠,也是中國人民盼望的天堂。工作讓他每天過界,夢想,也同樣在逼他過界。

 

劉嘉玲飾演的Anna則是典型的太太,練交際舞,喝下午茶,辦慈善捐款活動,手上盡是名牌,出入有名車代步,談笑有貴婦,往來無寒酸,但是她的富貴人生卻也像極了泡沫,剎那之間就會消失無蹤,先是先生不告而別,信用卡失效了,現金沒了,還有掮客上門要來看房賣房,突襲而來的經濟壓力,讓Anna她除了典當賣身,別無選擇,那是一個幻滅的天堂。但她還得維持身段,不能讓其他人看見真相。

 

故事發展至此,《過界》的主題也就確然成為:人生要騙,才能存活。

 

Anna身旁的每一個男人都在騙她:先生奪走了她的財富;掮客低價換得了她的骨董;連親信司機黃子輝也都悄悄變賣汽車零件,她的豪華轎車只剩空殼,一度連冷氣都沒了…更別說後座行李箱中的秘密了。但是,她不也努力在騙著身旁的其他女人嗎?沒了裡子,不能失了面子,她得即時調到現金,才付出下午茶聚會的錢,故做鎮靜的表象底層,有多少險些穿幫的驚濤駭浪?Anna在溺水邊緣的掙扎求生,既無可奈何,也別無他法了。bends11.jpg

 

黃子輝同樣也要騙身旁的每一個人:妻子要天黑才能上陽台曬衣服,待在家裡也要用屏風遮窗,或者乾脆用紙糊窗;他還得張羅寬鬆衣服,掩護大腹便便的妻子闖渡海關;哀告著昔日女友,偽造一張醫院証明……,Anna都已經拮据到付不出薪水時,他如何期待老闆娘先發幾個月薪資,好應付老婆臨盆?除了自力救濟,從汽車零件下手,唬弄Anna外,他還有啥對策?

 

絕望的氣息困擾著《過界》的男女主角,兩人各有太多不可人之密,也只能任其在心頭默默發酵,但是他們也不能在絕境中殺出自己的人生血路。男主角不擇手段,急著進入天堂,女主角則是千方百計,要讓自己還能在天堂存活。兩股勢力的拉扯較勁,反應著香港經濟的美麗與虛幻,即使美景不盡然那般美麗,但已選定的夢想目標或者夢幻糖衣,都不容墜落或者毀滅,即使只能汗淚漣漣,即使終究只能大哭一場,人生巨輪還是得繼續朝自己設定的標的前行……《過界》對人生虛妄的立體雕刻,讓電影取得了不凡的寫實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