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鬼認證4:薪傳困境

前頭如果橫亙著一座山,攀過它,超越它,或許是最好的方式。繞過它,就顯得太沒志氣;可是一旦攀不過,或許就魂斷山中了。

 

曾經替《神鬼認證三部曲(The Bourne Franchise)》三部曲包辦劇本的Tony Gilroy,接下製片交代的第四集任務,另起爐灶,在沒有了麥特.戴蒙的(Matt Damon),但是卻又完全耍脫不了Jason Bourne巨大身影的壓力下,完成了吃力不討好的《神鬼認證4The Bourne Legacy)》,取代麥特.戴蒙的傑瑞米.雷納(Jeremy Renner),雖然身手更矯健,精神更專注,但是少了清純無辜的氣質,也就少了讓人同情憐惜,少了得以取而代之的明星魅力。

 

blegacy021.jpg《神鬼認證》的關鍵行動在於神秘的「絆腳石」行動,Jason Bourne的失聯與失控,讓CIA章法大亂,《神鬼認證4》的核心就在於長官下令結束「絆腳石」行動,其他成員都在換服新藥後斃命,唯獨,傑瑞米.雷納飾演的Aaron Cross早一步避開了火箭追殺,一位天涯孽子就此成為CIA的絆腳石,組織一手訓練出來的高手,最後顛覆了組織,是該慶幸青出於藍?還是怨大水沖了龍王廟?

 

《神鬼認證》的公式包含三項參數:(一)從失憶中找尋真相拼圖;(二)從冷血殺戮中發現老長官翻臉無情;(三)Jason Bourne要以驚人的體力和速度,在人群中逃竄,在屋簷上奔跑,在追逐中險勝。《神鬼認證4》只改動了第一條參數:Aaron Cross頭腦清楚,沒有失憶問題,但是他同樣被組織的滅口行動搞得很火大,需要知道真相,前提是他得先找到續命的強化藥丸,擺脫組織的藥物控制。換言之,與前集相似度過高的《神鬼認證4》,雖然兌現了續集電影的履約保証(招牌戲,關鍵架構一點沒少),卻少了自己的靈魂。

 

關鍵不在演員稱職與否(Jeremy RennerRachel Weisz其實算得上是很合適,化學效應亦帶勁的配對),而在於劇本的拿捏失當。

 

首先是節奏失衡。

br876.jpg 

《神鬼認證4》的開場採三線進行,先是Aaron Cross被派往阿拉斯加寒訓,要在冰湖雪地中求生,同一時間,CIA則在世界各個角落結束「絆腳石」成員的性命,此時,我們亦看見了Rachel Weisz飾演的女醫師在研究室裡為一身是膽的幹探抽血換藥。看似並不關連的三線論述,其實都在為Aaron Cross的拚死做鋪排,但是開場了半小時,才終於出現了雪地飛機的追殺戲,過緩的節奏,就失去了《神鬼認證》的行動魅力了。

 

其次是論述破綻。

 

CIA清理門戶的行動無往不利,目的或在突顯CIA的心狠手辣,卻也不啻暗示「絆腳石」成員警覺不夠,應變不靈,這其實是很讓人困惑的開場論述;其次Aaron Cross能夠提前結束寒冰訓練,意謂他膽識過人,但是寒冰訓練與他後來的出生入死有任何關連嗎?沒有,唯一與後續劇情有關連的設計是他只要服下藥丸,就有能耐不吃不喝熬過惡劣天候的折磨。開場大張旗鼓,卻與後續的情節無法連結,不是白忙一場,就是配置失當了。bl308.jpg

 

至於CIA要終結「絆腳石」行動,大可悄悄清理,需要安排一個神經成員在實驗室裡大開殺戒,鬧成媒體爭相報導的新聞事件嗎?而且竟然還有Rachel Weisz這尾落網之魚,讓急著找藥的Aaron Cross就能立時找到她的住家,還登堂入室救了她?

 

最後則是行動描紅。

 

描紅是書法名詞,行家高手的字帖用紅色印刷,讓初學者逐一描摹,體會指腕用力之道,《神鬼認證三部曲》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當屬導演Paul Greengrass在二、三集中所打造的追逐場景,演員拚命跑,鏡頭拚命追,一氣呵成的緊湊力量,讓人看得目瞪口呆,《神鬼認證4》確實在菲律賓的窄牆、屋頂和街頭上如數翻製了這些場景,CIA還從泰國調來了超級殺手一路追逐,驚險歸驚險,卻因為冗長而有如失控的描紅習作,重複到了讓人煩燥,尤其最後旋乾轉坤的那一腳,則是突兀得讓人不知如何面對(突兀又意外,反而是反高潮了)!

bl309.jpg 

《神鬼認證4》的英文片名《The Bourne Legacy》,脫不了Jason Bourne的包袱,但是電影中的Jason Bourne只剩下一張照片,一份檔案,主角缺陣,靈魂缺席的《神鬼認證4》,總給人若有所失的缺憾,如果麥特.戴蒙不肯重出江湖,還能有《神鬼認證5》嗎?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BBS鄉民的正義:商榷

在短片創作的年代中,林世勇一系列的《木偶人》動畫確實讓人既驚豔又欣喜。主要在於小而美─概念簡要,執行精準。轉向長片創作,林世勇的第一部劇情長片BBS鄉民的正義》,勇於開創台灣電影的新類型,卻受限於太過皮相的概念,掌握不住戲劇核心。

 

關鍵在於人生專業上的未盡深入。

 

例如,郭雪芙飾演的菜鳥記者藍苡晴跑不出好新聞,主管乾脆要她去BBS上面找新聞,剪剪貼貼就好了。bbs004.jpg

 

這段戲有些可以商榷的空間,第一,藍苡晴不知BBS是啥,還得跌跌撞撞去摸索,問題是有多少年輕人不知道BBS是啥?如果,設定她是BBS的老鳥與高手,面對工作壓力,直接從中發現問題,戲劇濃度會不會更密實?

 

第二,主管把藍苡晴的稿子丟到垃圾桶去,氣得藍苡晴直瞪白眼,其實那是十五年前的媒體作業模式,現在的報紙或雜誌,有多少記者得要交書面稿紙?即使是平面媒體的內部都盡量無紙化了,大都是在電腦上搞定一切嗎?一部針對年輕人而拍的電影,如果能多一點符合現況的鋪陳,寫實氛圍會不會更上層樓?

 

第三,BBS確實是網路世代的消息來源之一,BBS鄉民對懶惰記者的鄙夷(經典台詞是八卦版上常見的那句「記者快來抄八卦阿!),其來有自,但得是多白目的長官,才會要大剌剌地要自目記者去BBS上抄新聞?電影對這位記者與工作職場的素描,如果能更專業更精明些,戲劇張力會不會更強?

 

例如,陳意涵飾演的夢想版版主李澄湘罹患了癌症,卻每天依舊在醫院裡上網,渴望著「紫爆」。bbs005.jpg

 

這段戲的商榷有二,第一,罹患癌症的女人不忍愛人傷心與分心,於是選擇悄然分手,讓讓男方有了誤會,甚至怒氣斥指,那是多拔辣的八點檔劇情,新生代的愛情敘事如果開發出新的介質,而非套用電視劇常見的老梗,讓病痛與人生多一點溫度,會不會更催淚?

 

其次,幾回因病住院,老被醫生罵,住院就是休息養病,就把工作放下吧!住過的病房,上網困難,醫生也勸大家關掉手機,不是怕電磁波傷害人體,而是怕電磁波干擾儀器,李澄湘抱著電腦不放的認真模樣,固然顯示著她與BBS的互動深情,卻少了對她的癌病的關懷。

 

此外,太多刻板印象的人物戲份,更是BBS鄉民的正義》的致命傷,例如,陳柏霖飾演的顏正宇可以是代號king的電腦梟雄,如果不安排他積極去謀職又受挫,會不會更顯得他不畏人言與壓力的瀟灑叛逆?畢竟謀份正當差事,容易被解讀為屈服於體制,少了王者之風?當然,陳柏霖除了擺出幾招帥氣手勢之外,如果在他初試身手的大學選課那場戲,多加幾句專業話語,秀出幾記駭客絕活,會不會就讓李澄湘的一見鍾情,更有說服力?

 

例如,修杰楷飾演的黃冠軍,駭客比賽中瞬間落敗後,就有再戰復仇之心,固然是人情之常,如果讓他正面單挑,在專業上決戰(不管是勝出或落敗),會不會讓一場夾藏駭客的對決,不再是非黑即白的陰謀,反而更多添了三分英雄決戰的悲壯?

 

 

至於蔡阿嘎等人串演的鄉民三人組,競相以誇張的嘴臉來詮釋小奸小惡的喳呼與起鬨,固然符合了丑角的功能,但是一切都來得太淺白,從圍剿到後來的覺悟,所有的情緒變化,都太必然,太簡單,也太廉價了。

 

郭雪芙、陳意涵和陳柏霖的聲音表演,都有著咬字不清的通病,激動時,除了用高頻吼喊,再無層次,只剩情緒,削弱了心理轉折與戲劇層次,容易陷進表相的感官渲染,那是從動畫轉進戲劇片創作的導演可以再要求的細節了。bbs0013.jpg

 

全片最經典的口條,就屬陳意涵站在天台頂上,尖聲淒厲地喊著:「我要他們記住,他們曾經用BBS殺死一個女孩!」透過電視廣告每天的強力播送,這句key word儼然已經成了畫龍點睛的主軸,可是除了電話騷擾與網站灌爆之外,她真的被憤怒的鄉民,高喊「出來面對」的鄉民,逼到了生死決絕的地步嗎?BBS世界裡確實發生過隱版風暴,也曾讓當事人不得不出來對質及道歉,但是扯到了生死,比重顯然失衡,更讓所謂的「正義」在「暴動」的對應下,成了極其曖昧錯亂的顛覆語句了。

 

BBS鄉民的正義》的動畫風格亦有再琢磨的空間。

 

從最初的短片到《BBS鄉民的正義》,林世勇團隊確實呈現了台灣自製動畫的能力,看到高雄捷運美麗島站的鮮豔圖案幻化成了皇宮,我確有驚豔的感動;中正紀念堂廣場做為鄉民攻伐的主戰場亦見本土文化的共鳴巧思。

 

正因為如此,看到king與Queen這些光鮮亮麗,造型俊俏的動畫角色時,難免就有了更多的期許,因為似乎都曾在《星際大戰》電影或者是美日動漫作品中窺見相彷脈絡,固然,當代人生中已經很難看見什麼純粹的原創,「拼貼」成了後現代主義的基本精神,也成為當代流行次文化中,百無禁忌,又能創造諧彷趣味的綜合效應,但是做為一位本土動畫的先鋒,BBS鄉民的正義》若能多開發一點帶有本土風味的角色原型,會不會這次的作品更讓人驚豔呢?

 

BBS的世界是林世勇熟悉的世界,BBS鄉民的正義》算是他對青春時光的深情回顧,不過,走向戲劇創作的林世勇,若能在戲劇細節上多琢磨一二,或許就更能調劑出帶有人味的對白及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