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士耕:用恐怖破詛咒

採訪◎記者藍祖蔚 整理◎記者楊媛婷 攝影◎記者黃耀徵

答:去年接到邀約時,我正在忙著創作《紅衣小女孩3》及《返校》的劇本,但一看到「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書名,我知道典故來自紀伯倫的《先知》一書中有關「兒童」的章節,心中有根弦被撥動了,於是告訴自己,再忙也要來寫《貓的孩子》。

吳曉樂的原著偏向報導文學,講述一個男學生,爸爸不但對媽媽施暴,甚至將教育小孩的事全部都丟給媽媽,從小只要成績不好就會被媽媽嚴厲體罰,有天媽媽撿到一窩貓,疼愛有加,男孩看到媽媽愛護這窩仔貓,卻用棍棒逼他念書,原著故事只兩相對照到這裡,我改編的做法是延伸原著沒有提到的部份:小孩不是只看著貓發呆,而是用殺貓來找出口。

《貓的孩子》的重點在台灣教育體制讓家長都失去了人性,我決定用恐怖片的架構來說出台灣教育體制裡的詛咒,概念近似以黑馬姿態入圍奧斯卡獎的《逃出絕命鎮》,導演用恐怖片類型帶出隱藏在社會底層的黑白種族問題,膚色對於黑人而言,可能就是一種詛咒,台灣人面對升學競爭,家族成員不斷地相互比較,毋寧也像是一種對孩子的「詛咒」,我相信很多台灣人想起升學往事都有類似經驗。改編《貓的孩子》時,我就放大這種概念,在這個弱肉強食的現實環境裡,無法宣洩壓力的孩子,只能把悶氣發洩在更無力抵抗的貓身上,用最暴力血腥的方式來詮釋教育體制下的壓迫與輪迴效應。

答:我得強調,我不敢對現實人生中那些殺貓者是否家庭有出了問題來下斷論,對我來說,「貓」有著神性與靈性,但卻又是軟弱的,如同村上春樹小說《海邊的卡夫卡》裡對貓咪的象徵隱喻一樣。在《貓的孩子》裡,我將貓當成神的象徵,貓被人殺了,是一種犧牲,卻也完成了救贖,就如同耶穌基督為人類而死。_LMT9721.jpg

不過,新聞確實會提供我靈感,之前看到高材生殺貓的新聞報導時,第一個感想就是不管動機為何,凶手肯定會遭到各界譴責,甚至霸凌,一則爭議新聞通常蘊含社會的壓力與焦慮,甚至引發大眾的窺視欲念,我會把觸動我的新聞報導先收著,放在心裡,等到真的要用時,這些資訊便很自然浮現。

另外,恐怖未必是壞事。恐怖也很能發揮警世效應,就像在廟宇常看到的地獄圖,所有的酷刑都是極端暴力,宗教家透過這麼恐怖的方式,講述作惡人間會嘗到的後果,就能達到教化人心的目的。

答:《貓的孩子》中,孩子怎麼表白,怎麼溝通,大人都聽不進去,只能選擇毀滅自己,然而除了毀滅以外,人生應該還有其他選項,所以最後避開了用最簡單的自殺方式來控訴家庭或者升學體制。

我的戲不管過程有多驚悚,一向喜歡結局能帶著希望,《紅衣小女孩》和《貓的孩子》都是如此。我比較不愛不做清楚交代的開放式結局,編劇有必要告訴觀眾故事究竟怎麼回事,未來會什麼走向。

答:除了新聞事件外,得空時我也會大量閱讀,不過最為重要的還是觀察身邊的人。剛入行時,我努力去觀察別人,例如《初戀風暴》中要揣摩歐巴桑的心態,於是就在咖啡廳「偷聽」歐巴桑聊天,後來也會跟蹤她,看到她結帳後先走到賣場買一打常溫的啤酒回家,一轉身卻到便利店買一罐冰涼的啤酒當場飲下,這樣的行為還真有趣,我還真是無法憑空想像描繪出來的。

不過,最後我發現要了解歐巴桑,其實只要問我媽就好,與其觀察路人,不如觀察及梳理自己最親近的人的習性。多觀察其他人,屬於一種橫向的擴散,但從自己熟悉的社交網絡往下挖,就會挖出更深也更真實的情貌了,所以我的作品裡都會有親友的身影存在。

這麼做的好處就在於挖出了一種私密性,發生在我身邊的故事,我最有資格來詮釋,而且能處理得更有同理心,同時我換用妻子、朋友、兄弟的視角來解讀後,就更能理解為什麼人會做出彼此傷害的行為。寫作因此可以帶來療癒感,創作就會更有熱忱,作品才會更有感染力。

答:三角合作很不錯。從《紅衣小女孩》的第一集開始,就是我跟導演程偉豪、監製曾瀚賢三方合作,《紅衣2》則是我跟程偉豪以及另一個編劇楊宛儒。三人合作的優點是三人的聚焦點各不相同,編劇、導演、監製各自有不同的考慮面向,編劇求故事完整周延,導演要考慮執行可能,監製則多了觀眾(看不看得懂)的思考,大家站在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就是一種腦力激盪,對於角色發展的合理性,以及到底安排的段落是否吸引人,都有更客觀的討論對話,這樣的合作模式關鍵在於彼此默契要好,創作卡關時也會坦誠告白,彼此才好提供意見。

目前三角合作已經變成產業的常規通例,遵循這樣的合作模式就容易做出好看的電影,但也因為是合作,難免就也缺少了個人的私密感與手痕印記。《貓的孩子》就完全是我自己摸出來的,就很能反映我的構想。

答:我認為如果在地元素不夠濃烈的話,劇本就不會成功,因為劇作家踏在這塊土地書寫故事時,一定會和土地與人們的焦慮及不安有著共鳴,我的創作都是奠基在這樣的共鳴之上,例如我最初創作《愛的麵包魂》劇本時,透過台灣男孩「糕餅」遇上西洋帥哥布萊德(Bread的英文諧音),不但要來一場土洋麵包大戰,還要比誰有本事能夠追到同一位女孩,劇中穿插出現的三太子和村長廣播等在地元素,就讓很多人很有共鳴。

至於《紅衣小女孩》系列中的嬰靈,來自於當初製片鎖定以高中生為目標的族群,因此針對他們做民調,想要了解他們最怕的鬼怪究竟是什麼?結果,最怕的鬼怪竟然就是嬰靈,高中男女對嬰靈的恐懼,竟然超過所有鬼怪的總合,便決定從嬰靈著手,並融合在地盛傳的紅衣小女孩等靈異元素,再帶進年輕人對買不起房子、結不了婚的集體恐懼,果然一擊就中。

至於《返校》處理的則是更嚴肅的問題:轉型正義。這是台灣非常需要好好去處理的議題,你越是迴避它,不敢去碰觸它,反而會變成詛咒,這也是《返校》透過白色恐怖事件想要表達的核心意念,也因此我期待《返校》上映後,觀眾看完後是能帶著獲得救贖的感覺走出戲院。

答:編劇的角色就是規畫出設計的藍圖,導演則是讓藍圖變成實體建築。我是無法接受劇本最後只變成導演創作時的參考,而非是藍圖。當然,劇本交出去後都是可以再修改的,這些就看彼此的溝通與共識,還有合約是否註明了修改權,更重要的是,編劇是否想再為這個作品繼續貢獻心力,繼續堅持創作時的初心。

我寫過的劇本與最後成品最大不同的是《大尾鱸鰻》,原本這部戲是依照典型落魄黑道老大遭人追殺的三幕劇而寫,也參考了《影武者》、《特工聯盟》的橋段,但因為豬哥亮的氣場幾乎蓋過了整片,尤其豬大哥對電影的想法、想要安排的戲劇橋段等都很堅持,意志堅定到連擔任監製的朱延平導演都得順從,所以劇本是拿到現場,依照豬大哥的意見修改,全片比較像是豬大哥的魅力秀,即使我私心希望可以將豬大哥塞進我的劇本之中,但最後豬大哥僅僅就只「穿了襪子」而已。

答:我原本不是很喜歡做研究,後來看到好萊塢編劇艾倫.索金的作品風格多元,從電視劇《新聞急先鋒》、《白宮風雲》到電影《軍官與魔鬼》、《社群網戰》、《魔球》、《決勝女王》,每個題材都有非常扎實的專業術語與趣味,我就好奇他怎麼有這麼大本事,後來看到艾倫索金的訪談,提到他先是對某個議題感了興趣,才開始不斷去凝視和閱讀,也才展開調查研究。

以台灣現況來說,我們不應期待編劇因為看到現在缺少法律劇,就急著去鑽研法律題材,那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應該是由法律人在經歷了或者看到一則精采的司法故事後,用編劇手法向大家說好這個故事。

2017歐洲電影獎:終賞

既可以是最佳喜劇電影,又是最佳年度電影,《捉狂美術館》在今年歐洲電影獎另外還包辦了最佳編導與男主角等六項大獎,可以說是大贏家,我只扼腕,未能在金馬影展上先睹為快,等來日公映時再寫評論了。 閱讀全文 2017歐洲電影獎:終賞

2017歐洲電影獎:入圍

多數的入圍電影我都沒能先看到,但有名單做參考,我相信接下來的藝術電影院裡我都不會錯過這些電影,照片選用了茱麗葉畢諾許主演的《讓陽光照進來》和伊莎貝.雨蓓主演的《完美結局》,兩位都是我心中天后,我不知道評審這一票怎麼投下去……

20171209,柏林舉行的歐影獎頒獎典禮,我等著看得獎名單。

《120拍的節奏(BPM)》

《當愛不見了(Loveless)》

《夢鹿情謎(On Body and Soul)》

《希望在世界另一端(The Other Side of Hope)》

《抓狂美術館(The Square)》

《國王外出中(The King of the Belgians)》

《抓狂美術館》

《少年文森的瘋狂世界(Vincent)》

《歡迎來住我家(Welcome To Germany.)》

《小農民(Bloody Milk/Petit Paysan)》

《無主之城(GGodless)》

《惡女馬克白(Lady Macbeth)》

《夏日1993(Summer 1993)》

《隱居山林(The Eremites/ DIE EINSIEDLER)》

《奥斯特里茲集中營(Austerlitz)》

《信望愛之家(Communion)》

《永舞止盡(La Chana)》

《天堂異鄉人(Stranger in Paradise)》

《好郵差(The Good Postman)》

《英倫戀曲(Ethel & Ernest)》

《海邊的露易絲(Louise By The Shore)》

《梵谷:星夜之謎(Loving Vincent)》

《怪物主題樂園(Zombillenium)》

最佳歐洲短片:

《Copa-Loca》

《En La Boca》

《Fight on a Swedish Beach!!》

《Information Skies》

《愛(Love)》

《The Artificial Humors》

《The Circle》

《Los Desheredados》

《The Party》

《停車場戀習曲(Timecode)》

《Ugly》

《Wannabe》

《Written/Unwritten》

《You will be fine》

《Young Men at their Window 》

《抓狂美術館》Claes Bang

《聖鹿之死(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Colin Farrell

《史蒂芬茨威格:再見歐洲(Stefan Zweig: Farewell to Europe)》Josef Hader

《120拍的節奏》Nahuel Pérez Biscayart

《完美結局(Happy End)》Jean-Louis Trintignant

《雙面法蘭茲(Frantz)》Paula Beer

《讓陽光照進來(Bright Sunshine In)》Juliette Binoche

《夢鹿情謎》Alexandra Borbély

《完美結局》Isabelle Huppert

《惡女馬克白》Florence Pugh

《夢鹿情謎》Ildikó Enyedi

《希望在世界另一端》Aki Kaurismäki

《聖鹿之死》Yorgos Lanthimos

《抓狂美術館》Ruben Östlund

《當愛不見了》Andrey Zvyagintsev

《夢鹿情謎》Ildikó Enyedi

《聖鹿之死》Yorgos Lanthimos & Efthimis Filippou

《當愛不見了》Oleg Negin & Andrey Zvyagintsev

《抓狂美術館》Ruben Östlund

《雙面法蘭茲》François Ozon

Julie Delpy

2017歐洲電影獎:初賞

Michail Krichman 《當愛不見了(Loveless)》

攝影機拍出了黑暗宇宙中的黑暗、空虛與悲涼。

Robin CampilloBPM (Beats Per Minute):紀念我們曾活過的那段時光》

不但呈現了電影的急切節奏,也讓畫面與故事呈見完美的和諧感

Josefin Åsberg 《抓狂美術館(The Square)

創造了一個超現實的邊界,讓場景可以強化故事,卻不致宰制它,提昇了電影格局。

Katarzyna Lewińska 《神祕獵殺(Spoor)》

簡明的服裝強化了影片訊息,人與自然的元素都反應在材質上,讓人物更有活力。

Leendert van Nimwegen《走過煉獄的女人(Brimstone)》

髮型與化妝的完美結合,不但強化了角色性格,也豐富了觀賞美感。

Evgueni & Sacha Galperine《當愛不見了(Loveless)》

陰沉、誘人又低迴的樂音強化了觀影感受,善用鋼琴音效,讓音樂有如這個不幸家族又多了一位成員。

European Sound Designer 2017:

Oriol Tarragó 《怪物來敲門(A Monster Calls)》

展現了想像的力量,帶領觀眾進入全新又陌生的世界,感受到銀幕上沒看到,卻潛藏存在的暗黑感受。

從麻醉2到紅衣2:好看

千萬不要小看台灣,有一群影視工作人員正在悄悄進行著脫胎換骨的革命工程。

你不曾看到台灣的電視劇組遠征約旦,「炸掉」了一間難民醫院。

你更難以想像機場捷運通車之前,竟然許可劇組人員把捷運車站都給「炸毀」了。

以上兩段描寫都是公視最新劇集《麻醉風暴2》的驚人內容,不管是「炸掉」或者「炸毀」,原本只是劇本上的形容詞,最後卻都由製作團隊結合美術特效人員,完成了視覺震撼,以前台劇不曾見到的內容,如今一一走進家戶電視之中。

甚至醫院只想健保給付,媒體只追求點擊率,都已忘記成立初衷的社會實況都成為批判內容,這麼辣,這麼勁爆的內容,標示著台灣電視劇組正在大力往前邁進,你在歐美影視看得到的內容,台灣劇組同樣要讓大家亦能看見。

態度決定了高度,能炸能爆,每起意外都與劇情有關,精緻而不粗糙,大膽而不躁進,觀眾自然就能看得津津有味。

好萊塢流行續集電影和系列影集,只要作品開創了風氣,就會有更多續集電影帶動產業鍵的運作,口碑帶動票房,也讓投資更有獲利保證,台灣如今終於也走到了這一步,前年的《麻醉風暴》大受歡迎,於是今年就有《麻醉風暴2》,同樣地,去年的《紅衣小女孩》創造了空前佳績,今年就有三大戲院系統一起投資了《紅衣小女孩2》。

《紅衣小女孩》導演程偉豪先剪裁了報章和電視節目的素材,夾議夾敘地把民間傳說的「魔神仔」傳奇結合色彩、聲音與空間元素,將老舊社區、幽黑錄音室和黝暗森林串連成驚心動魄的驚悚類型,到了《紅衣2》時,更將一位理應扶助受虐兒童脫離惡劣環境的社會局志工意外捲入神、鬼、魔的奇特經歷,發展成催淚的親情電影,明明是要嚇人的驚悚電影,最後卻要觀眾含淚走出戲院,導演的企圖心與功力,也繼續在色彩、聲音與特效格局上把國片帶向另一高峰。

同是是搞怪搞驚悚,九把刀的《報告老師,怪怪怪怪物!》,對校園霸凌做了極其無情的鞭笞,不但欠缺同理心的老師是個超級怪物,連以虐人為樂的學生共犯,最後都只能在毒藥報復的冤報中沉淪,但是人性本惡的偏激論述,加上太重血漿的結果,整體太過陰鬱。

相對之下,《紅衣2》的導火線聚焦在母女都曾有過的「未婚懷孕」的惶恐與「墮胎嬰靈」的恐懼上,恰與每年夏天都會發生的「青春墮胎潮」遙相呼應,再加片中的三位母親都因心有偏執,就有罣礙,就生恐怖,《紅衣2》根本就是一部從「心經」出發的驚悚片。

 演什麼就應像什麼,這是演員的敬業與專業,卻不是每位影星都做得來,電影中的許瑋甯的徹底變形,容貌極醜,手腳極僵,眼神極癡,一位被魔神困縛糾纏的角色,在她的詮釋下,有了讓人不敢正視,卻不得不驚服的表演,再次證明了她去年能以《紅衣》入圍金馬影后,絕非偶然。

台灣的電視劇正在進行質的革命,電影人亦在努力。程偉豪上半年交出的《目擊者》,不但在選材上重批了媒體生態,更創下八千萬票房,名利雙收;本周登場的《紅衣2》則是台灣電影的再出發,給觀眾好看,其實是影視市場的重要生存法則,從《麻醉2》到《紅衣2》我們樂見台灣也能有可自體繁殖的文創商機。

時代重雷:爆炸2啟示錄

看過《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2》,你就明白為什麼台灣這麼需要公共電視,特別是在演完第一集之後,有中國背景的愛奇藝台灣站就急著下架的爭議時刻。

愛奇藝「給觀眾更多樣的內容選擇」的下架理由,當然可笑,卻也成了《爆2》的最佳臨時演員,臨陣加演的中國打壓台灣戲碼,血淋淋呼應了《爆2》揭露的台灣困境。

愛奇藝播出《爆2》第一集時,一刀不剪,第二集卻斷然下架。播出,不意外,台灣人早就習慣了這種自由言論;不播出,更不意外,在那個一黨專政,一切謹守最高指導原則的體制中,中國對台灣的霸凌,什麼時候手軟過?

媒體報導說,關鍵在《爆2》系列中,濃濃的台獨對白與台灣優先的本士意識,觸痛了中國底線。其實,《爆2》撩動的意義,遠遠超過,更大過台獨話題。

關鍵在於多數的電視台只會用偶像劇和長壽劇餵養我們夢幻糖衣,不想,更不敢碰觸現實的壓力與苦悶,然而,不說不講,不代表它不存在。只想糖衣加工,只會讓媒體更沒重量,更沒人在乎。

公視存在的價值,就在於關懷弱勢,要從幽微處切入,言人所不敢言,為人所不敢為,而且不是大聲就好,更不是敢說就好,除了要言之有物,更要能打中要害,才會擲地有聲。


《爆2》的不俗,在於它不是只想撿拾三一八學運的口號,或去復刻台灣民主運動史上的激情時刻,而是編導踩上了更高的創作點,以更遠更廣的視野,讓每句口號,每個議題都有正反辯證,有擦撞,就有火花,有對比,才有思辨,才有回響。

《爆2》的犀利,在於創作視野的高度與廣度。

例如,三一八學運曾經高喊的:「當獨裁成為事實,革命就是義務。」在片中就有了「當貧窮成為事實,打工就是義務」的對照組。窮學生要如何兼顧打工與學運?過勞的律師又如何在老闆見到財團就轉彎的現實中,繼續追求他相信的正義?

例如,台灣自詡言論遠比中國更自由,但是《爆2》卻用「言論自由又怎樣,還不是把它浪費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來批判媒體只顧消費太陽花女王的心態。

例如,瞧不起當前媒體,想要重建新聞品質的浪潮社同學,不也差一點就把「聽說」當成新聞,直接發布?曾經反對財團壟斷媒體的同學,面對點擊率下滑的壓力,也禁不起財團招手的誘惑?

/


例如,王丁筑不過唱了首「美麗島」就被舉報為台獨歌手,不錄道歉聲明就得賠二千四百萬,最後雖靠直播解圍,隨之而來的卻是連「好好唱支歌」的權力都遭剝奪,還有排山倒海的電話騷擾與從對面大樓直接射進臥室的雷射光霸凌……

例如,《爆2》不玩膚淺的排他遊戲。台灣學生可以大剌剌說:「我來自宜蘭,我支持台獨。」但是,中國交換學生黃茜,只須說「我來自安徽」,不對台獨表態,就算換來部份人的異樣眼光,卻也贏得更多人的包容。同樣地,黃茜可以嫌「大陸妹」聽了刺耳,何士戎也對同學揚言,再說「阿六仔」,就要翻臉。懂得尊重異己的恢宏視野,讓《爆2》更加氣勢湯湯。

還記得那首六四抗議歌曲《歷史的傷口》嗎?「閉上眼睛,就以為看不見;捂上耳朵,就以為聽不到。」廿八年前演唱這首歌曲的,如今有人軟弱,有人屈膝,多少青春終究以「金劍已沉埋,壯氣蒿萊」的姿態,一路崩壞。《爆2》的珍貴與尊嚴,就在編導緊緊握住﹁幫我記得我還沒壞掉的樣子﹂的主軸,它不想,也沒有譴責那些壞掉的人,因為,不想壞掉的青春光熱才是人生最應謳歌的章節。

七年前的《爆1》曾經激盪出無數青春志氣,二○一七年的《爆2》則直接書寫著殘酷現實,正在鋪天蓋地噬咬著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影集中的年輕人即將畢業,即將進入社會,即將決定台灣的未來,公視透過《爆炸系列》記錄這個世代的骨氣與熱情,不才是公共媒體真正該做的事嗎?

2016年:難忘外語電影

01.《我是布萊克(I, Daniel Blake)》:套用樂經的名言:「大樂必易。」真正的大片不須玩弄技巧,直接說好一個動人故事,自有澎湃力道。 

02.《樂來越愛你(La la Land)》: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導演的音樂感性、才情與傲氣,罕有其匹。

03.《錯戀(Right Now, Wrong Then)》:清淡的人間素描,愛情的雙重辯證。 

04.《索爾之子(Saul fia)》:運用迫人的攝影美學,重現了世紀慘劇的絕望焦燥。

05.《愛情未來(Things To Come)》:知識份子擁有知識殿堂的鑰匙,卻也同樣得在紅塵翻滾,人生苦海,誰能超脫? 

06.《不過就是世界末日(Juste la fin du monde)》:從群戲到捉對廝殺,電影的古典節奏精準呈現了家族的矛盾與碎裂。

07.《新居風暴(Salesman)》:人生的錯如何清償?人生的恨如何追討?恨與悔的拔河對峙,發人深省。 

08.《維多莉亞(Victoria)》:機關算盡,一鏡到底,藝高人膽大,就此說完一個晚上的故事。

09.《史提夫賈伯斯(Steve Jobs)》:傳記電影的三段式切割法,三個舞台,三種心態,刀法精準。 

10.《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Billy Lynn)》:最新科技,直視演員內心,讓人生與戰場的荒謬再難隱遁。

11《夜行動物(Nocturnal Animals)》:用小說對照人生,用藝術嘲諷人生。一旦平行線交錯成麻花,更是震撼。

12.《奇異博士(Dr.Starnge)》:漫畫奇觀,東方異想,充滿想像與趣味的特效之作。 2016-007.png

13.《正宗哥吉拉(Shin Godzilla)》:全新觀點書寫災難電影,犀利批判官僚體制。

14.《插旗攻城市(Where to Invade Next)》:透過政治反諷書寫人生嚮往,雄辯滔滔要將烏托邦落實人間。

15.《關不住的誘惑(A Man and A Woman)》:我從全度妍的眼中看到了冰山溶解/火山噴發的歷程。

16.《怪奇孤兒院(Miss Peregrine’s Home for Peculiar Children)》:片名畫出了輪廓,看到見的超能力很炫,能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超能力,更有魅力。

17.《你的名字》:用交換性別來呼喚青春記憶,用時間來對照青春失落。

18.《搖滾青春戀習曲(Sing Street)》:絕望的小鎮,不肯放棄的青春,在廢墟中開出一朵花,青春合該如此。

19.《屍速列車(Train to Busan)》:該有的刺激一點沒少,少有的親情溫度格外催淚。

20.《明天別再來敲門(En man som heter Ove)》:人越老就越偏執,冷冽喜感的北歐風格。

21.《計程人生(Taxi)》:政府可以困住肉身,但是靈魂會用科技找到出口,在一個小小車廂中反映了當代人生。

22.《衡量一個人(La loi du marché)》:從工運看人性,從求生看堅持,人生有堅持才見高度。

23.《下女的誘惑(The Handmaiden)》:敘事活潑跳躍,情欲極其炫目,華麗壯觀。

24.《動物方程市(Zootopia)》:挑戰刻板印像,超越刻板印像,寓言本色的極致呈現。

25.《驚爆焦點(Spotlight)》:一部探討職場價值與信念,追尋與勇氣的作品。

26.《神鬼獵人(The Revenant)》:舊時代的史詩,新世代的科技,表演拿捏精準。

27.《遠方禁戀(Desde allá / From Afar)》:欲望與金權和權勢綑綁在一起時,不是順從,就是出賣。

28.《玩命直播(Nerve)》:新科技的寫實劇與狂想曲,一氣呵成,節奏華麗。

29.《大審判家(Der Staat gegen Fritz Bauer)》:看得見的歷史,讓人看到勇氣,隨藏其後的黑手,讓人看到同志出賣愛人的悲情。

30.《顛父人生(Toni Erdmann)》:滿口胡說八道的人對照虛情假意的人生,誰比較好笑?犀利浮世繪。

2016歐洲電影獎:入圍

29屆歐洲電影獎入圍名單宣布了,得獎名單將於1210日在今年歐洲文化城市波蘭的Wroclaw頒發。

打開2016歐洲電影獎主要獎項入圍名單,看樣子,《顛父人生(Toni Erdmann)》可望是最大贏家了,雖然我很難體會《顛父人生》想要傳達的主題與趣味。

最佳影片:

《她的危險遊戲(Elle)》

《我是布萊克(I, Daniel Blake)》

《沈默茱麗葉(Julieta)》

《不存在的房間(Room)》

《顛父人生(Toni Erdmann)》

最佳導演:

Paul Verhoeven《她的危險遊戲(Elle)》

Cristian Mungiu《畢業會考(Graduation / Bacalaureat)》

Ken Loach《我是布萊克(I, Daniel Blake)》

Pedro Almodóvar《沈默茱麗葉(Julieta)》

Maren Ade《顛父人生(Toni Erdmann)》 

最佳劇本:

《她的危險遊戲(Elle)》

Paul Laverty《我是布萊克(I, Daniel Blake)》

Emma Donoghue《不存在的房間(Room)》

Maren Ade《顛父人生(Toni Erdmann)》

Tomasz Wasilewski《愛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Love / Zjednoczone stany miłości)》

最佳男演員:

Rolf Lassgård《明天別再來敲門(A Man Called Ove / En man som heter Ove)》

Hugh Grant《走音天后(Florence Foster Jenkins)》

Dave Johns《我是布萊克(I, Daniel Blake)》

Burghart Klaußner《大審判家(The People vs. Fritz Bauer / Der Staat gegen Fritz Bauer)》

Peter Simonischek《顛父人生(Toni Erdmann)》

Javier Cámara《特魯曼(Truman)》 

最佳女演員:

Isabelle Huppert《她的危險遊戲(Elle)》

Valeria Bruni Tedeschi《閨蜜瘋上路(Like Crazy / La Pazza Gioia)》

Emma Suárez & Adriana Ugarte《沈默茱麗葉(Julieta)》

Trine Dyrholm《丹麥共居生活(The Commune / Kollektivet)》

Sandra Hüller《顛父人生(Toni Erdmann)》

最佳喜劇片: 

《明天別再來敲門(A Man Called Ove / En man som heter Ove)》

《吸特樂回來了(LOOK WHO´S BACK / ER IST WIEDER DA)》

《母牛(ONE MAN AND HIS COW / LA VACHE)》

坎城之最:金棕櫚排名

2016年的法國坎城影展已經來到第69屆了,評審們每年都會選出金棕櫚獎得主,評審品味不同,參賽作品亦不同,誰勝誰敗其實見仁見智。

得獎有時靠運氣,有時還要看你和評審來不來電?得了獎或許影史能夠留名,但是唯有影迷願意不時重看,才是最實在的勝利,因此,時間才是最後的評判。 

美國媒體「好萊塢報導者(The Hollywood Reporter)」日前動員旗下的影評人重新審視過去六十九屆的金棕櫚獎得主,選出他們心中的最愛,重新排序(也就是金棕櫚獎得主也有輕重之別)。

所有的評比都反映著評審的品味或者偏見,因此這種名單,坦白說,參考就好,不是真理,亦不是一錘定音的影史排名。不過,這種英雄榜的重新排名,很有噱頭,也會引起討論,於是我譯出了前廿名的得主,提供大家參考。 

認可也好,不認可亦好,至少,因為這份名單,我又重看了《浩氣蓋山河(The Leopard)》,看到年輕氣盛的Alain Delon,聽見了風華正茂的Nino Rota氣勢磅礡的配樂,1960年代還真是美麗的黃金年代。

至於其他名單,請大家點選這個連結嘍:http://www.hollywoodreporter.com/lists/cannes-palme-dor-winners-ranked-891143/item/padre-padrone-palme-dor-winners-891089

20.《馬泰事件(The Mattei Affair)》 (1972) 導演:Francesco Rosi

19《木鞋樹(The Tree of Wooden Clogs)》 (1978) 導演:Ermanno Olmi

18《美麗蘿賽塔(Rosetta)》 (1999) 導演:Jean-Pierre and Luc Dardenne

17《撒旦天空下(Under the Sun of Satan)》 (1987) 導演:Maurice Pialat

16《爵士春秋(All That Jazz)》 (1980) 導演:Bob Fosse

15《假如…(If …)》 (1969)  導演:Lindsay Anderson

14《我父我主(Padre Padrone)》 (1977)  導演:Paolo and Vittorio Taviani

13《拒絕長大的男孩(The Tin Drum)》 (1979) 導演:Volker Schlondorff

12《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1994)  導演:Quentin Tarantino

11《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 (1979) 導演:Francis Ford Coppola

10《影武者》(1980)  導演:黑澤明

9《櫻桃的滋味(Taste of Cherry)》 (1997) 導演:Abbas Kiarostami

8《對話(The Conversation)》 (1974) 導演:Francis Ford Coppola

7《薇麗狄雅娜(Viridiana)》 (1961)  導演: Luis Bunuel

6《雁南飛(The Cranes Are Flying)》 (1958)  導演:Mikhail Kalatozov

5《秋水伊人(The Umbrellas of Cherbourg)》 (1964) 導演:Jacques Demy

4《春光乍現(Blow-Up)》 (1966)  導演:Michelangelo Antonioni

3《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 (1976)  導演:Martin Scorsese

2《生活的甜蜜(La Dolce Vita)》 (1960)  導演:Federico Fellini

1《浩氣蓋山河(The Leopard)》 (1963) 導演: Luchino Viscon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