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時光:生命導覽員

本文原係我為2004高雄電影節所寫的二篇文章之一,今天看到台灣的媒體都在介紹侯孝賢所拍的日本片《咖啡時光》參加威尼斯影展競賽,心有所感,僅以此文紀念十五年前曾一起在威尼斯影展看到侯孝賢得獎的工作夥伴們,以及侯孝賢。 閱讀全文 咖啡時光:生命導覽員

午夜之後狂戀:神秘數

義大利導演大衛.法拉利(Davide Ferrario)的劇情片《午夜之後狂戀(Dopo mezzanotte/After Midnight)》最近在台北上映,很多人都根據「電影中的電影」,來分析他因為長期從事影評、發行、表演、紀錄片導演、編劇等工作,所以在電影中加進了巴斯特.基頓和《夏日之戀》等電影情節的心路歷程,但是更吸引我的卻是電影中出現的「費氏數列」。

看完電影後沒幾天,我讀完最近轟動的翻譯小說《達文西密碼》,赫然發現「費氏數列」也成為書中男女主角解開命案密碼的重要數學原理。

「費氏數列」接二連三來敲門,數學很爛的我當然就得去查考什麼叫做「費氏數列」?

費氏數列(Fibonacci sequance)的重點在於所排列的數字裡充滿了神秘的力量,這個數列中的首項及第二項均為1,從第三項開始,每一項數字均為前兩項之和,他的排列方式如下:1,1,2,3,5,8,13,21,34,55,89, 144,233,……

《午夜之後狂戀》中出現的「費氏數列」有兩次,第一次是博物館外牆上的展示數列,因為那是義大利人的驕傲,如果生命的神秘可以用數字來解說,那就該用博物館來展示;第二次則是主角根據這個數列簽中了樂透,神秘中另有天意,掰得有點離奇,巧合到讓人不可思議,但那就是電影中的噱頭。

進一步查資料才知道,「費氏數列」的發明人叫做費波納契(Leonardo Fibonacc),他是義大利中世紀最知名的數學家(1175~1250)。他於1175年出生於比薩,父親是個商人,經常到西西里,埃及和敘利亞等地旅行,發現阿拉伯的十進位數字系統比羅馬數字系統優越得太多,很早就激發了他對算術的興趣,1202年,費波納契出版了他的「算盤全書」,書中根據一個關於兔子繁殖的問題,發表了著名的費氏數列(Fibonacci sequance)。

「達文西密碼」的作者顯然對中古歐洲的文明有很深的研究,所以他可以從「費氏數列」引伸到自然界中很多生物的形態,例如:蝸牛的殼、山羊的角、向日葵的花、鳳梨、,松果、植物的花瓣數…..等,都可以用費氏數列的數字來解釋,甚至還引伸到達文西最有名的「黃金比例」,一方面幫所有的讀者上了一堂數學文明課,另一方面則是展示了他雄辯滔滔的文采,建構了強而有力的推理輯和懸案架構。

費氏數列已經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但是歐美人可以把骨董發展成博物館藝術,可以成為電影情節,可以充實推理小說的迷人數據.……站在2004年遙遠的太平洋海域的小島上,看著電影,讀著小說,無限遼闊的穹蒼在我眼前伸展著。

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

2003年,多數暢銷系列電影逢三必掛,《魔戒三:王者再臨》則是少數的例外,導演彼得傑克森再次以他超強的敘事能力和影像奇觀天才,帶給影迷驚嘆、感動和流淚。

大膽又有創見,就是彼得傑克森成功的第一個原因。

眾所皆知,《魔戒》系列小說是全球奇幻迷票選第一名的頂尖奇幻小說,要把名著改編搬上銀幕,最怕被死忠迷訥笑摔書,但是彼得傑克森卻能自由出入於原著小說的框架中,用他的語言、邏輯和方式重新剪裁訴說一個大家都熟悉的故事,既不失原意,又能更加貼近主題,著實功力非凡。


 第三集的開場是一隻扭曲得有點像魔戒的小蚯蚓,帶出咕嚕還是髮濃齒利的霍比人時期,只因好友從水裡挖出魔戒,心動出手搶奪,還犯下殺戒的一生仇債緣由,破題就點出「魔戒」讓人偏執瘋狂的邪惡魔性。

不靠殺伐大場面,不用特效耍花槍,魔戒的魔力主題就已躍然銀幕。


 終場前,亞拉崗成就一代人皇的登基大典,原著寫得有點瑣碎無趣,到了彼得手中,畫龍點睛描寫四位哈比小矮子要低首向人皇致敬,亞拉崗卻說:「你們無需向任何人下跪! 」說完當場屈膝下跪,四周軍士也全體應聲下跪。此情此景,直教人熱淚盈眶,久久難以自已。

光看這兩場略做改動就意境全出的手法,大師手勁誰能不佩服?

以假亂真的驚天動地大視野,則是彼得傑克森第二個成功法寶。


 中國歷史上寫過週幽王為討愛姬褒姒歡心一笑,不惜點燃烽火,弄得兵荒馬亂,這則史事,從來只能想像,《荊軒刺秦王》和《英雄》沒拍,《天地英雄》只把烽火台拿來做背景,西洋電影《羅馬帝國淪亡錄》也只點到為止,只有彼得傑克森一腳踏上北國冰原,一手就在窮山峻嶺放起熊熊烽火,歷史圖騰在他的影像雕琢下,找到了讓人驚嘆的生命力。


 聖盔谷大戰的殺伐之猛,是第二集《雙城奇謀》中最讓人難忘的奇觀,但是彼得傑克森還是把好酒留在《王者再臨》的最後一缸底:「剛鐸城守衛戰」。


 熟悉《魔戒》製作內幕的影迷都知道,剛鐸城一方面是模型造景,另一方面則是實景搭造,模型意圖呈現壯觀氣勢,實景則是串戲的必要空間,但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好萊塢電影,模型就是模型,很難再玩出花樣,只有彼得硬是在模型上走人奔馬,甘道夫騎著影疾馳騁在石板大道上的白衣、白髮飄逸模樣何等瀟灑,以假亂真到令人不可置信的地步,堪稱是新世紀的影像魔術師最得意的戲法了!

  長牙象陣前無古人的壯麗場景  彼得酷愛怪獸,從半獸人、食人妖到戒靈,一集比一集更怪更兇,第三集除了戒靈大開殺戒的空中騷擾和陰氣十足的亡靈軍團之外,更聳動的則是一字排開的長牙象陣,有的驃騎大軍要從巨大的象腿之間疾馳而過,有的則是橫遭撞開,神箭手金靂本集唯一的表現就是跳上長牙象腿,好像攀岩高手一樣跳躍自如,單手殺象再從象頭一躍而下的帥氣模樣,足以讓戲院傳來一陣又一陣的歡呼聲。


 誰說「太陽底下無新鮮事」?彼得傑克森的視覺經營,推翻了這句話,更讓觀眾一幕接一幕驗證影史上前無人的壯麗場景。


 佈置精細、環扣嚴明則是彼得打造「魔戒傳奇」的第三個高招。

 作曲家霍華蕭爾的音樂,在本集電影中再攀高峰,光是《魔戒》的主題曲旋律,就曾以小提琴、直笛、單簧管和交響大合奏等四種形態出現,各自代表不同種的角色際遇。


小提琴的顫音表現咕嚕本性迷失的狂亂;氣虛力單的直笛,則表現佛羅多進退失據的徠徨;單簧管的優雅從容則是山姆的義薄雲天…。


相同的旋律,不同的器樂配置,說出完全不同的感情,觀眾一聽就懂,功力已至化境,至於皮聘和亞拉崗的兩段低音吟唱,都搭配無言的悲壯畫面,一是男兒誓死如歸的哀歌,一則是人皇一統天下,要讓普世眾生展歡顏的意氣風發,觀眾是很難抗拒「魔音穿腦」的驚人穿透力。


 至於伊玟違抗叔父之命從軍,卻能救叔父殺魔王;剛鐸城主逼兒上戰場,悲情焚屍;亞玟勸服父親打造王者之劍的「父女╱父子」情結,更是電影反覆致意的戲劇主軸,終能在驃騎王希優頓戰死疆場,對女兒說出:「我的肉身已破,就讓我走吧,我要回到父皇膝下…」的臨終告白中,達到最高峰。

 對照山姆九死不悔,一心一意照顧佛羅多,甚至抬他上山,還能抗拒魔戒誘惑的真摯友情,以及歡樂返家娶妻生子的歡樂年華,彼得傑克森高呼「親情無價」的語重心長,更加凸顯他這位來自南半球的導演,與好萊塢涇渭分明的創作情操與高貴心靈。

當然,書迷還是會挑剔的,例如大奸大惡的薩魯曼和巧言無聲無息就消失了,一定會讓死忠影迷若有所“失”,但是綜觀全局,這些瑕疵都不至於影響一部經典電影的魅力,《魔戒三:王者再臨》揭示了一則新世紀的經典啟示錄:好萊塢的獨大局面是可以挑戰的,而且只要有想法,一定可以將其推翻!

江山如此多嬌,剩下的就看誰是能主浮沈的盤弓射雕新霸主了。

蘿拉快跑:電玩新世代

電玩過關遊戲提供年輕人無數歡樂刺激,真實世界的人生不能重來,一次錯,滿盤錯,回頭無岸。但是遊戲可以重來,電影也可以。不同的路徑、不同選擇就會有不同結果,「重來」可以消減遺憾,我輩中人當然樂此不疲。

電影和電玩世界的共通性就是將不可能變成可能,德國導演Tom Tykwer執導的《蘿拉快跑(Lola rennt/Run Lola Run)》,劇情架構就扎根於make impossible possible。

Franka Potente飾演的惡女蘿拉,因為男友曼尼(Moritz Bleibtreu)替黑道做毒品車手,卻糊裡糊塗掉了十萬馬克,她必須在20分鐘之內湊齊錢 ,男友才不會丟掉小命,於是開始狂奔設法。

頭一回合,她沒借到錢,男友只能搶超商,她則命喪槍下。

第二回合,她搶了銀行,男友卻被車子撞死了。

最後第三回合,她從賭場裡贏了錢,男友也找回了錢,雙雙解決難題,「快樂結局」皆大歡喜。

電玩世界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打到快樂結局,人性才能滿足,電影也不例外。女主角不滿意前兩回的結局,繼續找尋過關可能,將前兩次失敗的失意,轉化成替蘿拉加油的能量,其實符合觀眾期待,以至於明明是在傳播「男女當自強,人生有希望」的洗腦訊息,觀眾卻不以為意,反而笑嘻嘻欣然接受,遊戲嘛,過關就好,而且最後過關不是過得蠻刺激的嗎?

正因為全片創意與結構源自電玩概念,所以強烈節拍的電子音樂縱貫全片,鞭打著觀眾的感官;連蘿拉的名字和跑步模樣,都直如《古墓奇兵(Tomb Raider) 》裡的英雌蘿拉;三段式畫面構成的三重敘事觀點結構;更如同《音速小子(Sonic the Hedgehog)》的再版;更別提相同的過關路徑,只因一念之差,結果就截然不同的人生「機遇」 …這一切都收納在編導的劇本程式中,執行程式和操縱過關按鍵的人都是編導,觀眾只是旁觀者,卻因為目擊電玩高手三次過關的不同選擇,享受到終於過關樂趣,就是物超所值的娛樂交易。

娛樂電影如此清楚知道自己要表現什麼,還精準達到預期效果,難怪風靡各地。

當然編導也順勢偷渡一些人生真相的嘲諷,不管是忙著打電話聊星座的媽媽、跟公司女同事有私情卻對女兒翻臉無情的老爸;只在口腔血性中追尋真愛的Y世代男女…都成了疏離社會中的人性寫真,豐富了影片的人生採樣,強化了戲劇感動力,也讓觀眾更認同蘿拉必須跑出一片天的決心與汗水。

紅橋下的暖流:庶民樂

這話說來容易,拍起來其實很難。荷索的電影有時沉重,有時艱深,在知識份子間頗多共鳴討論,卻不是凡夫俗子能夠欣然接受,反而是今村昌平的2001年新作《紅橋下的暖流》,讓我們在旺盛的生命暖流中帶來觀賞興味。

年輕時的今村昌平曾經做過黑市交易,向美軍購買菸酒再高價轉售給大學教授,那段江湖歲月他認識了許多強壯與慾求強烈的基層婦女,她們面對生命挫折都有逆來順受的強猛對應力道,這段經歷與認識,構成了他的電影作品中總是不忘謳歌女性的堅定主題,《紅橋下的暖流》更是人性至上論的具體實踐。

陰盛陽衰的角色設計是金村昌平毫不隱晦的安排,因為《紅橋下的暖流》中的男人不是失業男人、就是醜臭的流浪漢、甚至老嫌老婆煮菜能難吃,卻可以吃上幾十年的大男人;有的只會閑坐在河邊釣魚、有的平常耀武揚威,可是要晉用新人還是得老爸點頭的企業小開、還有就是每天幻想著出獄後如何白痴白嫖的混混……,簡單說就是沒一個有用的男人,甚至連馬拉松奪魁無望,乾脆就請黑人傭兵來帶代跑……萎靡的父權體系,既是亂世浮生的素描,也是日本泡沫經濟十年中,無能男人的縮影。

今村昌平認為女人才是亂世的安定力量,也是希望所繫。倍賞美津子飾演愛畫符的老婆婆,早已看透人世滄桑,總能以最直接的言語和行動,拆穿人世的虛偽與矯情;清水美砂飾演水汁洋溢的幽閨少婦,她的生理奇觀,既誇張又離譜,早已超越寫實層次,進入兼具幻想與預言的神秘殿堂。

今村昌平對於清水美砂「體下暖流」的禮讚,超越了川端康成在「睡美人」中,暮鈍老人對青春胴體的懷念不捨,更在男人性幻想的意淫影像之外,具體落實到生命源泉的象徵:汁液所到之處,不但花草茂盛,魚兒也歡暢,更讓生命已經灰頭土臉、了無生趣的役所廣斯能夠重新啟動人生。他每次接受鏡子召喚時的急色反應,飛奔前進甚至超越黑人馬拉松選手時,不但讓全場官全場觀眾哄然大笑,甚至拍手叫好,也讓今村昌平刻意歌詠的女性魅力,得到最具說服力的影像呈現。

但是也因為這股暖流太強猛也太誇張,所以清水美砂在父權社會中還是必須接受禮教世界框架制約,面對自己旺盛的慾望,她必須感覺自卑,對自己不能控制的生理反應,必須低首無語,等待著知福惜福的男人帶來生命彩虹。

今村昌平雖然愛女人,其實還是很眷顧男人的,畢竟陰陽調和才有生命誕生與茁壯,對照役所廣司初期的落寞與片尾時的甦醒,毫無意外的劇情轉折,已經說盡了今村昌平所要歌頌的主題,《紅橋下的暖流》就是一部從學者到文盲都能看得津津有味的平民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