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鎮故事集:夢漣漪

詞典上對「漣漪」的解讀是:水面上細微的波紋。細微意謂風小波微,很快就會平息。《永安鎮故事集》描述一群電影劇組工作人員入住永安鎮拍攝名叫《永安鎮故事集》的新片,給這個原本「什麼都不會發生」的寧靜小鎮帶來一絲波瀾。根本上就是一部從期待到失落的幻化歷程

電影是部三段式電影,第一段《獨自等待》的重點在於黃米依飾演的餐館老闆小顧,以為自己有機會軋上一角;第二段《看上去很美》描寫女明星陳晨(楊子珊)回永安鎮故鄉拍戲,記憶中的美好往事卻已悄然變質;第三段《冥王星時刻》描寫鎮開鏡在即,導演和編劇仍在爭論劇本細節,創作即將觸礁。

《永安鎮故事集》有三場精彩好戲,第一場是小顧老闆做了半天明星夢後,見到巨星本尊,發現自己不是個咖,只是顆葱,就在示範殺魚的角色學習場合,拍啊摔啊打的,把失落與失望的情緒全都發洩在魚頭上。前頭有漫長的細節描寫她剛生了崽子,不時脹奶,不時啼哭,婆婆還嫌她怠慢,面對劇組一群大男人赫然有了眾星拱月的幻景,眉清目秀的她,還真的《獨自等待》能否耍脫平庸日常。魚頭的命運就是往外走的幻滅。

第二場在於巨星陳晨衣錦還鄉,歡迎陣仗極大,老同學成了市儈,盤算著蹭她熱度,從中牟利;老情人變得庸俗懦弱,再無舊日豪情,甚至質疑她有錢有地位回鄉炫耀,消費昔日情純。一切《看上去很美》,卻比浪花還膚淺,最後只能在在霧氣氤氳的小巴車窗上,用指畫了一顆眼睛,光影搖晃下,那顆眼睛晃下兩抹淚痕。陳晨的心情是一種「再也回不去了」的失落與惆悵。

第三場在於「編劇」康春雷與「導演劉洋一直對劇本走向有不同理解,原本《永安鎮故事集》是四段故事組成,爭執不下的結果,導演決定拿掉最乏共識的第四段戲,偏偏製片趕來告訴導演爭到巨星演出第一段,而且開始學手語體驗聾啞人生了。導演怪編劇,抱怨「看走了眼」,製片怪導演,理由同樣也是「看走了眼」。問題在於編劇一年前就寫好了劇本,有意見怎麼不早說?磨蹭到開拍前夕還在挑三揀四?《冥王星時刻》暗黑混沌說明著這群創作者闖進迷宮,才發現不但鑽不進去,也不知道出口在哪裡了?

以拍電影為題材的電影,所有電影中的電影都是寓言,有的白,有的隱,目的都要讓人若有所悟。其中,為了還原拍片情貌的真實感,《永安鎮故事集》的導演魏書鈞特別創造了一位幕後紀實的紀錄者,每天拿著攝影機記錄下幕前幕後的點點滴滴,就是他釘著小顧直拍,才讓小顧誤以為自己真有明星臉明星夢,就是他才能讓我們見證到所有不可議的光怪陸離,包括痛罵影評人就是「太監」,「給三千就可以打五星!」以及批評導演「直男癌」(因為魏書鈞的前作《野馬分鬃》因為主角全是男性,真的被人貼上「直男癌」的標籤)。

至於不到最後一刻,劇本都難定案的難產經驗,甚至還蛻變成另外一部電影的變形記,失敗就是災難,成功了就是傳奇,王家衛的《重慶森林》如此,魏書鈞也靠《永安鎮故事集》拿下不少大獎。

電影夢是美夢或噩夢?看修行,也看造化,魏書鈞在《永安鎮故事集》先以高度寫實完成了寬闊寓言(眾家演員的表現都很樸實自在),就讓漣漪啟了迴旋,一圈圈輪轉開來。就算本來無一事,最後也無一事,漣漪存在,紀錄下漣漪,就不只算是個事了。

東北虎:寒天冷熱腸熱

冰凍讓人緩慢,這是《東北虎》的敘事基調;破冰之後,人生另有溫暖,這是《東北虎》送給受困人生的祝福。

電影的第一個象徵來自男主角徐東(章宇)正在曳引工具車上吃凍梨和凍柿子,敲破表面冰層,插根吸管,就有果汁泉湧。

欠債討債還債,則是《東北虎》的核心趣味,不管是金錢債或者感情債。

徐東因為老婆美玲(馬麗)臨盆在即,要把愛犬「如意」託付交給建設公司老闆朋友馬千里(張志勇)照顧,馬千里債台高築,就把如意當見面禮,讓討債打手給吃了。東北人吃狗肉,按斤交易,徐東不捨,才託付給馬千里,發現只剩一張狗皮,能不流淚?能不討債?偏偏馬千里家裡擠滿了討債的親朋好友,千里馬成了跛腳馬,如意半點不如意,《東北虎》的文字遊戲一如電影有著濃烈的冷峻傷感。

老婆美玲雖然臨盆在即,但是徐東另有仰慕者小薇(郭月),會撞頭,會撲吻、會勾手,渾不在意徐東家室。然而美玲鼻尖,聞衣嗅香,抽絲辨髮,開始破案找情敵。感情債金錢債就這樣交錯糾纏,天寒地凍下的人情麻花,一口咬下,咯吱咯吱吧啦吧啦,清亮又勁脆。

高緯度的天候環境讓人的節迥異於火辣速猛的亞熱帶人生,耿軍是東北人,每年有一半是冬天,他的電影節奏確實近似瑞典的Roy Andersson和芬蘭的Aki Kaurismäki,看似緩慢又拙笨,然而凍結下的怒火與嫉妒依舊有著高濃密度,差別在於表現的方式與時機。

他透過「木然」的表情與動作,為全片打造了極其風格化的敘事氣流,例如面對討狗債的徐東,馬千里選在警察局前談判以示「誠意」(這是什麼邏輯?光天化日公安面前血債無需血還?),說跪就跪,要磕頭偏不磕頭,只想拿跟了自己十多年的結婚戒指還債,徐東一句:「用你的價值還我的價值?」一句話就犀利解讀了紅塵人世為何有那麼多無解的冤仇宿怨。

馬千里慢慢接聽手機,點開播音鍵,讓守在房內的討債親友親耳聽見他的經濟活動現況,從頭到尾都是「木然」表情的張志勇,看似七情不上臉,渾身上下卻全是慢條斯理的無可奈何。他和徐東悠悠喝著茶,還會勸他換個位置坐,因為時辰一到,債主就會拋石砸窗洩憤,看透世態炎涼的他,無一字怨言,只悠悠說著鄉親父老都拿老本挺他,也曾拿到好處,只是大家都被假象所欺,工程越做越大,血本再也無歸,不讓人砸窗出氣,日子怎麼過,偏偏,砸歸砸,債歸債,還不了的終究還不了。

至於騙吃騙喝的討債兄弟,還想再逼他拿五萬前金,他只能搖搖手上的汽車鑰匙,然後就眼睜睜看著其他債主把車給砸了。荒謬卻真實,《東北虎》就透過這種形式替受困苦主訴說著百轉千迴的人生無奈。

耿軍在《東北虎》中唯一說得太白的角色是「聽說你最近過得不太好,我過來看看你」的昔日勞工「小二」,他家中只有現金三千,卻拿出五百周濟馬千里,順便還送他一只風箏,「因為放風箏時,你會抬頭看天」,「小二」還會在渺無人跡的長巷裡蹲坐在簡陋的木頭長椅上叫賣長椅,「長椅讓你看高看遠」,耿軍有太多話想要說,不只透過小二說,最後還要徐東說起童年發高燒的往事:「我們一起挺過今天,明天可有意思了。」

故事說得太白就顯得刻意又著相,倒是徐東在大雪天裡,拿著麥克風在公園前叫賣好友詩人的詩集,才得著荒謬本趣。詩人精神異常,詩集賣不掉,徐東掏錢買他也不收,寧可賣給其他人,他也只好奮力叫賣,那份人間情義的直拗,一如他在寒天雪地裡騎著機車,顛顛巍巍夾著被債主打到倒臥雪地的馬千里……連東北虎都做不成東北虎的的東北人,就靠著稀微暖意,一步一步往前行,那份「傷感沒意思的」透視與不捨,才是《東北虎》最醇厚的雪中焦炭。

章宇七情六欲不上臉,心裡卻自有盤算的冷面僵直,更為電影的慢調美學打造了極有說服力的肉身詮釋。

馬麗則是俗世男女感情的明白人,耿軍對這個角色的鋪排很有意思。電影的嗅覺論述先是落在徐軍身上的柴油味,接著則是美玲另外聞到了粉味;視覺則有依髮捉入;至於味覺論述,先有榴蓮再有蛋糕,刺鼻毒心,兩相呼應。最後再到三人行的四人合照,以及空酒杯的乾杯祝福,耿軍筆下的兒女私情,看似水波不驚,卻是波濤洶猛,鬥不鬥,非常鬥,尾勁強大,都是練達人情後才有的通透勁力。

陳筱舒的配樂有神有韻,快慢有致,風格近似師尊Thomas Newman,耿軍自己填詞的主題曲「老虎十九歲」,反覆唱著「老虎一身皮衣,老虎没有拉锁」很有點題功能。

攝影王維華的空間構圖及從寒帶建築描述困穿人生的取景,讓觀眾容易進入角色情境,美術指導蘭志強的用色極其大膽,強烈呼應著電影的荒謬色調,至於斷片式的剪接氣韻同樣也形構了《東北虎》風味美學,整體表現都極大器。

三體:文化大革命創傷

歷來影視作品中對「文革」的再現,所在多有。觀影記憶中,中國導演處理得最為震撼,從《芙蓉鎮》、《霸王別姬》到《活著》,無不拍得悚目心驚,過來人,最知曉箇中滋味,最難忘昔日驚魂。台灣的《寒流》和《皇天后土》,隔了一帶之水,力道差了很多,但已經是很多人的童年噩夢;至於《紅色小提琴( Le Violon Rouge)》和《三體》對世代仇恨與盲目鬥爭的恐懼,就更是點到為止。

這本「少年凱歌」就是陳凱歌的文革回想錄,我引述的片段都來自書中的第三章「羣佛」。

林彪在紅衛兵走上街頭時說:「弄得天翻地覆,轟轟烈烈,大風大浪,大角大鬧,這樣就使得資產階級睡不著覺,無產階級也睡不著覺。」

父親被押進院子的時候,我正站在門口的人群中……不久前還同他們一起工作的工人們開始批判他們,從政治問題一直問到他們抽的香菸的等次。父親的名字被叫到的時候,他的頭更低了下去。他的頭銜是「國民黨份子、歷史反革命、漏網右派」。人群中響起「打倒」的口號聲。我也喊了,自己聽見了自己的聲音,很大。

整個情形恍如夢境。戴紅袖章的人叫到我的名字.我在眾人的目光上走上前去.我已經記不清我說了些什麼,只記得父親看了我一眼,我就用手在他的肩上推了一下,我弄不清楚我推得多重,大約不很重,但我畢竟推了我的父親。我一直記得手放在他肩上那一瞬間的感覺,他似乎躲了一下,終於沒躲開,腰越發彎了下去。四周都是熱辣辣快意的眼睛,我無法逃避,只是聲嘶力竭地說著什麼,我突然覺得我在此刻很愛這個陌生人,我是在試著推倒他的時候,發現這個威嚴強大的父親原來是很弱的一個,似乎在此時他變成了真正的父親。

如果我更大一點,或許會悟到這件事是可以當一場戲一樣來演的,那樣,我會好受得多,可我只有14歲。但是,在14歲時,我已經學會了背叛自己的父親,這是怎麼回事?我強忍著的淚水流進喉嚨,很鹹,它是從哪兒來?它想證明什麼?我也很奇怪,當一個孩子當眾把自己和父親一點一點撕碎,聽到的仍然是笑聲,這是一群什麼樣的人民呢?

中途我回了一次家.母親躺在黑暗中的床上,嘴唇緊閉者,彷彿正有一把刀放在她的脖子上。她輕輕對我說:你去吧。

那一夜,是我第一次和我已經背叛了的父親躺在同一個屋頂下面。直到第二天早上,他也沒有對我說什麼,我怕見到他,他的目光閃爍著,他也怕見到我……我加入了人群,卻失去了父親,那個人群果然信任我嗎?

父親在第二天早上被帶走了……幾年以後當我從雲南農村回到北京探親……已經不復認得這個衣服破舊、牙齒脫盡、整日拄著掃帚站在廁所門口、有人出現他就進去打掃一次的老人,就是我的父親。他已經沒有昔日從舊照片上望著我的微笑,他對所有的人彎下腰,熱情地頻頻點頭,不時用因寒冷和勞作而裂了口子的手抹去鼻涕,眼睛裡有了和當年奶奶一樣的茫然。那年他剛滿50歲,生命已經像舊照一樣褪了顏色,模糊了。

「少年凱歌」在引文之前,還對文革有這款描述:一部中國歷史,掌握於理性的時間甚少……情緒化的高度專制和情緒化的高度混亂,互相交替,被中國文人歸納成兩個字「亂」、「治」。無論「亂」或「治」都離不開暴力。魯迅先生說:「中國歷史的整數裡面實在沒有什麼思想主義在內,這整數只有兩種物質─是刀與火。『來了』便是他的總稱……可惜中國太難改變了,即使搬動一張桌子,改裝一個火爐也要血。歷史的經驗使統治者相信,政治的全部內容幾乎就是暴力。林彪說:「政權就是鎮壓之權。」毛自然不例外……毛決心製造大亂,「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他的天國就在大亂中誕生了。

第二十條:張藝謀旋律

《第二十條》原名叫《正當防衛》,圈來繞去的目的就在告訴民眾「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條有「正當防衛」的規定,讓見義勇為,追求公平正義的人,得到法律屏障。眼前雖有陰霾,終究會看到陽光希望,就是中國主旋律的核心宗旨,張藝謀處理起《第二十條》如烹小鮮,順心順手。

《第二十條》表面上是討論嚴肅法條,實質以家庭和樂呼應人性糾纏,嬉笑怒罵之間,輕舟已過萬重山。嚴肅議題有三,分別是公車司機看見流氓騷擾乘客,出手干預,結果把對方打成重傷,他不服重判,想要上訪伸冤;其次是魚肉鄉民的惡霸性侵得逞,遭女方丈夫利剪刺死,他得殺人償命?還是可以判定正當防衛?第三則是目擊校園霸凌,出手援救打傷對方,霸凌者否認犯行,受欺者也不敢出面,好心是否就沒好報?

主角是雷佳音飾演的檢察官韓明,三件案子都和他相關,不是承辦、協辦,就是當事人,公私夾纏,裡外兩頭燒,不過,結果不難預期,一如《滿江紅》,張藝謀就是有本事找出一條慷慨激昂,又讓人熱血沸騰的紓壓管道,娛樂了觀眾,也「教育」了觀眾。

張藝謀以前偏好形式,《第二十條》則在角色間多添了戲耍把戲。例如雷佳音到雜貨店去套情報,結果老闆正在觀看雷佳音主演的《滿江紅》,此刻明明是《第二十條》的韓明,怎麼又是《滿江紅》的秦檜,張藝謀開雷佳音的玩笑,透過老闆看著電視與本尊的狎弄趣味,強要觀眾出戲,卻要雷佳音在人屋簷下,不得不乖乖掏錢參加買情報送「大中華」的遊戲,都符合了賀歲電影搏君一粲的簡單娛樂。

其次,惡霸案的承辦檢察官呂玲玲(高葉)則是韓明的前女友,二十年後再相逢,先是隔著兩張桌上卻拚命傳簡訊,叮來噹去的頻繁互動,沒事都變有事。再加上昔日戀情被妻子馬麗知悉,怕猜疑舊情難捨,偷偷更改手機來電名稱,女變男,男變女,mistaken identity的穿幫尷尬,一直都是喜趣電影的萬靈丹,老謀子同樣玩得順風順火。

第三則是有如打乒乓的嘴皮子遊戲。《第二十條》中的每位角色都伶牙利齒,鬥來鬥去好不熱鬧,心裡沒鬼卻又解釋不清的韓明, 自清說早已不是昔日相約看夕陽的年輕人,而是到了黃昏的老頭,就是經典的嘴皮運動。至於他和妻子間的唇槍舌箭,同樣給人打是甜愛是蜜的日常寫照,明明就小傷,就要包成大傷好撒嬌討拍的精明糊塗,都是在嚴肅的法律議題上加蜜添汁,戲有趣了,背後的主題就容易滲透進觀眾心房了。

《第二十條》同樣集結了《漫長的季節》中多位好手一起加入插科打諢的行列,劇本多了人生風霜的甜辣醋酸,就更甘味了。

電影一部接一之部拍,而且都還有討論熱度,張藝謀的老練圓熟,確為中國之冠。

影:形式美學走火入魔

堅若磐石:張藝謀霓虹

張藝謀是幸運的魔術師,新片一部接一部,而且視覺風格,一變再變,不依靠老技術吃遍江湖,形成影迷持續關注的焦點:看看老謀子最近又變出什麼新花樣。

《堅若磐石》的第一個畫面就讓人眼睛一亮:燈紅酒綠的大都市,一輛巴士被歹徒控制,以人命要求副市長出面談判。宣傳上指出這是所謂的「賽博龐克(cyberpunk)」美學與「霓虹」美學的結晶,很有「妖獸都市」的氛圍,都市繁華,所以紅燈綠影,然而高度政治控制的城市,一旦政黑勾結,繁華底層的惡臭就自然浮現。

張國立飾演的金江市副市長鄭剛與于和偉飾演的黑道商人黎志田的利益交換與糾葛就是全片核心,綠影晃晃的畫面,不祥的妖異徵兆,充分說明了角色的古怪與深沉。

黎志田會見賓客的場所更有一大排落地窗,窗外有河,河上有燈火輝煌的遊輪駛過,河對岸則是萬家燈光,唯獨室內是一片黯黑,黎志田的私下交易或恐嚇都在此完成,花花世界與黑室交易形成強烈對比,「賽博龐克」美學與「霓虹」美學在此交會時散發的訊息,讓觀眾有了心領神會的認知:一看就懂,不必多說。

正因為這場河床風月場景,讓人將金江與重慶做出連結(電影主要就在重慶取景),讓人想起當年重慶市市長薄熙來與公安局長王立軍的政治、利益與感情恩怨,也說明了電影長度從原本三小時減為二小時零七分的投鼠忌器,以及張國立的角色身份從市長降為副市長又兼公安局長的考量。絕對權力絕對腐化,負責公安的人往往就是公眾利益的掠奪者。然而也因為政治力的干預介入,以致全片訊息錯亂,很難吸引人一看再看。

電影的希望交給副市長的警察兒子蘇見明(雷佳音飾)以及與蘇有一段沒有結果的前女友李慧琳(周冬雨飾)聯手,辦案進度要匯報,因此都讓黎志田得悉先機,憑著意志與直覺鍥而不捨的雷佳音終究要面對弒父決定,主旋律就在此刻悄悄滲透進來,地方官民包庇,只有中央大員陳道明介入才讓雷佳音有發揮空間,當年也是中央出手才讓重慶王薄熙來墜馬(差別在於薄家毒殺英國商人釀成國際事件,再加上王立家投奔美國領事館要求政治庇護),修改後的政治正確讓電影歷經四年才准映演,卻也讓人對張藝謀的原初版本更加好奇,官商勾結或威脅的細節究竟挖到多細膩的層次?

于和偉飾演的大反派算是全片最亮眼的角色,搬運工出身,永遠不忘當年和苦力兄弟一起淌血流汗的那一把挑擔,供奉牆上,同樣也是他的救命武器。他的威嚇手段剛柔並用,把手機丟進火鍋要你徒手取出的冷酷決絕,確讓人不寒而慄。至於靠視頻威脅對手,則兼具了一般層級的恐嚇嚇,以及關鍵時刻的救命談判。雖然女兒是他的唯一罩門,但對女兒所愛,該殺要殺,該救要救,一位平凡又真實的父親,讓角色的立體縱深刻度更加立體,算是全片最讓人難忘的角色。

/

最可惜的是陳沖。既是「官外有官」的靠山勢力,願意忍受的,不願意忍受的,都欠缺足夠的細節鋪陳,有舉重若輕的份量,演來卻是舉輕若輕,可有可無,又不知是否觸痛了主旋律,戲份只好刪節再刪節。

以前評《滿城盡帶黃金甲》,嫌棄張藝謀走火入魔,瞎用琉璃色彩雕塑後宮春色,但我知道他的每一部電影都有獨特的視覺經營,有時成功,有時失敗,至少他勇於嘗試,而且總能走出新路,《堅若磐石》的霓虹美學妖豔歸妖豔,卻很貼合主題,算是政治力干預下還能保全的創意部分,應予肯定。

非誠勿擾:三粒馬卡龍

/相信愛情,探索愛情,辯證愛情,早已是《非誠勿擾》系列的特色商標,然而走火入魔的視覺美學則揭示了第三集電影鑽進了死胡同。

愛情滋味酸酸甜甜,借寓馬卡龍(macaron)的色彩與口感,當然是一種美學選項。我明白導演馮小剛的用心,然而《非誠勿擾3》票房口碑兩皆失利,馬卡龍並非元兇,美肌程式的視覺與主題設計才是。

《非誠勿擾》在2008年以都會男女愛情練習題問世,訴諸有錢有閒中產階級的愛情追尋與遊戲,避開了陳玉慧《徵婚啟事》原著的普羅祈願心聲,改走高階奢華路線,完成了帶動風潮的商業算計(但是仍應對陳玉慧說聲謝謝,避而不談陳玉慧的原創概念,實欠允當),透過葛優與舒琪的形神品味落差(笑笑與秦奮,有如鮮花插牛糞的自嘲語言),甚至成就了得以再拍續集的IP。

然而就像多數好萊塢的續集電影,有一有二都算精彩,硬要湊三就乏力沒氣了,《Die Hard》如此,《Matrix》亦然,《非誠勿擾3》更是不堪。

故事設定在2031年,所以許可出現「擬真」智能人,「擬真」其實不真,而且一看就假,因為相關角色都在提醒觀眾我是假的,不是真的,因此從肢體到語言都得矯揉做作,前提設定一旦歪偏,後續就都扭曲了。


從第一個畫面開始,《非誠勿擾3》的視覺就以色彩濃烈的馬卡龍風格現身,每位主配角都在蘋果光的修飾下,光鮮滑潤,歲月不留痕,有如全面開啟了「美肌」程式,問題在於「美肌」就是假,對照經典科幻電影《銀翼殺手(Blade Runner)》中美麗動人的生化人Rachel(Sean Young飾演),或許就能明白過度雕飾後的格局落差。

美肌導致過甜,美肌導致膩煩,這款美學選擇卻不經意點出《非誠勿擾3》的核心問題:人是假人,核心愛情也是編導耽溺其中,不捨離去的自說自話。就算主角們依舊伶牙俐齒,各自展示人生體驗的智慧火花,金句前仆後繼,但也只限嘴皮子運動,也只適合只剩一張嘴的黃昏老人咀嚼回味。

至於愛情世界容不容得下第三者?本尊分身能否和平共存?咱仨的愛情砝碼如何同質同量?更是編導自以為是又自得其樂的假命題,就算舒淇努力演出真假笑笑,大玩mistaken identity 的猜謎遊戲,也極難引發觀眾認同,參與共振。

稍有新意的點在於葛優可以訂製智能舒淇,愛慕葛優的男子為什麼不能訂製年輕版葛優?男人主宰的慾望世界,有男女配,也可以有男男配,長髮葛優一亮相成了全片最搞笑的亮點。

《非誠勿擾3》再次告訴大家,見好就收有多難。兩粒馬卡龍就夠甜嘴了,別再貪多吃三粒。

漫長的季節:音樂對位

最高明的電影音樂就在於他帶動的化學變化。

始料未及的音樂出現在情緒緊繃的場合上,突兀是必然,卻可以緊緊捉住你的注意力,這是大導演黑澤明最有心得的「對位」書寫。

三船敏郎在《酩酊天使》中已經走投無路,身體也不堪負荷,前途茫茫之際,走進小酒館找老闆談心,外頭的遊樂場播放著喜悅歡樂的「杜鵑圓舞曲」,對照他的心亂如麻,混亂指數頓時倍增。

三船敏郎在《野良犬》中飾演緝拿撿走警槍的歹徒,好不容易在沼澤草叢中發現賊蹤,火拚扭打之際,樹林外傳來林外住家女孩正在彈奏弗里德里希·庫勞(Friedrich Kuhlau)的C大調奏鳴曲(Sonatina in C major, op. 20 no. 1: I. Allegro)。這邊生死搏鬥,那邊安靜祥和,不合時宜的音樂是不是更凸顯了緊繃氣息?

《八月狂想曲》中的老婆婆在狂風暴雨來襲時,硬撐著雨傘往外走去,強風狂催,傘破反折,一如昔年長崎原爆情貌,此時配樂卻是舒伯特的「野玫瑰」兒童合唱曲,婆婆家人也頂著狂風奔跑尋人。極其喧鬧的歌聲,完全不搭調的音樂,反而讓觀眾更加關注劇情。

庫布立克(Stanley Kubrick)的《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中,先用「Singing in the Rain」搭配Malcolm McDowell 飾演的狂徒Alex在街頭糾眾毆人暴力,再用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搭配希特勒暴行紀錄片強迫Alex接受矯正治療。畫面驚人,音樂顛覆了本來情貌,更加駭人,恐怖等級直往上竄。

辛爽執導的《漫長的季節》則仿照庫布立克的《2001:太空漫遊》,採用「藍色多瑙河」音樂交代出全劇關鍵的分屍棄屍情節,以及其他相關當事人在案發前後走過的歲月腳步,20年的生死之謎逐一解開,「藍色多瑙河」音樂徜徉流瀉過每位角色身邊,不得已的、罪該萬死的、完全不知情的……都被音樂的漣漪貼身撫拭而過,歲月無聲,流水無言,唯獨音樂牽引著觀眾驀然回首,猛然有根心弦被緊緊摳住。

辛爽在字幕空檔還留了一手,多瑙河水一度歇息,插進來人生道路上,關係人曾經有過極短的髮夾和餛飩情願,人生如果停滯在初相識的剎那,美好永存,不知該有多好……然後,樂音繼續流動…….

音樂搭配畫面的絕美境界就像化學作用:自燃的氫加上助燃的氧,產生的卻是滅火的水。(感謝周傳基老師當年開示)

漫長的季節: 雪落時分

你不會忘記《齊瓦哥醫生(Doctor Zhivago)》的雪景,那是溫存與別離的記憶。

你不會忘記《霧中風景(Landscape in the Mist/Τοπίο στην ομίχλη)》的雪景,那是天地動情的祝福。

你不會忘記《鐵道員》的雪景,那有著職人的守候、奉獻與凝視。

你不會忘記《情書》的雪景,那有著青春追尋的吶喊與激情。

你不會忘記《千禧曼波》的雪景,那是青春浪遊的雪泥鴻爪。

雪景拍得好,就如一首詩,直鑽人心, 久久難忘。

《漫長的季節》的雪景出現在最後十分鐘,男主角王響歷經劫波,倒在養子懷中,此時,天空飄落雪花,細細淡淡,王響喜悅抬頭說這雪花,過去他見過。配合這場來自過去的雪花,導演辛爽帶領觀眾重新審視了劇中主要人物遇見雪花的心情,主要都是美好剎那的再次回味,愛過怒過哀過笑過……都好,雪花罕見,對照當下心境,各有感觸。雪花飄落之際,所有角色或許都在揣想著自己的未來,觀眾看見的卻是他們的過去,這麼魔幻的場景有如醅酒開封的轟然一響,細細品味著人生道路究竟怎麼走到今天這般情境?有人失落,有人變色,有人夢覺,有人夢殘,你必定會同意那家美容院要命名為「如夢」。

《霧中風景》是希臘導演Theo Angelopoulos傳世名作,尋找父親的一對姐弟被帶進警察局,偏巧老天落雪,室內室外的眾生全都停下腳步,仰首看雪,姐弟才能從容逃脫,繼續尋父之旅。雪的魔幻為電影增添了無數詩意,導演不想告訴你為什麼人們會呆立看雪,但你會同意那是天若有情的極美安排。

《漫長的季節》的男主角足足等了十一集半才知悉真相,劇情從Chapter 3走到 Chapter 4也足足走了十一集半,漫長啊漫長,雪落就是四季輪迴的終場,有人雪花落盡再無憾恨,有人空留遺恨,就容雪花逐一覆蓋吧。從蕭瑟秋黃到天飄白雪,清洗的清洗了,埋葬的埋葬了,過不去的終究都會過去的,人生與四季有了連結與對話。

一齣電視劇容許近三分鐘的長度讓音樂和雪景逐一審視所有角色,詩意氤氳,那是何等膽識與氣魄?辛爽的神來一筆,讓《漫長的季節》站上了罕見高度,光芒四射,全無僥倖。

漫長的季節:大器回首

《漫長的季節》改變了我對中國劇集的刻板印象,議題處理的大器與才氣,同樣驚人。

人比人,氣死人,處理同樣一首歌的手法與心態,高下立判。看完中國劇集《漫長的季節》,頓覺人生殘酷無情,不怕不識貨,最怕貨比貨。

《漫長的季節》是一齣十二集的劇集,以1996、1997、2016三條時間線交錯敘述一椿分屍血案的成因及迴波,靠著男主角范偉飾演的火車司機王響,鍥而不捨追兇要真相,完成了一個破碎家庭和一位癡心父親的時代拼圖。

第一集中就透過章回體的結構介紹了前三章《姐夫以前開火車的》、《響亮的響》和《那個人又回來了》,但也一直到了第十二集的最後,才又出現第四章《往前看,別回頭》,緊接著年邁的王響,站在高粱田邊,對著駕駛火車前行的司機王響高聲喊著:「往前看,別回頭。」此時,畫面出現了姜育恆的名曲「再回首」。

乍聽之下,似乎有些矛盾,嘴裡嚷著「往前看,別回頭」配合畫面的音樂卻深情依依唱著「再回首」:「再回首,雲遮斷歸途; 再回首,荊棘密佈。今夜不會再有難捨的舊夢,曾經與你有的夢,今後要向誰訴說。/再回首,背影已遠走;再回首,淚眼朦朧。留下你的祝福,寒夜溫暖我,不管明天要面對,多少傷痛和迷惑……」其實不然。

因為心頭放不下喪子之痛,沒有解開的死亡謎團,一直哽在心頭,所以王響頻頻回顧,反覆再反覆檢視碎心舊事,不放過每一處可能與可疑線索,才能從舊事碎片中組合解謎拼圖,一再回首的是他,勸人莫回首的亦是他,因為廿年的漫長守候究竟多難熬?沒有人比他更清楚。劇集初始看到廿年前的他,還有點黑髮鐵漢身段,廿年後他的已經是縮肩微佝白髮老翁,唯一不改的是要真相的偏執與堅持,盼了廿年等到雲破月來,「再回首」的副歌歌詞:「曾經在幽幽暗暗反反覆覆中追問,才知道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才是真,再回首,恍然如夢;再回首,我心依舊。只有那無盡的長路,伴著我。」精準書寫著他長夜漫漫路迢迢,終能釋下重負的心情。

頻回首,才能無憾;勸人莫回首,則是苦盡甘來的祝福。縱然眼前只剩工作人員字幕表,樂音卻引領我們回想漫長廿年的人生風霜,主角的參悟及解脫順著歌詞滑進觀眾心坎,感同身受地歎出一口長氣。

至於究竟該不該回首的人生辯證?一旦套用到政治與歷史憾恨,同樣有著微言大義的小曲輕唱。

音樂用得好,一首就夠了,一次就夠了。同樣這首「再回首」,王家衛監製的《繁花》一用再用,用到讓人耳朵生繭,膩煩之至,那是把觀眾看小了,唯恐觀眾不懂的過度包裝,《漫長的季節》的處理則是自信又大器,一擊就中。《繁花》看似用電影手法拍劇集,終究只是劇集格局;《漫長的季節》則是把劇集當電影拍,瀟灑俐落。

導演辛爽1981年出生,才43歲,值得關注,也值得細究,滾滾長江東逝水,一代新人換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