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大戰:藍光起波濤

美國導演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最近又挨罵了!

 

我用了「又」這個字,當然是因為他常挨罵,而且主題常是圍繞在1977年讓他揚名立萬的《星際大戰(Star Wars)》系列作品上。

 

原本糾纏不清的麗亞公主、天行者與黑武士關係,他用了前傳三部曲來交代,原本是想回饋影迷,解答未解的謎團。不料,有人批他狗頭續貂(因為是前傳),破壞了觀眾在曖昧空間上的想像力;有人嫌他技法老舊,不進反退;有人批他心中只有商機,只想著商品授權,再撈一筆…

 

最新的話題來自於他打算明年秋天以前,發行《星際大戰六部曲》的藍光(Blu-ray)版本,另外再附贈一部紀錄片,以饗影迷。被罵的原因不在於都有了DVD,何必再發藍光?而在於他不想讓影迷看見1977年的原始電影版本,或者1983年的錄影帶版本,而是.2004年的DVD數位修復版本,理由是:1977年的原始版本有些畫質不盡理想。

starwars-blogSpan.jpg 

追求完美,應該是每位藝術家鍥而不捨的天性,名作家金庸三次修訂他的武俠小說系列無非也就是基於追求完美的心,希望能把所有矛盾的、殘缺的、遺憾的、交代不清的段落都能夠還原到最理想的境界,但是同樣有人罵他為了再賺一票,不惜「撿骨」(死忠書迷,就是會再買一套,不管是為了比對,或是珍藏);有人嫌他更動情節,壞了原始印像;還有人怨他辜負了原本字裡行間獨具的朦朧與缺陷美…

 

但是盧卡斯被罵得比較嚴重的關鍵在於他不想發行1977年原版的理由竟然是數位修復的過程太繁複,而且太「貴」了,與其修復那些不盡完美的部份,不如給大家一個升級版。有錢人要做事還會嫌「貴」?這種心態就太傷感情了。

 

於是就有人列舉出他在1988年於美國國會聽証會上的發言來批駁他今天的心態,當時,美國人正流行把一些黑白經典電影「彩色化」,以新科技來拉攏新世代的年輕影迷擁抱與認識經典,盧卡斯期期以為不可,當時他義正詞嚴地發表了「歷史不容改寫」的論述,主張「未來世代,老底片可能會散失得更快,或者被新的底片給取代,我們的文化歷史不容被後人給改寫」。

lucas.jpg 

底片消失了,電影就沒了;底片變動了,電影就失了原味,都算是歷史被竄改的痛心事,如果昨日所言為是,今日的盧卡斯變動自己的作品內容,算不算改寫歷史呢?

盧卡斯在1997年接受「美國電影攝影家雜誌(American Cinematographer magazine)」專訪時曾經主張:「導演有特權,可以回到過去,重新整理過去的素材,再創一部新電影。」他的概念與反對黑白電影彩色化的論述有些基本差異,第一,黑白電影彩色化,是後人另外加工,改變了光影,改變了質材,改變了記憶,創作者不是死了,就是使不上力,只能任人做主;第二,自己修訂完整版、導演版或者數位版,不管是刪去舊的,不好的,或者新增,添補,重列順序,都還算是創作者手痕的延續。

 

記憶,可能是最大的爭議焦點。1976年看過原版《星際大戰》的影迷,如果再看2011年的藍光版《星際大戰》,會是兩部完全不同的電影嗎?答案當然是:「不會!」不同版本的差別可能只有百分一到百分之三,很多細節或者長度節奏,也未必是細心影迷一眼就能看出的,然而,只要有差別,記憶與歷史就有出入,除非盧卡斯抱定鐵石心腸,不動手了。

 

曹雪芹修過幾回《紅樓夢》,最後才刊印?金庸都已經印了幾萬百冊小說了,還是要一修再修,盧卡斯一再修改,推出新版《星際大戰》,其實很像一位網友的形容:「他就像一位整型上癮的美女,每回再看鏡子,還是覺得不盡完美,就會想要再整一次。」即使整型很貴,但是盧卡斯有錢,只要他還想最推出什麼「決定版」、「終極版」,肯定還是會有好奇影迷願意收藏的。

 

《星際大戰》儼然已是歷史資產了,長城不再長了,金字塔也不能再往上搭蓋了,只有電影還可以變長變短隨意變,也難怪盧卡斯自詡的特權,會難影迷跳腳了。

Enhanced by Zemanta

市川崑:四十七人刺客

武士懂得用「武」,市川崑執導的《四十七人刺客》,卻在「士」的柔情上多所琢磨,讓高倉健的內涵深情在「藏」與「放」中間悠悠來去,確實高妙。

《四十七人刺客》說的就是「忠臣藏」傳奇。日本電影人最愛重拍的題材就是「忠臣藏」,描寫日本東山天皇元祿15年(1702)的十二月十四日,淺野家的重臣大石內藏助帶領四十七位武士,攻入對手吉良義央的住家,擊敗百位武士,斬下他的首級,替切腹自殺的主人赤穗城主淺野長矩報仇,然後集體就擒,集體切腹。

他們的行徑既符合武士道強調的「效忠主人」的忠義觀念,也有「以命抵命」的俠義精神。

但若不熟悉「忠臣藏」的傳奇,觀看《四十七人刺客》可能就會備覺吃力,主要是電影一開始直接帶出淺野長矩切腹,但是原因不詳,影迷若非熟悉日本史,真會一頭霧水,不知所云。

就像赤穗武士一般,只知主人切腹,卻不明白為何切腹,然後面臨著幕府將軍滅藩命令,若非降志辱身,乖乖從命,還不知該如何進退。

忠臣藏的故事全繫乎大石內藏助一人,他是淺野家族的重臣,老練穩健,慎謀能斷,這種個性交由高倉健來詮釋,確實適當,但是《四十七人刺客》的故事既已是老生長談,新拍電影還能說出新意,才見高明。

歷史傳說強調大石為了欺敵,一度拋棄妻子,浪跡聲色,貪戀祇園妓女,然而市川崑的劇本卻讓高倉健面對四個女人,寫出四款不同風流情韻。

首先出場的是黑木瞳飾演的情婦,服伺大石泡湯的那場擁抱戲,說明了很有女人緣的大石很懂得如何征服女人,心甘情願只求一抱承歡。

其次出場的則是淺丘淨璃子飾演的髮妻。她先是眼見丈夫襲殺登門刺客,既而又面對丈夫決定攜子上京殺人,後果只能獨自承受生離死別。她的逆來順受成就了大男人為主復仇的名聲。

第三個出場的宮澤理惠才是主角,她和大石的忘年之戀,讓『忠臣藏』傳奇有了新解,也多添了人味。

第四位出場的淺野夫人(由古手川祐子飾演)則是提供忠臣回報主人的言志機會。

四個女人,四種情緣,市川崑委婉敘事的手法,透過溫婉柔情調和了陽剛傳統,也多添了觀賞趣味。

其中,高倉健討好宮澤理惠的手法最有趣。。

宮澤理惠飾演的角色叫佳子,家裡賣毛筆,初見面時,她是睡得死去活來,不知大石來到的迷糊女孩。再見面時,她吵著要大石的墨寶,於是大石就寫下了佳子的名字相贈,佳子、佳筆、佳人、佳書……所有的美人驚豔情懷就在這兩個字的畫寫中悄然流瀉,情場歌手都懂得如何討好女人,畫家最愛以美人畫像相贈,大石的佳子墨寶也有異曲同功之妙。

後來,結伴參拜神社,河溪野宴,宮澤以手取水相餵,大石關心的不是女人喝不喝得到水?而是疼惜她的手好冰!這大概也可以算是最「文青」的「武士示愛學」了。

從墨寶到手水,市川崑用了最簡單的意像傳達情愛氣息,看似不經意的信手捻來,在在有深情,還真是行家身手。

市川崑的強項在視覺美術,本片的搭景及夜景拍攝都處理得相當高明。日本東寶公司在《四十七人刺客》殺青後特別保留了村木与四郎設計的美術場景,特別是他為吉良義央設計的兼具迷宮與堡壘風味的大宅院,讓設防與攻堅的互動往來有了引人好奇的吸引力。

至於大石在月光海岸決定提高鹽價安頓手下,籌募復仇基金,以及要求武士立下復仇誓約的深藍夜景,除了謀略膽識之外,別有肅穆深情,很有說服力。

至於冷光燈投射出來的月光下武士談判臉影,也不至於突兀造做,而是讓三百年前照明不足的黑暗場景也有了夜的層次,再配上雪夜復仇時白壁濺血的鮮紅,色彩有對比效果,卻不致於突出搶戲,亂了意境,同樣也讓人看到市川崑玩色彩但不過火的節制美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