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奧圖:勞倫斯往事

彼得.奧圖(Peter O’Toole(1932-2013))16日辭世,享年81歲。他從影的黃金年代在1960年代,主演的《雄霸天下(Becket (1964))》,《冬之獅(The Lion in Winter (1968))和《萬世師表(Goodbye, Mr. Chips (1969))》等片,都是膾炙人口的傑作,但是真正的代表作則是《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 (1962))》,有些作品,如今已難再見(即使出了DVD,除了研究者,未必有觀眾願意逐一品鑑了),但一生能有一部經典,其實已然足夠。

彼得.奧圖(Peter O’Toole)辭世的消息傳來,心頭想起的全是當年從《阿拉拍的勞倫斯》中認識這位藍眼珠巨星的往事,以下筆記,聊充追思。

 

改編的挑戰

 

《阿拉拍的勞倫斯》電影改編自「智慧七柱(Seven Pillars of Wisdom」)一書,原著作者T. E. Lawrence就是英國歷史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致力阿拉伯部落掙脫奧圖曼土耳其帝國掌控,獨立建國的關鍵人物之一。

 lawrance012.png

導演大衛.連(David Lean)面對的主要挑戰,這是要以多大場面重現這段歷史,在那個沒有電腦動畫特效的年代,一切全靠真人真駱駝,還有坦克與飛機才能完成的電影製作的年代,他完成的史詩傑作,不但前無古人,來者其實亦無力追隨(有了合成特效,有了電影動畫,想像力加上技術的結果,取代了驕陽與汗水)了。

 lawrance010.jpg

勞倫斯生平最傳奇的事蹟之一就是率五十人,身上只帶了六星期的糧食,穿越Nefud沙漠,然後集結阿拉伯騎兵,    奇襲阿卡巴港的土耳其軍隊。電影中,最難挑戰的,同樣是如何拍攝沙漠戲,相關文字就請大家參閱以下連結了(我很慶幸當年留下這篇觀影筆記,如今都不知從何寫起了)。

大衛連:百年冥誕紀念  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08/06/post-236.html

 

大衛.連在處理《阿拉拍的勞倫斯》時還做了三個有趣的選擇:

 

首先,主角一開場就死了。勞倫斯騎著摩托車快速前進,風呼呼吹過,車搖搖晃過,就在感覺場面即將失控之際,車飛了出去,只剩一只遮風眼鏡。主角的猝逝,目的就在帶出在蓋棺之際,究竟有誰真能論定他?有多少人真的了解他?

 

peter005.JPG這是一筆極其有力的傳記電影開場。

 

其次,勞倫斯初期只是個繪圖小官,就算胸懷大志,也只能窩在地下室裡工作,抬頭只見氣窗外有部隊開拔的前進鞋履,不是如此委屈,不是如此低人一等,如何突顯他「男兒志在四方」的雄心。

 

地下室加上氣窗,英雄氣短的困境,何等清楚。

 

第三,則是用火柴彰顯勞倫斯的性格。

 lawrance013.jpg

大衛.連在《阿拉拍的勞倫斯》裡玩了兩次火柴戲法。

首先是讓彼得.奧圖點燃火柴,火都燒到手指了,但是他眉頭不皺,手指也沒收回來,或者把火柴把拋了。靜靜地讓火柴燒完。一旁同事以為人他在變魔術,不是,「只要不理它,就不疼痛了。」。大衛.連就用一根火柴,讓世人看見了勞倫斯冒險性格,一個符號,一個生命象徵,何等勁力。

 

第二場火柴戲法則在於勞倫斯要前進阿拉伯時,先燃起一根火柴,然後畫面溶進阿拉伯沙漠的黃沙滾滾,那是電影用畫面與音樂來交代歷史轉折的經典剪接了。同樣請大家參閱多年前的寫作墨希斯賈赫:音樂人生

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09/03/post-909.html

 

2013歐洲電影獎:入圍

歐洲電影學院(The European Film Academy)今天公布了第廿六屆歐洲電影獎(26th European Film Awards)的六個主要獎項入圍名單(技術獎項得主名單請參閱我在1031日寫的文章: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13/10/post-2723.html#more)。

 

今年的入圍名單相當集中,亦即行家眼中的2013歐洲精華作品不外《寂寞拍賣師》《卡門》《愛的餘燼》、《絕美之城》《噢!柏林男孩》《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六部作品,最大的遺珠則是法國導演François Ozon,因為他執導的《登堂入室(Dans la maisonIn the House)》沒能擠進最佳影片,卻包辦了導演和編劇兩項大獎提名,另外,《安娜卡列妮娜(ANNA KARENINA)》雖然影片、和導演都落空了,但是也還獲得了編劇、男女演員的提名,亦証明了其不凡實力。

 

六部最佳影片中,我只看了《寂寞拍賣師》《卡門》兩片,也分別寫過評論文字,看見名單,還真有點老友重逢的感覺(套句王家衛的名言: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有的,還只是才剛打過照面呢),至於《噢!柏林男孩》、《登堂入室》和《安娜卡列妮娜》也都能在DVD租售店內看見痕跡,相信影迷們會知道如何去尋寶了。

 

2013年的歐洲電影獎別外增設了喜劇獎項,我並不排斥這場比較討好市場的安排,但是這樣的分類似乎又把喜劇定義的第二等影片,我還是有點保留,電影不分類型,好電影不分悲喜,能動人就是佳作,動人就值得留戀。

 

2013年的歐洲電影獎定於127在柏林市頒獎,不能躬逢其盛的我們,把握金馬影展和DVD租售店,或許也能與諸多名片把酒言歡呢。

 

2013歐洲電影(EUROPEAN FILM 2013

《寂寞拍賣師( THE BEST OFFER)》Italy

《卡門( BLANCANIEVES)》Spain/France

《愛的餘燼(The Broken Circle Breakdown)》Belgium

《絕美之城(La Grande BellezzaTHE GREAT BEAUTY)》Italy/France

《噢!柏林男孩(Oh Boy)》Germany

《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La Vie d’Adèle – Chapitres 1&2)》France

2013euro.JPG 

2013歐洲喜劇(EUROPEAN COMEDY 2013

《飛常性奮!(LOS AMANTES PASAJEROSI’M SO EXCITED!)》

Spain, 導演:Pedro Almodóvar

《傻冒大總統(BENVENUTO PRESIDENTE!WELCOME MR PRESIDENT!

Italy, 導演:Riccardo Milani

《愛情摩天輪(Den skaldede frisørLove Is All You Need)

Denmark,導演:Susanne Bier

《神父精煩惱( SVECENIKOVA DJECATHE PRIEST’S CHILDREN)》

Croatia/Serbia,    導演: Vinko Brešan

 

 2013歐洲導演(EUROPEAN DIRECTOR 2013

 Pablo Berge《卡門》

 Felix van Groeningen 《愛的餘燼》

 Abdellatif Kechiche  《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

 François Ozon 《登堂入室(Dans la maisonIn the House)》

 Paolo Sorrentino 《絕美之城》

 Giuseppe Tornatore《寂寞拍賣師》

 

2013歐洲女演員( EUROPEAN ACTRESS 2013

 Keira Knightley 《安娜卡列妮娜(ANNA KARENINA)》

 Veerle Baetens 《愛的餘燼》

 Barbara Sukowa 《漢娜鄂蘭:真理無懼 Hannah Arendt)》

 Naomi Watts in《浩劫奇蹟( LO IMPOSIBLE The Impossible)

 Luminita Gheorghiu 《愛的佔有慾(Pozitia copilului/ Child’s Pose)

 

 2013歐洲男演員(EUROPEAN ACTOR 2013

 Jude Law《安娜卡列妮娜》

 Johan Heldenbergh《愛的餘燼》

 Fabrice Luchini《登堂入室》

 Toni Servillo 《絕美之城》

 Tom Schilling 《噢!柏林男孩》

 

2013歐洲編劇( EUROPEAN SCREENWRITER 2013

 Tom Stoppard f《安娜卡列妮娜》

 Giuseppe Tornatore《寂寞拍賣師》

 Carl Joos & Felix van Groeningen《愛的餘燼》

 François Ozon 《登堂入室》

 Paolo Sorrentino & Umberto Contarello《絕美之城》

 

 

 

 

2011回顧(C):林肯中心

看見楊德昌,看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名字在紐約林肯中心所辦的《電影評論(Film Comment)》網站亮相,讓我下定決心要整理出以下102部電影的片名,就算是為歷史作個紀錄與見証吧。

閱讀全文 2011回顧(C):林肯中心

回顧2010:美英觀點

/


紐約林肯中心的「電影評論
Film Comment)」雜誌今天公布了全美國影評人票選出來的2010年最佳電影(前四十名),另外亦從還沒有在美國上映的世界電影中選出了前卅名的作品,坦白說,這份名單讓我很挫折,因為全部入選的七十部作品中,我至今只看過十一部,七分之一的比例,實在低得可以,需要趕上進度的佳作,多得不勝枚舉。

 

還好,我願意花時間整理這種片單,都是協助自己去尋訪好看電影的參考,例如法國影后伊莉莎白.雨蓓最近即將有《特別服務》在台灣上映,那是妓心與心理醫師相互慰安及治療的精彩人性作,她另外主演的《白鬼子》(在「電影評論」的四十大榜中排名第三)則在面臨非洲暴亂,也堅持不肯放棄咖啡園離開的法國女人,一旦有機會看到《白鬼子》,我想我是絕對不會錯過的。

 

至於以全球經濟風暴為主題的紀錄片《幕後黑手》,堪稱是去年受到歐美媒體討論最多的紀錄片了,有緣得見,應該也是必看作品;至於已經上映的《愛上草食男》和《奇蹟度假村》等片,則只有去租DVD了。

另外一個有趣的議題是,法國導演阿薩亞斯執導的《胡狼卡洛斯(Carlos)》,幾乎已經征服了多數美國影評人的心,但是卻遭奧斯卡封殺了參賽資格,理由是:它是電視電影,不是電影。

舉辦電影獎的人,有人是死守法條,不敢出入,就怕有人說閒話;有的人則是全力爭取好片,唯恐漏了強片,奧斯卡的保守(有如前者),相較於法國坎城影展的開放,格局確實差了很多。《胡狼卡洛斯》未能拍成電影,坦白說,那是投資片商和製片人的問題,導演能在有限資源下拍出精彩作品,卻被影片規格排擠,那是電影的損失(佳作不能讓更多人看見),同樣亦是影展或電影獎的損失(因為失去更強的號召力),更是觀眾的損失了。

carlos04.jpg 

以下就是全美影評人的年度票選結果:
1.
《胡狼卡洛斯(Carlos)》 Olivier Assayas, France/Germany 854
2.
《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 David Fincher, U.S. 843
3.
《白鬼子(White Material)》 Claire Denis, France 630
4.
《獵殺幽靈寫手(The Ghost Writer)》 Roman Polanski, France/Germany/U.K. 450
5.
《大獄言家(A Prophet)》 Jacques Audiard, France/Italy 405
6.《冰封之心(
Winter’s Bone)》 Debra Granik, U.S. 393
7.
《幕後黑手(Inside Job)》 Charles Ferguson, U.S. 391
8.
《野草(Wild Grass)》 Alain Resnais, France/Italy 380
9.
《完美第二對(Everyone Else)》 Maren Ade, Germany 365
10.
《愛上草食男(Greenberg)》 Noah Baumbach, U.S. 350
11.
《非常母親(Mother)》 Bong Joon-ho, South Korea 349
12.
《玩具總動員3(Toy Story 3)》 Lee Unkrich, U.S. 340
13.
金髮奇女子(Eccentricities of a Blonde-Haired Girl)》 Manoel de Oliveira, Portugal/France/Spain 318
14.
《又一年(Another Year)》 Mike Leigh, U.K. 315
15.
安潔莉卡的奇事(The Strange Case of Angelica)》 Manoel de Oliveira, Portugal/Spain/France/Brazil 303
16.
《性福拉警報(The Kids Are All Right)》 Lisa Cholodenko, U.S. 299
17
《隔離島(Shutter Island)》 Martin Scorsese, U.S. 281
18.
《小山旁的馬戲團(Around a Small Mountain)》 Jacques Rivette, France/Italy 279
19.
金色八月天(Our Beloved Month of August)》 Miguel Gomes, Portugal 277
20.
《別改變什麼Ne change rien)》 Pedro Costa, Portugal/France 272
21.
《犬齒之家(Dogtooth)》 Yorgos Lanthimos, Greece 268
22.
《我愛故我在(I Am Love)》 Luca Guadagnino, Italy 266
23.
《青青綠草(Sweetgrass)》Lucien Castaing-Taylor & Ilisa Barbash, U.S. 257
24.
《黑天鵝(Black Swan)》 Darren Aronofsky, U.S. 239
25.
《我孩子們的爸爸(The Father of My Children)》 Mia Hansen-Løve, France 232
26.
《搏擊健身房(Boxing Gym)》 Frederick Wiseman, U.S. 212
27.
《密陽(Secret Sunshine)》李滄東, South Korea 198
28.
《凱薩琳布蕾雅之藍鬍子(Bluebeard)》Catherine Breillat, France 196
29.
《嗑到荼蘼(Enter the Void)》 Gaspar Noé, France 194
30.
《全面啟動(Inception)》 Christopher Nolan, U.S./U.K. 188
31.
《擁抱大海(Alamar)》 Pedro González-Rubio, Mexico 185
32.
《誓言(The Oath)》 Laura Poitras, U.S. 181
33.
怪盜塗鴉異世界(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 Banksy, U.K. 180
34.
世界旦夕之間(World on a Wire)》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Germany 179
35.
《動物王國(Animal Kingdom)》 David Michôd, Australia 173
36.
墨索里尼的祕密戀人Vincere)》 Marco Bellocchio, Italy/France 162
37.
囧爸爸(Daddy Longlegs)》 Josh & Benny Safdie, U.S./France 154
38.
奇蹟度假村(Lourdes)》 Jessica Hausner, Austria/Germany/France 152
39.
心靈戰火(Life During Wartime)》 Todd Solondz, U.S. 146
40.
發現心節奏(Fish Tank)》 Andrea Arnold, U.K. 143
41.
《給予的二三事(Please Give)》 Nicole Holofcener, U.S. 137
42.
《大地驚雷(True Grit)》 Joel & Ethan Coen, U.S. 132
43.
《黎巴嫩(Lebanon)》 Samuel Maoz, Israel/France/Germany 127
44.
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 Tom Hooper, U.K. 126
45.
《娘子漢大丈夫(I Love You Phillip Morris)》 Glenn Ficarra & John Requa, U.S. 123
46.
歸途列車(Last Train Home)》范立欣, Canada/China 122
47.
《藍色情人節(Blue Valentine)》 Derek Cianfrance, U.S. 107
48.
《十字迷情(Hadewijch)》 Bruno Dumont, France 106
49.
《安克拉治(The Anchorage)》 Anders Edström & C.W. Winter, USA/Sweden 105
50.
緊張大師的無間地獄(Henri-Georges Clouzot’s Inferno)》 Serge Bromberg & Ruxandra Medrea, France 104

至於還沒有在美國發行上映的作品中,有些實在是前所未聞,找不到中文資料,所以就沒有了中文譯名,有些是我很愛的作品,有些則是還來不及看的作品,同樣有參考意義:
1.
《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Uncle Boonmee Who Can Recall His Past Lives)》阿比查邦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Thailand/U.K./France/Germany 694
2.
《電影社會主義論(Film Socialisme)》* Jean-Luc Godard, Switzerland 538
3.
《生命之詩(Poetry)》李滄東, South Korea 403
4.
《米克的近路(Meek’s Cutoff)》 Kelly Reichardt, U.S. 389
5.
《極光(Aurora)》 Cristi Puiu, Romania 334
6.
《里斯本的秘密(Mysteries of Lisbon)》* Raúl Ruiz, Portugal/France 325
7.
尼可拉賽歐雪斯古的傳記(The Autobiography of Nicolae Ceausescu)》 Andrei Ujica, Romania 293
8. The Four Times Michelangelo Frammartino, Italy/Germany/Switzerland 279
9.
《愛情對白(Certified Copy)》 Abbas Kiarostami, France/Italy/Belgium 278
10. Tuesday, After Christmas Radu Muntean, Romania 226
11.
玉熙的電影(Oki’s Movie)》*洪尚秀 Hong Sang-soo, South Korea 191
12. Ruhr James Benning, Germany173
13.
《海上傳奇(I Wish I Knew)》* Jia Zhangke, China 170
14.
《我的歡樂(My Joy)》 Sergei Loznitsa, Germany/Ukraine 158
15.
《光之鄉愁(Nostalgia for the Light)》 Patricio Guzmán, Chile/France/Germany 124
16.
《廢墟中的羅賓森(Robinson in Ruins)》* Patrick Keiller, U.K. 121
17.
黑色維納斯(Black Venus)》* Abdellatif Kechiche, France 116
18.
《神與人(Of Gods and Men)》 Xavier Beauvois, France 112
19.
《綁架疑雲(Tabloid)》 Errol Morris, U.S. 110
20.
《搶匪(The Robber)》 Benjamin Heisenberg, Germany/Austria 102
21. Vapor Trail (Clark)* John Gianvito, U.S. 94
22.
《喬木紀事(The Arbor)》 Clio Barnard, U.K. 93
23. Cold Weather Aaron Katz, U.S. 92
24.
《吶喊之男(A Screaming Man)》 Mahamat-Saleh Haroun, France/Chad/Belgium 91
25.
《以水立誓(Promises Written in Water)》* Vincent Gallo, U.S. 86
26. Putty Hill Matt Porterfield, U.S. 83
27. Get Out of the Car* Thom Andersen, U.S. 80
28.
《屍體會說話(Post Mortem)》* Pablo Larraín, Chile/Mexico/Germany 77
29.
《聽媽媽的話(I Killed My Mother)》 Xavier Dolan, Canada 72
30.
牛皮IIOxhide II)》*劉伽茵, China 66

2010-review_420.jpg另外,英國電影中心也發行了歷史悠久的「視與聽(Sight & Sound)」,同樣找了八十五英國的影評人與影展策展人,選出了他們的年度十大電影,但是因為有些強片難分軒輊,分數相同,所以就並列第六(兩部)和第八(四部),以致於最後是十二部作品獲得肯定,其中比較冷門的是英國導演Alan Clarke根據在人世只活了廿九年,只完成三齣劇本的英國女編劇家Andrea Dunbar傳奇人生所拍攝的《喬木紀事(The Arbor)》,《The Arbor》同樣也是Andrea Dunbar寫過的第一個劇本,同樣列在下面給朋友們參考,:

 

1《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大衛芬奇

2《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Uncle Boonmee Who Can Recall His Past Lives (Lung Boonmee raluek chat))阿比查邦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3《又一年(Another Year)》Mike Leigh, UK

4《胡狼卡洛斯(Carlos)》Olivier Assayas, France / Germany / Belgium

5《喬木紀事(The Arbor)》Clio Barnard, UK

6《凍死骨(Winters Bone)》Debra Granik, USA

6《我愛故我在(I Am Love (Io sono lamore))》Luca Guadagnino, Italy

=8《尼可拉賽歐雪斯古的傳記(The Autobiography of Nicolae Ceausescu (Autobiografia lui Nicolae Ceausescu))》Andrei Ujica, Romania

=8《電影社會主義論(Film socialisme)》Jean-Luc Godard, Switzerland / France

=8《光之鄉愁(Nostalgia for the Light(Nostalgia de la luz))》

Patricio Guzmán, France / Germany / Chile

=8《生命之詩(Poetry (Si))》李滄東, South Korea

=8《大獄言家(A Prophet (Un Prophè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