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金城執導的《逗陣ㄟ》很有機會拍成台灣版的《幸福的三丁目》(音樂總監呂聖斐打造的主題音樂,就很近似《幸福的三丁目》由佐藤直紀打造的主題樂章),雖然編劇(徐錫彪、盧金城、王瑄錡)有著擁抱(或者重建)昨日的誠意與企圖,然而功力稍遜,角色深度不足,對白太過直接,人物與歷史的連結點不足,幸福與催淚指數都未達期待高度,可惜了。 閱讀全文 逗陣:可惜幸福小眷村
分類: 台灣影視
回顧2012:國片的音樂
我在2012年的最後時光才開始進行對台灣電影的回顧體檢,主要還是希望能看得完整些,能夠找到更多的電影與音樂來做確認。
台灣的經濟情況並不理想,但是電影事業卻獲得國人相當的支持,片量多,題材也正逐步多元,創作者有更多的經費用來豐潤電影內容,都是可喜的發展方向,但是太多近似的題材,太多直接向好萊塢取經的製片和音樂企圖,反而讓我有些小小的憂慮,就怕量不少,特色卻不多。
守到年底,守到陳明章替《花漾》的配樂完成,我終於笑逐顏開,有了《花漾》來壓軸,音樂總算交出了一張不同凡響的傲人成績單,如果電影內容能在閩南討海人的生活與語言上多下點功夫,音樂的魅力就能更突顯了。
01.《花漾》/作曲:陳明章
理由:給合南北管與吉他樂器,打造出全新的台灣音樂風味,有悠遠的古典深情,亦有豐沛的現代共鳴能量,彷古風格的歌詩,亦讓這部飄浪在天涯海角的電影,有了讓人傷懷與歎息的滋味。
02.《不倒翁的奇幻旅程》/作曲:蘆葦
理由:音樂有魔法功能,一部受困的創作可能得到音樂的魔法翅膀而緩步揚飛,少女蘆葦的創作功力,讓這部充滿童趣、想像的童話故事電影,多添了三分魔幻色彩,單獨聆賞亦極動聽。
03. 《騷人》/作曲:Soler
理由:一部試圖從搖滾音樂中找出當代年輕人吶喊心情的前衛之作,時而有經典名曲的新詮,時而有新銳創作的樂音呼應,電影的基因已然盡數融入音樂之中,不管是騷人或者廢人,踩著音符前進,盡得浪漫神采。
04.《甜.秘密》/作曲:張藝
理由:小情小愛的都市戀歌,日復一日的單調人生,卻在音樂形態的跨界變化下,得到了自然伸展手腳的契機。看似平淡的音符卻極有穿透力,足以與電影人物的心情變化交纏映現。
05.《侯鳥來的季節》/作曲:魏谷璘
理由:作曲家和演奏家用他們的心靈和技法訴說了一闕大自然的抒情詩,淡淡的哀愁卻不至於太悲,反而有微小的幸福滿溢在電影人物的淚水與希望身旁。
06.《逆光飛翔》/作曲:溫子捷
理由:不訴諸激昂的音符來襯顯年輕人的志氣,用平順自然的音樂來描寫視障音樂家與勤苦打工又不忘學舞的女孩各自奮鬥故事,如果能讓黃裕翔有更多發揮音樂長才的空間,音樂的感動力應會更讓人驚豔。
07.《南方小羊牧場》/作曲:王希文
理由:用了輕快活潑的音符來詮釋,青春的苦悶與夢幻的期約,恰如其份的影音互動,帶出了效果極佳的歡樂能量。
08.《飲食男女二:好遠又好近》/作曲:鍾興民
理由:層次豐富,聽覺飽滿的音樂設計,音樂不配合人物動作做精準對位,力圖提供更開闊的平行空間,透過音樂開創了很多視覺上未能交代的環境與角色心聲細節。
09.《BBS鄉民的正義》/作曲:陳依婷
理由:遵循傳統配樂說明體例的創作,樂器與音響的搭配,層層疊進的節奏都創造了多元想像的空間,精準界定了虛擬世界與真實人生的對話方式,至於兼具磅礴氣勢與似水柔情的多變形式,亦為電影增色不少。
10.《陣頭》/作曲:呂聖斐
理由:訴諸熱血的電影,需要熱血的音符來加持,作曲家掌握了劇情特色,適時用強烈節奏敲擊出加溫添色的效果。
11.
理由:電影強調速度、熱情和詭疑情節,節奏鮮明的音符扮演著催化的功能,讓情緒和節奏更加飛快前奔,完全進入劇情期待的空間。
現成歌曲的再利用
01.「美麗島」/李雙澤/《女朋友.男朋友》
02.「家」/羅大佑/《女朋友.男朋友》
03.「Rythm of the Rain」/the Cascades/John Claude Gummoe/《南方小羊牧場》
04.「牽成阮的愛」/鳳飛飛/羅大佑/《龍飛鳳舞》
05.「The end of the World」/Skeeter Davis
06.「苦海女神龍」/唐美雲/平尾昌晃(Ghirao Massaki)《女朋友.男朋友》
07.「All the Young dudes」/David Bowie
08.「小星星變奏曲」/Mozart/《手機裡的眼淚》
09.「卡農」/Johann Pachelbel/《飲食男女二:好遠又好近》
10 「一個人生活」/林凡/凌偉文/《犀利人妻.幸福男.不難》
動人新創電影歌曲
如果情歌都一樣」/舒米恩.魯碧《甜。秘密》
I Me Mine
「陣頭」/柯有倫/劉偉仁/《陣頭》
菠蘿麵包的憂傷」/廖峻/《愛的麵包魂》
回顧2012:台灣的風騷
我的2012年度十大台灣電影
01.《寶米恰恰》
02.《昨日的記憶》
03.《女朋友.男朋友》
04.《南方小羊牧場》
05.《逆光飛翔》
06.《愛Love》
07.《麵包情人》
08.《甜.秘密》
09.《騷人》
10.《椰子》
我的2012年度台灣電影觀影筆記
最深情的書寫:
《昨日的記憶》中《迷路》的隋棠帶領兒子寫日記。
最夢幻的書寫:
《南方小羊牧場》的小羊與大野狼漫畫對話。
最佳視覺特效:
《寶米恰恰》的雙胞胎場景
最雄偉的美術概念:
《昨日的記憶》中《阿霞的掛鐘》的都市更新廢墟與人腦失智類比。
最敢玩的場面調度:
《愛 Love》12分鐘的長鏡頭帶出八位主角的連帶關係
最敢玩的特效設計:
《痞子英雄首部曲》的飛機直衝高雄八五大樓。
最敢玩的動畫概念:
《》的童話與動畫。
最敢玩的人物造型:
《》的頹廢人生。
最佳電影音樂:
《花漾》
最佳電影歌曲:
《花漾》的「歌妓祭鬼」等,活化了南管。
最動人的聲音設計:
《昨日的記憶》中的《阿霞的掛鐘》。
最具喜感的飲食設計:
《寶米恰恰》的波蘿麵包
最發噱的情書:
《甜.秘密》的情書大聲唸
最驚心的愛情:
《女朋友,男朋友》的鐵絲拒馬前的男男熱吻
最傷心的愛情:
《逆光飛翔》的張榕容送茶飲給練舞男友
最絕望的愛情:
《花漾》的任達華愛上了李二少的太太,被亂箭射死在門外。
最傷心的童年:
《龍飛鳳舞》的歌仔戲團少年流浪記
最吊人胃口的愛情:
《南方小羊牧場》的紙飛機靜止畫面,謝欣穎突然從簡嫚書背後現身。
最傷感的都市素描:
《麵包情人》的101跨年煙火
最細膩的都市素描:
《南方小羊牧場》的派報人生
最詩意的鄉村素描:
《候鳥來的季節》
最鮮活的街道素描:
《南方小羊牧場》的南陽街
最傷感的鄉愁:
《麵包情人》中的外勞把自己裝進行李箱中想回家。
最混亂的青春錯亂:
《寶米恰恰》的校園迷情
最受歡迎的神明:
《陣頭》與《愛的麵包魂》的三太子
最佳攝影:
《》的周宜賢。
最佳女配角:
《昨日的記憶》中《迷路》的隋棠
最佳男配角:
《女朋友,男朋友》的張書豪
最佳女主角:
《寶米恰恰》的黃姵嘉
最佳男主角:
《》的王柏傑
最佳導演:
《女朋友,男朋友》的楊雅喆
最佳影片:
《寶米恰恰》
重聆周藍萍:匆匆六年
南方小羊牧場:青春夢
非常台灣,非常青春。有一點傳奇,一點寫實,再加上一點純情,侯季然執導的《南方小羊牧場》完成了熱力四射的青春夢想。
長度不過百餘公尺的台北市南陽街是知名的補習街,過去半世紀來,考高中、大學、留學或者國考的年輕人,都適合來這裡取經練功,青春的追求與挫敗,青春的駐足與呼吸,讓這條全台北補習班最密集的小街,有了最多元生命力。從「南陽」變成「南方小羊」,再把「補習班」轉化成為「牧場」,趣味橫生的修辭學,不落俗套,卻又充滿綺情迷思,這款電影片名,已經充份說明了身兼編劇與導演的侯季然,要把青春心緒還諸童話綺夢的企圖。
《南方小羊牧場》的編劇手法稱得上嚴謹精緻:「傷情」開場,「情定」終場,期間靠著一張「我去補習了」字條的尋尋覓覓,主旋律輕快明確,結構細膩,讓人看到了男主角阿東(柯震東飾演)「眾裡尋她千百度」的癡情,既而又因為整理置物櫃,起了「物歸原主」的行善動念,帶動出一連串溫情故事,更是用「浪漫糖衣」包裝了阿東的善行善念,極度純情化的人物雕塑,讓青春得能緊緊沾黏著「無邪」主題,因而討喜。
除了阿東尋情記,《南方小羊牧場》另外還有幾段副歌,從黃金炒飯哥到小羊,年紀輕輕,卻已各有刻骨銘心的傷情往事,小兒女的小情歌,雖然被放大成張愛玲在「傾城之戀」中所說的:「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卻沒有那麼悲壯的控訴,幾回委婉清唱,從紙飛機到蛋炒飯,甚至那隻走失的狗狗,都散發著清爽悅耳的能量。
重視細節的導演都能從細節中得到能量,侯季然在前作《該死的茱麗葉(即三段式電影《茱麗葉》的第一段)》中,從鉛字印刷廠,找回了白色恐怖年代的驚魂記憶;既而又在《小夜曲(即20段式電影《10┼10》的一段)》中,重建了當年廣播音樂節目的現場播音場景,舊日風情,躍然銀幕,非常動人。這一回,更在《南方小羊牧場》中積極經營「尋常小物件,深藏人間情」的細節,光是老式置物櫃,不但讓人看見了「男女共一櫃」的「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奇緣,也衍生出「被遺忘的時光」的老友重逢趣味,看似不起眼的一點小聰明,卻有餘韻萬千,還真有「舉重若輕」的功力了。
此外,「小羊與大野狼」在考卷上的漫畫接力,亦堪稱神來一筆。不停寫考卷,是補習班填鴨教育的萬靈丹,在補習班的必備元素上做文章,就突顯了南陽街的地理與人文特色;其次,小羊的塗鴉算是抒情小品,大野狼的突然加入,則多了互動趣味,讓學子得著了騷動的喜悅,也讓小羊與大野狼有了「筆友」的對話默契,鋪下了順理成章的愛苗;第三,「小羊與大野狼」的出現,更讓電影得以透過動畫來註解青春的思緒,為幅員有限的南陽街,多了異色呼吸空間。
至於子夜時分在館前路出現的「派報夾報工人」,以及不時在街頭躹躬哈腰送傳單或者舉牌子的打工學子模樣,都讓補習街風情有了更精準的符號紀錄,讓寫實與浪漫之間得到了迷人的平衡效應。
《南方小羊牧場》本質上只是一部青春小曲(同樣描寫補習班中的青春歲月,1980年代的台灣電影曾有過《國四英雄傳》的淒厲指控,侯季然卻避開了沈重的歷史包袱,改用當代青春的逐夢筆觸來撩撥時代印痕),但是單純卻不簡單,作品才有重量,侯季然因而花了不少力氣來豐富內容的可看性,例如泥偶動畫常見的「停格/stop-motion」技法,就成為阿東初到影印店工作時的趣味紀錄,不採「stop-motion」技法,無損青春滋味,用上「stop-motion」技法,就有了鮮趣;同樣地,在雲彩上書寫倒數數字的動畫,也有著「把思念託給雲彩」的詩情,侯季然顯然懂得如何取悅觀眾。
至於類似《駭客任務(Matrix)》中基努.李維(Keanu Reeves)在網路世界中穿越不動人群的人形立牌特效,亦成為「小羊與大野狼」這段戀情的攤牌背景,侯季然的刻意雕琢,有了讓人耳目一新的能量,再適時插進舊愛的適時現身,既是攪局,又是選擇,更是終結,一魚三吃的一網打盡,吊足觀眾胃口,更說明了侯季然說故事的技法已然更上層樓,更加自如了。
最重要的是,《南方小羊牧場》的選角極其稱職,柯震東、瑤瑤、蔡振南和聶雲都是擺對位置,又能發揮所長,至於飾演小羊的簡嫚書,天真浪漫的笑容與從容自在的肢體,都比十年前,在《藍色大門》中初試啼聲的桂綸鎂更加亮眼,是的,一個國片新世代,就從《南方小羊牧場》中展開了。
逆光飛翔:纖纖出素手
跳舞,對多數演員都是艱難挑戰,因為演與舞,意味著兩種不同動能的肢體伸展,敢於挑戰舞蹈的演員,都值得特別關注。
焦點不在勇氣,而在肢體柔軟;不在靠口白或者姿色取勝,而在肢體的協調整合。
1983年,虞戡平試圖挑戰歌舞片類型,拍出了載歌載舞,又挾帶社會邊緣弱勢議題的《搭錯車.》。那一次的音樂嘗試非常成功,陳志遠創作的「一樣的月光」及「是否」都已成為經典,侯德健的「酒矸徜賣嘸」,更把那一句時常在街頭聽聞的叫賣五聲音調轉化成為搖滾動能,至今傳唱未歇。那一次的舞蹈工程則是非常抱歉,女主角劉瑞琪未能轉化成為《酒店(Cabaret)》或《紐約.紐約(New York,New York)》麗莎.明尼里(Liza Minnelli),她在舞台上的賣力演出,就因柔軟度不足,給人僵硬比畫的感覺,未能疊現一代歌姬的肉身魅力,說服力就弱了不少。
會唱,不會舞,其實是多數華人歌舞電影的罩門,從1950-1960年代,台港影壇拍過不少歌舞片,片片都有動聽的歌曲,風靡一時,但是從鍾情、葛蘭、葉楓、何莉莉到胡燕妮,姿色第一,歌喉第二,舞姿則是最最殿後的陪榜本事了(古裝電影中的舞跳場面,則是眼神魅惑與美術花招多過肢體律動(從林黛、樂蒂到江青、鈕方雨皆然)。舞蹈從來不是華人影星的強項,也就少有人去挑戰舞蹈場面了。
2009年,郭珍弟導演拍出了以交際舞為主的《練‧戀‧舞》,找來了名模蔡淑臻擔綱,她有不為人知的黑暗色彩,亦有讓人驚豔的色藝身段,選角上確具魅力。但在戲份上,她的舞姿要讓一群老人撞見了舞蹈教室,目睹了她的曼妙舞姿,油生習舞熱情,就不能全靠老人的目瞪口呆輕輕帶過,還真的得有身體律動的感染,才有熱力四射的感染。讓觀眾「相信」演員真的會跳舞,而且跳得真好,難度極高。
點到為止,可能是創作者比較聰明的選項。《悄悄告訴她(Hable con ella)》中的女舞者Leonor Watling,不過是讓男看護Javier Cámara隔著窗子看見她在舞蹈教室中的舞姿,就墜入情網,驚鴻一瞥的短短幾秒鐘畫面,運轉自如的身體律動,就儲備了巨大的能量,完成了「眼見為真」的說服工程;同樣地,《偶然與巧合(Hasards ou coïncidences)》中,女主角Alessandra Martines還真的能跳古典芭蕾,從威尼斯的拍片初舞到後來舞台上的黯然情傷,每一回的舞蹈身手,就算不是頂尖,亦已算是有模有樣,夠讓人回味的高手了。
我只在《陽陽》中看過台灣女星張榕容的舞蹈身手,那部電影中她從田徑選手轉入表演,在與經紀人黃健煒搭檔練舞的那場戲中,先要以純熟的律動,展示她的發展潛力;既而要在貼身的肌膚與氣息互動中,滲透曖昧又複雜的男女利用關係,有型有戲,詮釋得極其精準。或許張榮吉導演同樣看到了張榕容的身體潛能,才會在《逆光飛翔》中給她更多的篇幅,讓她從小就有想跳舞的夢想,直到進入許芳宜的舞蹈教室才找到了信心與勇氣,願意以身試舞。
《逆光飛翔》的舞蹈戲當然是量身打造的特殊考量,不是張榕容真的能跳,不是想為許芳宜的舞魂留下一點雪泥鴻爪,《逆光飛翔》的劇本或許就是另外一副情貌了。不過,不管動機為何,最終還是要回到張榕容身上,從舒緩、忘我到自如,跳起舞的她確實少了稜角,多了自信神采,使得往夢想前進的腳步更加穩健,對照她被生活與感情所困的臭臉人生,就有了更清晰的對照能量。
不過,這些表演細節都還只是《逆光飛翔》的小節,電影最不凡的選擇是讓男女主角都只邁出了生命中的一小步而已,張榕容至少去報名國際舞團的甄選,過程中的悟覺與汗水,更勝過美夢成真的結果(太順利就太傳奇,太好萊塢似的蜜甜了),《逆光飛翔》不想明白告訴大家最後的甄選結果(最後只用一句閒談輕輕帶過),重要的是她已經繼續升學,繼續習舞了。
有了方向,飛翔的風景就全然不同了,同樣的邏輯也適用在黃裕翔的壓軸演出,他們只想人看見,不列入正式競賽,也不想知道評審老師會不會因此更改評選結果,重要的是他們用新的方式,展現了才情,也開發了音樂許可的詮釋空間。他們都還年輕,一切才正要起步,《逆光飛翔》的開放式結尾,一如舞者才雙手畫開氣流,正要翩翩翔舞,一張藏有無盡可能的空白支票,就讓觀眾自由填寫了。
逆光飛翔:河畔青草青
沒有了黃裕翔,不論是《天黑》或者《逆光飛翔》就失去了大半魅力;有了黃裕翔,《天黑》與《逆光飛翔》都得著了靈光。只可惜,《逆光飛翔》給予黃裕翔的角色深度與空間不夠多,未能累積更強烈的撼動。
《天黑》當年透過新加坡作曲家李愢菘的一首「天黑黑」,就在琴房與走廊間,將盲眼的黃裕翔的敏銳聽力與細緻心靈發揮到了極致,他聽見了走廊上先是爭執,繼而哭泣的女聲,讀到了情變與情傷的訊息,於是隨手彈出了「天黑黑」的音樂撫慰走廊上那位陌生的受傷心靈。看不見天光的他,天是黑的;失戀的情人,天不亦也是黑的嗎?他的深情樂音,讓琴房外的女郎張榕容有了貼心感受,也產生了悸動,於是就在樂音牽線下,兩個靈魂有了交集。
《天黑》是一部密度極濃的短片,但要從《天黑》發展成長片《逆光飛翔》,時間和篇幅都變長了,必需有更多的生命細節與血肉氣息,既然《天黑》是雙核心的架構,於是《逆光飛翔》的編導(其實導演同樣是張榮吉)兵分兩路,讓兩位主角都先多了些背景介紹,繼而再給了他們突圍翔飛的動能。只不過,編導顯然都陷進了商業電影的壓力困局:想要多一點戲,多一點演出(多一點專業演員的背書),多一點保險。以致於未能在戲劇情節上,盡情揮灑黃裕翔的特質,從他身上找到最有靈氣的養份,以致於做為一部勵志電影,難免給人意猶未盡的不飽足感。
《逆光飛翔》角色雕塑的工程是先確定黃裕翔的「純真」,故事從他即將遠離家鄉,北上求學說起,他在黑暗中的摸索與收獲,甚至坦然承受生命中所有的逆挫,都可以轉化成動人的青春傳奇;繼而則是給了張榕容一張「臭臉」,讓父母靠她打工供養,男友不知珍惜感情,家人亦不同意她去跳舞的三重壓力全都壓在她身上,因為「心苦」所以「臉臭」。也唯其如此,後來在黃裕翔的「純真」陪伴下,她展露的「歡顏」才得著振翅飛翔的力道。
只不過,銳利的聽覺、細膩的心靈,原本是黃裕翔最迷人的特質,《逆光飛翔》雖曾在他踏進校園的時刻,點到為止地呈現了他乍聞張榕容聲音,就為之驚豔的震撼,卻因為細節鋪陳不夠(不論是慢動作、器官特寫或者聲音對比……),未能為觀眾循聲找到那份美麗,印証那份心動;繼而在社團日上,要與室友從聲音中辨認美女時,再度聽見那個熟悉的聲音時,亦少了從聲音認人的趣味(觀眾都已先看見了張榕容的出場,預知結果,就無法感受黃裕翔看不見,只能聽見的興奮了)。一部聽覺的電影,未能在聽覺上勾勒美麗幻想,卻讓視覺搶了先機,或許正是感官不滿足的原因之一。
其次,傳奇電影往往需要奇觀。電影開場是黃裕翔和妹妹一起要從摩托車聲音來辨識來者何人,答案直指阿姨時,觀眾其實是一頭霧水的,因為那個答案,外人無法參與,完全欠缺共鳴,就錯失了頭一回的得分機會。
後來上音樂課,舉座音樂才子才女,卻只有黃裕翔能準確複製老師的考試琴音,那當然是一種炫技;但是如無後來他拿著身份証放在唇邊當簧片,邊吹邊彈,與樂團朋友一起完成「大黃蜂的飛行」的那一場音樂奇觀;亦沒有他指導其他眼盲孩子,從琴板震動感受音樂的魅力,《逆光飛翔》的音樂飽滿度,其實是不夠讓人驚豔的,這類令人歎服的音樂細節寥寥可數,就讓黃裕翔的音樂翅膀如同就被蠟給封困住了。
至於黃裕翔不想參加音樂比賽的情意結,回溯到童年時的心靈創傷,固然是很沈重的殘胞心聲,但是他要如何在「這一輩子唯一做得好的一件事」上找到最大的滿足,甚至強大到得以超越童年陰影,讓他能夠繼續悠遊於黑白琴鍵上,其實亦不是只能母親的嘴來訴說就夠的,如果編導能在這些細節上繼續挖掘,《逆光飛翔》的音樂層次與盲人心境,就會更有層次了。
當然,《逆光飛翔》曾經試圖去碰觸黃裕翔的愛欲憧憬,但也只局限在與室友「閃亮」的「男人」對話,同時也淨化了他對張榕容的想像(不管是聲音,或者臉頰的觸摸),一切就像裕翔妹妹連著問了好幾回的同樣問題:「妳是我哥哥的女朋友嗎?」不承認的微笑,當然是最聰明的回答,青春結伴許可各種可能,愛戀絕非《逆光飛翔》想要的答案,但是同樣的問題如果來反問黃裕翔,他會如何回答?是不是更有想像?
義大利電影《聽見天堂(Red Like The Sky/Rosso come il cielo)》的盲人小孩曾經留下一句名言:「紅色像天空。」看不見天光的眼盲孩子,卻可以透過灼熱的陽光,反過來形容紅色的感覺,輕輕一語,就很有立體縱深,《逆光飛翔》欠缺的正是這類獨特的感官言語。但是編導非常用心地加進了「不去比賽,別人就看不見我嗎?」和「如果最喜歡的事情,沒有辦法放棄,那就要更努力的,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存在。」這類的勵志對白,悄悄將感官電影轉化成了勵志電影,這種選擇,無關優劣,亦無關品味,卻在有意無意問,與一場美麗的風景擦肩而過了。
犀利人妻:撈錢的藝術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犀利人妻最終回:幸福男,不難》則是取之有術:話題不少,票房不錯。只是格調不高,遺憾也不少。
要讓觀眾心甘情願掏錢買票進戲院,或者讓廠商迫不及待捧著銀子上廣告,絕對是電影行銷學上最難修的一堂課;花了錢,又能喜逐顏開,滿心歡喜地離開戲院,則是電影創作學上更難修的一堂課了。
前者,《犀利人妻最終回》高奏凱歌;後者,《犀利人妻最終回》就算被罵得滿頭包,卻也未必在意。
《犀利人妻最終回》與觀眾打的期約關係是:電視劇沒講完的劇情,刻意留下的懸疑巴尾,留待電影中告訴你,光是這一前提就能在台北市創下五千萬票房(全台破億),只證明了《犀利人妻》電視劇的劇情確實牽動著許多民眾的心(尤其是婆婆媽媽姐姐妹妹),未曾交代的懸念,才能吸引這些族群告別小螢幕,迎向包裝得更加甜美與光鮮的大銀幕。
摩登與柔焦是《犀利人妻最終回》刻意挑揀的包裝紙。「柔焦」的軟調特性,讓全片散發著夢幻般的氣息;「摩登」的時尚連結,讓在都市紅塵中翻滾的時尚男女,都能沾上前衛的消費達人氣息。摩登與柔焦的組合正是傳統偶像劇的慣用公式,其實也是1970年代瓊瑤小說帶動風潮的三廳電影的愛用招式,《犀利人妻最終回》的賣座其實反應出一種陳腔濫調的「文藝復興」:一種明明已經過時,卻在舊酒釀新醅的策略運用上,掌握住讓人動心的小情小愛,挾著賣座紅威,儼然成為時髦主流。
然而,《犀利人妻最終回》的票房大捷未必是電影人的喜事,反而有著更多的隱憂。因為,一部從頭到尾只顧著賺錢的電影(我能夠了解拍攝者開發財源,分擔投資風險的企圖心,卻難以理解何以如此失控?),只因為搶錢搶到走火入魔,削弱了戲劇骨肉,留下了極多的空虛與失落,難道,賺錢才是這部從電視走向電影的創作的終極思考嗎?
首先,《犀利人妻最終回》有一半的內容,其實可有可無,悉數刪掉亦不至影響劇情,因為你看到的不是有血有肉的電影,而是花色繽紛的廣告大拼盤。偏愛置入行銷的《犀利人妻最終回》,舉凡食衣住行,無處沒有廣告置入,而且不忘特寫,不忘點名,所有的設計都強調「露出」,都足以讓置入廠商欣然「驗收」,電影對商品的忠誠,遠勝過對觀眾的期約,渾然忘卻了嚴重失衡的廣告比例,無所不在的商品販賣,其實是在唬弄觀眾。
其次,忙著穿梭在商品中的演員成了推銷員,不論是傷情或歡情的心情,都只是披上了華麗卻又膚淺的外衣,看不到靈魂(對溫暖與陪伴的渴望),亦看不見內心(對婚姻與幸福的焦慮),一切都停留在表象上,都只是浮光掠影的拼貼,因此,有如蝴蝶飛過,擺足了pose,一陣眼花撩亂後,卻獨缺值得回味咀嚼的細節,少了刻骨銘心的共鳴,只剩下廉價的糖衣。
隋棠的美麗,在謝安真纖細的腰身,始終甜美微笑,偶而迷糊的個性中,依舊有著動人的神采,電影試圖透過林盈臻(大元)飾演的情傷女孩胡柔依身上來做比對,卻也充份印証了編導在敘事上的空洞乏力。編導或許希望將胡柔依塑造成會主動向客人獻身的花癡,成為攻城掠地的入侵者。面對挑戰的謝安真,或許就在必需挺身而出捍衛自己的「領土」,才能在即將失去之際,更加體會自己所在乎的一切,問題在於除了拚酒與發酒瘋之外,兩個世代的女人競比,有任何更核心的愛情與幸福論述嗎?
電影版中的溫昇豪,或許一心一意想要再追回前妻謝安真,他能夠著力的點則是靠自家女兒,但是當初引爆婚變的小三朱芯儀,卻也帶回了兒子Oliver來認父,或許是意外的突襲,讓瑞凡不知所措,只能像南韓電影《春逝》一樣,透過變焦鏡頭,悵然送別昔日的情人,卻也送走了自己的骨肉。女兒原本是他想要挽回舊情的靠山,兒子卻是他看見自己無能的實例,編導或許想藉此突顯負心男人除了懊惱贖罪之外,別無他法可彌補的愧咎,卻也更加撕裂男人不負責任,也無法負責的薄倖與無情,反而更喪失了對角色的同情與憐憫。
- 電影的柔焦鏡頭,不只是視覺上的軟調,同時亦鈍化了當代男女追求生活獨立、情慾自主的主張,過甜的糖衣包裝,一味到底,再無其他芳澤餘韻,《犀利人妻最終回》如此終結,或許還讓人感歎越早落幕越好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