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我的愛人:甜蜜蜜

鄧麗君唱紅的《再見我的愛人》,前身是首日文歌「グッドバイ‧マイ‧ラブ/Good-bye My Love」,由平尾昌晃作曲,中西禮三填詞。飄洋過海到台港才大紅特紅。

陳可辛執導的《甜蜜蜜》,活用這首曲子,賺飽觀眾熱淚,也扭轉了一段絕望愛情。

電影描述大陸青年李翹(張曼玉)和黎小軍(黎明飾演)在香港相遇、相惜、相戀。就在黎小軍的未婚妻來港,成婚在即,地下戀情逼得終止之際,兩人最後同車,車上廣播放出鄧麗君演唱的「再見我的愛人」:

在這之前的聲音都是廣播聲響,代表環境聲音,卻是精準呼喚著車上兩位當事人說不出口的心緒,然而,就在此時,路旁竟然出現了鄧麗君,被歌迷緊緊包圍,黎小軍也急忙下車找偶像簽名,獨坐車上的李翹,繼續聽著「再見我的愛人」,耳尖的你會發現音質變了,變成了「現場演出」的音質,意謂著此時的歌聲就是她的心聲:

我的愛再見

此時,歌聲換成了念白,字字句句簡直就是從李翹心裡蹦出來的話語:

歌聲依舊迴盪著,黎小軍來到車窗邊話別,一切都要結束了,看著他遠行的背影,背上簽著鄧麗君三個打字,想起他們曾經有過的狂戀時光,繼續聽著:

多情李翹,傷情李翹,此刻不能不黯然低頭,竟然觸及汽車喇叭,喚回了走遠的傻蛋,喚回了不想切割的戀情,就在此時,「再見我的愛人」嘎然消散,愛人回來了,說什麼再見?說什麼分離?

從廣播聲、現場聲再到消散,讓音樂為你說出所有所不出口的話,「再見我的愛人」的聲音層次,將戀人心情的演進做出完美詮釋,研究電影聲音的魔法,《甜蜜蜜》是最佳範例之一。

情人頌:好像在我耳旁

山盟海誓,不難;生死相守,才難。

情人囈語多的是山盟海誓,不跳票的,幾希;賞味期過後,依舊扶持直到最後一刻,更少。

情人節挑情歌,我會選法國作曲家比才(Georges Bizet)歌劇《採珠人》中的名曲「Je crois entendre encore(依舊在我耳邊迴蕩)」。

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是在女導演莎莉.波特的《縱情四海(The Man Who Cried)》中,那是猶太父親唱給女兒的歌(另外還有一首Close Your Eyes也極美),即使生命坎坷,飄零流浪,卻永遠迴盪在心頭的美好。

音樂旋律極其纏綿委婉,無須細嚼歌詞涵意,聽見,就會一頭栽了進去。當然,演唱的男高音Salvatore Licitra唱的更是蕩氣回腸,讓人久久難以忘情。

最高明的則是香港導演陳可辛在驚悚電影《三更之回家》中的音樂處理。

同樣是比才的音樂旋律,卻換成中文歌詞,這時你會赫然發覺,歌詞開啟的是另一傘美麗的窗。

《三更之回家》的男主角黎明因為妻子原麗淇罹患癌症,於是採用龜息療法,期待妻子再生。就在妻子預定復活的當天,警方衝入他們住家,找到原麗淇僵直的肉身,於是以殺人罪逮捕了黎明。

心有不甘的黎明不甘前功盡棄,想要追逐妻子遺體,不幸遭來車輾斃,造化弄人,莫此為甚。

此時,這首如泣如訴的「依舊在我耳邊迴蕩」的旋律悄悄響起,警方也從原麗淇的錄影帶看到她帶著盈眶淚水,以抖顫生嫩嗓音說出真相:老公龜息三年,她含辛茹苦照顧呵護,偏偏老公痊癒後,換她罹癌,夫妻易位,換成黎明用龜息療法治療一息尚存的原麗淇。

最後,觀眾看著這對苦命鴛鴦同時躺在停屍間的台子上,黎明已經喪命了,原麗淇的手指卻好像在動,好像真的要復活了,眼淚也好像要滴淌出來了…她是醒來好?還是就此不醒的好?

《三更之回家》套用了驚悚片公式,講了一齣感人的愛情故事,黎明親自演唱的主題歌「好像在我耳旁」,在電影終場前再度揚起,聽著他唱:
好像在我的耳旁
棕樹下歌聲揚
聲音溫柔而明亮
像野鴿在歌唱
哦 多麼迷人的晚上
令人心情激動
哦 回憶多親切
我又重溫甜美的夢
借看星星的光華
我好像看見了她
揭開她長長的面紗
在晚風的吹拂下
哦 多麼迷人的晚上
令人心情激動
哦 回憶多親切
我又重溫甜美的夢。

陳可辛回憶說從小就在父親帶領下聽過這首歌,深藏腦海中的音樂種子就在多年後的電影開出了燦爛花朵。

歌聲悠揚,此情不渝。聽見歌聲,看見生死相許,你是怎麼也不會忘記這則傷感的愛情傳奇了。

追思巴卡洛夫:伯樂情

知名電影音樂作曲家路易斯.巴卡洛夫(Luis Bacalov)就曾遇上兩位伯樂,一位叫尼諾.羅塔(Nino Rota),一位叫安尼歐.莫利柯奈(Ennio Morricone),在他們的賞識與推荐下,才華洋溢的他才有了後來的成就。

巴卡洛夫和莫利柯奈雖然有些瑜亮情節,但是彼此的交情還不差,不過,他最感念的前輩是尼諾.羅塔(Nino Rota)。在不得志的壯年歲月中,有一度,他和尼諾.羅塔共同在一家錄音室裡工作,羅塔那時候正在替費里尼製作《卡薩諾瓦(Il Casanov)》的音樂,在喝咖啡的休息時間中看到他從窗前走過,就招呼他進來認識費里尼,並且直接告訴費里尼:「這傢伙是好手!」

1979年,費里尼的《女人城(La citta’ delle donne)》才剛殺青,他最信賴的長期音樂夥伴尼諾.羅塔過世了,費里尼的製片助理打了一通長途電話給正在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開音樂會的巴卡洛夫,告訴他費里尼想和他談談,請他接替尼諾遺作,完成《女人城》還沒有峻工的音樂工程,巴卡洛夫原本就承諾要替尼諾的《女人城》音樂負責彈奏鋼琴,一聽說尼諾過世後,就取消音樂會,六天後就兼程趕回到了義大利,費里尼才告訴他,當年那段喝咖啡的一面之緣讓他印像深刻:「因為尼諾.羅塔說過的每一句話,我都相信!」

在《女人城》中,巴卡洛夫並沒有做太前衛的嘗試,他一方面承繼尼諾.羅塔的風格,讓人一聽到音樂就有義大利風情的影像浮現,另一方面則是針對電影的超現實風格,將男人的幻想與狂想情懷用音樂來表現,表現得相當稱職。只不過,在電影原聲帶上他還是堅持要掛上尼洛.羅塔作曲字樣,自己只是一位鋼琴演奏家,以示他對知音伯樂的崇敬。

1999年,巴卡洛夫替香港導演陳可辛進軍好萊塢的作品《情有千千結(The Love Letter)》擔任配樂。巴卡洛夫特地用「幸福」來形容他和陳可辛的合作關係,他非常推崇陳可辛的音樂感性,認為陳可辛幫助他了解了電影音樂的「色彩」功能;也佩服陳可辛詮釋愛情故事的深厚功力(陳可辛的《甜蜜蜜》曾獲金馬獎最佳影片獎),當然最重要的是陳可辛選用了他最擅長的「探戈」旋律做為電影的主奏音樂。

《情有千千結》的劇情發生在美國大西洋旁的新英格蘭小鎮,如果依照傳統的好萊塢音樂信念,並不適合用「南美」特色鮮明的探戈音樂來表現「北美」精神,但是陳可辛卻堅持愛情說來就來,說走就走,本來就沒有道理,無法用理性思惟來解釋前因後果的,就像投資片商敢請一位香港導演來拍美國人的愛情故事一樣,墜入情網的刻骨銘心感覺中外皆然,就看藝術家是不是能用纖細的心靈與手法來詮釋。

巴卡洛夫一方面以柔情的鋼琴鍵觸來表達愛神敲門的心靈悸動與迴想,另一方面則又雜揉了曼陀林和手風琴的迷幻音效,就在觀眾好像再度聽見了《郵差》的音樂魅力時,他卻又一扭腰,轉進讓人暈頭轉向又熱血激昂的探戈旋律,讓觀眾無法自主地陷進他希望傳達的幸福意境之中,無怪乎陳可辛要以「大師」來稱呼巴卡洛夫。

很多樂評人都認為《情有千千結》的配樂手法,強調軟性抒情,音樂上的煽情意圖與陳可辛的前一部作品《甜蜜蜜》有些近似,電影中洋溢的探戈則好像讓人再度聽見《郵差》的主題,但是巴卡洛夫務求清淡恬靜,側重男女情愛的糾纏拔河,卻少了探戈音樂特具的感傷與激情,打造出獨特的音樂情境,相當動聽。

1995年《郵差》獲得奧斯卡五項提名,最後只有巴卡洛夫在音樂獎項抱得小金人,他回到羅馬之後立刻就被媒體包圍,大多數人的感想都是《郵差》成就不凡,應該得到更多的獎項,面對媒體狂熱,巴卡洛夫卻出人意料地說:「這世界如果真的有上帝,他一定不是義大利人,我也不是義大利人!」讓記者和趁勢要做行銷宣傳的電影公司都錯愕在現場。

其實,他拿的是義大利護照,他的這番發言純粹是有感於世人對電影音樂毫不重視,要不是他拿了奧斯卡獎,根本不會有人關心他的電影音樂創作,在美國,一旦獲得奧斯卡提名就會有源源不絕的工作邀約,更別說得獎的人了,最後他更語重心長地說:「我並不覺得《郵差》是什麼了不得的電影,就算我替許多名不見經傳的電影創作過更多好聽的音樂,我也不一定會得到奧斯卡獎,奧斯卡還是針對義大利電影給獎的!」

陳可辛導演目前已有能力號召中國一線演員合演新片,他的2014年作品《親愛的》,演員陣容堅強,都有稱職表演,但是真應肯定的其實是劇本,那是一個「迴紋針」式的劇本,劇作家張冀用了先勾再迴的筆法,詮釋出相關當事人的心境,面向之寬,挖掘之深,都讓《親愛的》成就了不俗的力作。

《親愛的》故事大綱,總而言之一句話:黃渤與郝蕾這一對離婚夫婦鍥而不捨,終於追回了被人拐走的小孩。但是這麼簡略的敘述其實完全辜負了電影的創作誠意與深度,唯有隨著陳可辛的鏡頭一路走下去,才可以明白他是多深情地關注著電影中的每位角色。

《親愛的》初開場就有一個經典畫面,黃渤飾演的網咖商人田文軍正在比蜘蛛網更複雜的線網上尋找他的線路,那是個有線電視與網路世界線路交錯的特殊時代,商人自接牽接的線網成就了各自的生機,但是那個畫面也預告了電影世界中的人物關係是如此盤根錯節,這個畫面即已預告著日後傷心世界的眾生相。

不過,電影上半段的結構新意有限,從獨生子遭人拐走做開場,無非就是因為父母有愛,所以拚死要找回愛子;因為一無所獲,所以結識了同樣遭遇失子之痛的傷心人;因為絕不放棄,終於得到良心通報…這些都是通俗劇必然上演的情節,《親愛的》之所以不俗,是在你以為煽情催淚戲都已走完大半時,才出現了趙薇飾演的農婦角色。從此,峰迴路轉,從此,視野豁然開朗。

關鍵在於,有幾部電影的主角會在情節都演過一半之後才出場?而且一出場就快速接收所有光芒?關鍵在於,趙薇的角色魅力在於看似加害人,其實是另一個層次的受害人。

因,為走失的小孩是在她家找到的,但是,下手行綁的不是她;視子如親,不捨孩子離去的亦是她,黃渤與郝蕾拒絕失去親情,趙薇同樣也不願失去親情,一個是生育的血緣情深,一個是養育的日久生情。情之為物,真的能用斤兩秤量嗎?

生育與養育兩股勢力在此拉扯交錯,讓電影不再只是訴諸受害父母的情緒渲染,而是強迫觀眾去思考:人生記憶,要從幾歲起算,才是有效期?養育的法律地位完全不敵生育,但是養育的恩情能量,又豈是生育所能取代?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又會有多少變奏的形式?

《親愛的》前半段的戲強調「失去」的哀痛及「尋找」的焦急,黃渤用「癡」來雕刻思子之心,郝蕾用「茫」來書寫錐心之痛,情感拿捏都極精準,「癡」與「茫」幾番交疊後,又在詐騙集團圍堵搶錢的畫面最讓人心驚,那是「人吃人」的社會才會上演的狠心悲劇,偏偏,「人吃人」的黑心事件早已不是新聞。至於枕邊人有多少耐心去承接一個無血緣孩子的煎熬折磨?更是直接撕裂了婚姻關係的糖衣。

真正的好戲是從找到孩子的那一剎那開始的。陳可辛與張冀凸顯的焦點包括:

01.三年不見,曾經夜夜入夢的人兒,何以讓你不敢相認?

02.三年不見,昔日貼心黏纏的人兒,何以已成陌生路人?

03.孩子如果有自由意志,他會選擇誰?為什麼?

04.搶回自己的孩子與搶走人家的孩子,有何差別?

05.歷劫歸來,親友理應同歡,一家有慶,何以人家卻倍感失落?

06.曾經真心相待,所以不忍別離,不是真心付出,哪會害怕失去?

張冀的迴紋針此時就繞著趙薇、張譯與那對小兄妹三個軸轤,迂迴旋轉。 

趙薇接獲的指令是總其成。因為黃渤與郝蕾用「癡」與「茫」所雕刻出營的天下父母心,最後全都匯聚到趙薇身上。她的「癡」不輸黃渤,特別是她同樣為了爭回孩子,什麼尊嚴都以拋棄;她的「茫」更不輸郝蕾,一個農婦哪有上都市打官司的勇氣與膽識?九死不悔的那份決志,其實全靠母愛在背書。

張譯則是受害者互助會的發起人,他樂做先鋒,更願做後盾,卻又逃不過「人比人」的那份計較心。火熱時,讓人沸騰;黯淡時,讓人唏噓,特別是想再生一個孩子回來時,是否就意味已經放棄尋回孩子的初衷?他的痛,從來不用高聲喊出來,卻能讓觀眾感同身受,那是編劇已經看透角色內心,才能寫出來的生命劇本啊!

至於朱子墨與李一情飾演的小兄妹,既有相依為命的兄妹情,還有念茲在茲的「媽媽」稱謂,他們的選擇與呼喊,其實都印證著趙薇曾經付出的愛,高明的劇本不必再用文字敘描交代,而是直接落實在他們的行動上,千言萬語不如一個眼神,一個擁抱,那其實是更高明的劇本寫作。《親愛的》有太多潛藏訊息,就夾藏在每個角色的互動縫隙中,就看你的心有多細,品出多少的韻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