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內涵風格的堅持

她很瘦、很單薄,有時會瞇著眼瞧你瞧半天,有時會在捷運站迷路,拍起電影卻是另一個人,率性又堅持。

把海量的菁英訊息裝填進銀幕裡,請你的耳朵咀嚼,再請你的眼睛回味,讓你的五官擴充了新功能,光是這一點,王明霞的《她說》就取得了「不俗」的高度。

《她說》描寫一位已經在生命洪流中翻滾過的紀錄片工作者開車載送一位感情困擾的女孩沿路前行的一天旅程。

搭車的女孩一路提問,女人是司機,負責設定議題,也提供答案。例如她說:「……人不能一輩子憤青。」女孩追問:「憤青是什麼意思?」女人快速回應:「就是你照鏡子會看到的啊。」女孩的評論更快:「很冷。」

曾經嚷著「想死」的女孩稚嫩卻好奇,出口成章的女人把這輩子閱讀及參悟的智慧心得傾囊反芻。問與答像打乒乓式的來來回回,讓電影節奏伴隨車窗風景快速前行,然後王明霞導演堅持把每一句經典再用不同的字幕與方式,顯現在螢幕上。超高密度的知識含金量伴隨著黑白影像,形塑了《她說》兼具書寫與論說的獨立風格。

把自己會的、想的、做得到的…….用非常簡約卻精準的方式執行到位,就是獨立製片與眾不同的靈魂與核心。《她說》的發想與執行精準呼應著辭典上對獨立電影的字詞解釋:「Independent films are sometimes distinguishable by their content and style and how the filmmakers’ artistic vision is realized.電影工作者如何落實他們的藝術視野?特別的的形式與內涵就會讓影片格外突顯。

知識分享容易因為炫耀而粗暴,很有自覺的王明霞先是透過女孩不時插話:「白話文?!」要求女人用更平易方式把資訊表達得更容易理解;繼而再穿插旅行照片、歷史檔案、紀錄影像或動畫,豐潤著所有章節。

例如:女人走訪紐約911事件遺址時,目擊了廢墟上十字架的建築,參悟了歷經了傷害陰霾的人們渴望光明的卑微希望,她拍下了十字符號的光影悸動,當然遠勝千言萬語;例如:女人走訪中國四川汶川地震的災區,看見地上插著一隻隻木板條,下面睡著一位位來不及長大的孩童,體會出光是閱讀還不夠,於是開始用攝影機開始記錄人生片段。說與看的對話與牽扯,不也是每一部電影都在翻攪提煉的事嗎?

攝影師廖敬堯的光影捕捉讓全片有了非常精彩的視覺召喚。你貪戀著每一個畫面捕捉的台灣光影;你享受著速度與空間的對話;你感受著女孩與女人在不同的空間構圖中所呈現的生猛與老練(最後駕駛座上的人物變化,相信每個人都懂)。

全片設定在一天之內,主角就是女人與女孩兩人,多數場景只在那輛車子裡面,要讓觀眾看得津津有味,不被事件和空間給捆綁,都極不容易,《她說》煞費苦心用形式攝影與剪接超越了古典戲劇三一律可能帶來的重複、不耐與厭煩。如果你知道這部電影只花了五天時間拍攝,你或許就更明白導演王明霞與攝影師廖敬堯事前做了多少功課在分鏡與構圖。

當然,女人與女孩才是《她說》的核心。飾演女孩的范宸菲有著青春的叛逆與飛揚,吳伊婷飾演的女人其實像發動機,要純熟又自在,如果再講慢一點,不疾不徐再悠然一些,一緊一鬆,全片的聲音效應與化學磁場就更有力了。

王明霞是一位愛讀書、愛旅行、也愛聽音樂的女孩,《她說》就是她的生命報告,想說的、愛不釋手的、推薦的書單與曲目都在電影裡,任憑有緣人選取自己想要咀嚼與回味的片段。

失控謊言:

  1. 一位藝術電影的導演願意走出自己的框架,嘗試不一樣的語言,說不一樣的故事,樓一安成功超越了自己。
  2. 許瑋甯再度證明了自己從外型到演技都已是台灣新生代女神。至於初試啼聲的陳庭妮有時稚嫩,有時世故,表現起伏不一,已夠讓人刮目相看;王柏傑雖然被劇本困住了,但是最後靠著錘打聲,敲打自己的命運交響曲,總算扳回一城。
  3. 黃美清的美術、羅恩妮的配樂和廖敬堯的攝影,再加上樓一安的場面調度,都已經讓一部驚悚推理電影,站穩了技術高度。

《失控謊言》的故事取材自1967年的七彩藝苑命案,一般人對這則四十年前的命案傳奇不很熟悉,對我卻有不同意義,七彩藝苑的地址在台北市康定路51號,我們家在1966年之前就住在康定路52號,後來才又搬到康定路46號。

51與52這兩個數字,「感覺上」近在咫尺,其實單雙有別,52號在康定路右邊,51號則在左邊,因為單號有西門國小和婦幼醫院,所以51與52號的位置相距十幾棟房子,很有點距離,中間還隔著一條內江街,並不在隔壁,但是只差一號的「鄰居」發生驚人血案,看見有這麼好奇人潮圍觀出沒,你很難不關心。

不過,才剛小學畢業的我也只是當做茶餘飯後的閒話,瞎看熱鬧而已,完全沒料到樓一安會拍出我的「童年往事」。

《失控謊言》的高明在於劇本,缺憾也在劇本(雖然選角也有諸多遺憾)。

樓一安和湯韻筑的劇本採用有著剝洋葱的結構,光看表象,容易錯迷,只有往下剝開,才見真相,雖然,真相嗆鼻。但是,樓一安與湯韻筑的野心不只環原迷宮血案的真相,他還想要藉著這個血案,批判媒體與記者的嗜血天性,因此《失控謊言》就這麼擺盪在古典的1960和前衛的2010年代的兩款時空中(雖然電影的時空距離其實只在1990到2010之間),乍看似乎有些「不搭」,卻是很大膽的「混搭」,而且處理得極有勁味。

屬於古典的破舊與陰森,清楚標示了電影主角曉晨(王渝萱/許瑋甯合演)和俊傑(黃永銘/王柏傑合演)的童年心境與記憶,但是也同樣反映著他們亡命天涯時的窮途末路。黃美清的60年代美學基本上分兵兩路,從髮型店中的人體模型與陰暗空間,毋寧然是對七彩藝苑事件的追思,亦創造出莫可名狀的陰森之感,沒有靈魂的空殼,卻是命案現場的唯一見證「人」(更別說那隻藏在眼睛裡的針孔攝影機);至於曉晨家的古老與破舊,一方面說服了這個單親家庭的卑微弱勢(失婚男子老是酒後干預女兒大小事),另一方面亦呼應著那棟房子曾是殺父兇案現場的強大陰影,那是他們不願去面對的往事,也因為曾是無人敢再觸碰的兇宅,才能容得下他們躲遁,也才能讓陳庭妮飾演的美玉佔童年「好友」的內線之便,繼續扮演著她的背叛與出賣。

只可惜,關鍵戲份輪到美玉身上時,就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因為她用「正義」之名,成就自己的報導威名,她對所有事證的解讀角度,從童年(由凌心妤擔任)到成年,都是從窺探中做出自以為是的判讀,捕風捉影的結果,就是一連串的失控。「家暴」或「性侵」都是曉晨編出來的「謊言」,美玉自以為掌握了真相(她最清楚曉晨的老巢,以及跳樓逃亡時的唯一通道),有圖,還有選擇性告白的內幕,其實卻又跌進了更大的黑洞之中,讓從小到大的她甚至成為隱藏真相的「真兇」與「共犯」,最後只能寫成一部以「假象」為書名,卻離真相越來越遠的小說。

關鍵在於劇本對於美玉的描寫太過簡略,做為曉晨/俊傑的見證者,她究竟為何出賣自己的好友?是戀男?或戀女?動機不明,目的不明,連帶亦使得她的行為欠缺說服力?至於她能在成年之後繼續扮演著見證者/告密者/出賣者的三重身份,當然是太過巧合的巧合,太過戲劇性的安排,難免讓人覺得斧鑿之痕太重。她的性格曖昧同樣也顯現在面對周刊總編輯的婚外情上面:工作上被斥罵,對於小三角色就沒好氣;獨家報導引發媒體跟進,她就滔滔不絕說個不停。她的稚氣與銳利,形成極不諧調的人格傾斜,讓人不知如何認同或批判了!

至於許瑋甯的角色則是層次最豐富的洋葱了,隨著劇情越往下剝開,越有謎樣新裝顯現。除了藍鬍子的童話故事太過牽強之外(明顯兒童不宜,卻又刻意要暗示連結),她的眼神從重逢到舊情復燃,都很有說服力,泛黃的老皮件則是最有力的綿綿舊情論述,至於掃墓與洗浴的「贖罪」情意結,亦都更加拓寬了角色的心理厚度,她的冷靜與說理,一以貫之地讓她得能從小到大,何其有效地操控著俊傑。

即使劇本處理得有時候太過一廂情願地想當然爾,但是她用眼神訴說自己的癡迷,用歎息來訴說自己已經被贖罪拖累的中年倦怠,以及與「亦敵亦友」的美玉最後攤牌的對手戲,更有著峰迴路轉的意外驚喜,徜若樓一安和湯韻筑能降低媒體的批判比重,純粹回歸曉晨的心理雕刻,相信這顆洋蔥所散發出的能量一定更加巨大。

當然,許瑋甯更應該感謝王渝萱對少女曉晨的精準詮釋,女人心,海底針,她們兩個世代的攜手演出,創造了一個極其迷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