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為《夢幻女郎》的女配角、《小太陽的願望》的劇本和男配角,以及《竊聽風暴》的獲獎歡呼吧!
美國人的奧斯卡獎落幕了,美國人的觀點,美國人的品味,見証了美國電影事業的驕傲與偏見。
奧斯卡獎從來不按牌理出牌的傳統,今年亦不例外,《神鬼無間》囊括了剪輯、改編劇本、導演和最佳影片四項大獎,代表著老美真的很愛這部電影,不論是上片時的影評一致叫好,或者是最後奧斯卡獎的終極肯定,都讓人更清楚看到奧斯卡的美國背景。
一切就像《神鬼無間》的導演馬丁.史柯西斯所說的:「我走的那裡(電梯、照x光……),都會有人說你該得一座奧斯卡獎的。」因為,多數美國人都是看他的電影長大的,很難想像這樣的大導演竟然一直與獎無緣,所以,事先的各種預測都叫嚷著把導演獎給馬丁吧,儘管《神鬼無間》不是他最巔峰的作品(因為,《蠻牛》和《四海好傢伙》都更是經典)。
然而,《神鬼無間》最後卻還是以黑馬之姿奪得了最佳影片獎,為什麼?我只能以美國電影人的驕傲與偏見來形容這樣的結果。
因為《神鬼無間》就算不是頂尖之作,但是其他四部入圍作品中,也缺少王者氣魄,《來自硫磺島的信》主題感人卻嫌節奏遲緩;《小太陽的願望》是溫馨催淚又發人深省的小品,但是格局不大;《火線交錯》企圖心大過實際的連結,傾聽與喧譁的矛盾論述,並不能激發更大的共鳴;《黛妃與女皇》雖是小題大作的成功示範,但對皇室困境只有同情,未能從故事主題中油生更多的體悟與省思。相對之下,《神鬼無間》既是馬丁最擅長的電影類型,處理得又中規中矩,沒看過《無間道》的人當然分辨不出橘逾淮為枳的尷尬,影藝學院的會員投下這一票,心中多少還是有些驕傲感覺的。
然而,奧斯卡如果只是美國人的奧斯卡,關起門來自地稱雄,也無可厚非,問題是,奧斯卡已經炒做成世界話題,典禮主持人還驕傲地說今年的奧斯卡是最最國際化的一年(例如《來自硫磺島的信》百分之九十九都講日語;《火線交錯》則是縱橫三大洲,使用了五國語言),《神鬼無間》的大勝的確跌破了許多人的預測眼鏡。除了証明《無間道》的原創意實在太傑出了,以致於它的美國養子即使新意不多,也能在好萊塢稱雄,同時也意味著美國影壇原創力的衰竭,至少,獲得最佳外語片獎的《竊聽風暴》和囊括了美術和攝影獎的《羊男的迷宮》都比好萊塢的商業鉅作優異太多了。
奧斯卡濃烈的美國色彩尤其反應在政治正確及黑人得獎的兩項結果上。
前副總統高爾亮相主導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獲獎,其實並不意外,電影的主題直指人間浩劫的迫在眉睫,政客能夠從電影攝製上找到再出發的春天,本來就是夠讓電影人驕傲的事,但是《不願面對的真相》的主題歌曲「I Need to Wake Up」擊敗了《夢幻女郎》的三首歌,不但是大黑馬的意外,更創下了紀錄片歌曲獲獎的紀錄,一切就像作曲家Melissa Etheridge上台領獎時所說的:「我們非紅亦非藍,我們都是綠色的。」類似這麼鮮明的政治正確及主題掛帥的投票結果,毋寧說是美國影人試圖透過電影能夠改變文明,改變歷史的「文以載道」的心理作用了。
同樣地,意味著「政治正確」的「黑人出頭天」投票現象也持續發酵。
《夢幻女郎》的女配角珍妮佛.哈德森確實演來精彩,從愛到恨,倔強的個性和意志演來絲絲入扣,然而唱工勝過演技卻也是不爭的事實,畢竟今年的其他四位女配角入圍者也都有超強表現,珍妮佛.哈德森的努力讓影藝學院的會員投票投得心不虛;至於《最後的蘇格蘭王》的佛瑞斯特.惠特克,其實最精彩的一場戲是以軍事強人之姿下鄉,與民眾一起跳著Acholi舞,侈言他的執政要讓民眾生活過得更好,那是政治騙術的高潮,後來他的貪婪、顢頇、猜忌與自大,其實都沒有超越他二十年前在坎城稱帝的《菜鳥帕克》,《維納斯》的彼得.奧圖再度落敗,再度反應了奧斯卡的偏見。
美國人設立奧斯卡獎的目的就是要提振好萊塢電影的聲威,從設立宗旨看得獎結果,其實也明顯反應了世界其他地區的人一旦期待奧斯卡獎做為世界電影大賽的終極評審結果,也就成了包容偏見、迷思與盲點的偏執心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