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有時候像是場拼圖大賽。偶而撿到幾張不成章法的碎圖,如何成就一副完整的面貌呢?
有時候,按圖索驥是可以完成拼圖的;有時候,誤讀,錯譯,都是我們面對開放性的解讀過程中難免的經歷。
聰明的導演面對各界的誤讀或錯譯時,通常不會拆穿或點破,而是默許影迷做自由聯想,畢竟作品已經完成,吉光片羽能夠組成枝節新貌,未嘗不是意外的收獲。
知道日本浮世繪畫風的人,大概都知道畫家葛飾北齋(Katsushika Hokusai)的名號。他的筆下,以豔麗的色彩和細緻的工筆,將日本的神話傳奇和浮生百態都做了寫真紀錄。
但在南韓號導演朴贊郁的《原罪犯》中,我很意外地又看到了葛飾北齋著名的「富嶽三十六景」中的那幅「神奈川沖浪」,一心一意急著要復仇的男主角崔岷植就站 在畫作前,北齋的畫作是最早的海嘯寫真圖,刻畫著滔天巨浪翻滾而來,船隻乎就要滅頂,就連遠方的富士山也幾乎要被波濤吞噬 。
崔岷植莫名其妙被關了十五年,出了牢房後當然急著查真相,急著想問主謀劉智泰:「為何要關我?」卻被劉智泰譏笑他問錯了問題,應該問他:「為什麼要放我出 來?」悲憤莫名的崔岷植一聽到這話,當然有如當頭棒喝,羞慚有加,完全被人戲耍操控的憤怒之情,卻已經澎湃到筆墨難以形容的層級了。
電影的影像要能獨立說話,你不一定要看過北齋的畫作,不一定要能叫得出北齋的名字,然而面對著那滔天巨浪,看到崔岷植即使滿心焦燥卻又不得不低頭的肢體語言,他的憤怒心情就已經躍然銀幕了。
明明白白的一幅北齋畫作立在前面,如果你還不能讀出朴贊郁的影像暗示,這場電影拼圖遊戲就未免太不好玩了,因為調皮的朴贊郁在電影中還隱藏著「詩人」的小地雷。
《原罪犯》中最關鍵的一場戲在於急於追查真相的崔岷植回到了高中校園,在恍惚的記憶中,他想起了自己在轉學前夕曾和劉智泰的姐姐隨意交談了幾句話,那位女生手中正拿著一本書,那是美國女作家Plath的詩作。
Plath是誰?是的,那又是朴贊郁看似不經意,其實卻別具用心所刻意埋下的一個知性挑戰種子。
席薇亞.普拉絲(Sylvia Plath)是著名的美國女詩人,早熟的她在十六歲就出版第一本書,二十歲就曾因自殺未遂,一度住進精神療養院,後來認識了英國詩人泰德.休斯(Ted Hughes),一見鍾情很快就結為夫婦。席薇亞和泰德都是才情洋溢的文人,然而多愁善感的席薇亞.普拉絲很快就察覺丈夫的濫情與不忠,自己卻又被繁瑣的 奶瓶和家庭瑣事折磨得生氣蕩然,要求離婚的她一度希望能夠整理完成自己的新詩選,卻扺不過憂鬱症的折磨黯然自殺。
普拉絲的故事曾經由影后葛妮絲.派特蘿詮釋搬上銀幕,片名叫做《瓶中美人》。何穎怡小姐翻譯的「冬日將盡」就有極其細膩的描寫。
電影中的這個鏡頭非常短,不到兩秒鐘的畫面,我只來得及認出Sylvia Plath的名字,無法再確認女主角讀的是不是普拉絲的詩集「愛麗兒(Ariel)」,然而,就電影的符號象徵來論,早熟的女主角在不倫之戀曝光之前,就 嗜讀普拉絲這本書的內涵,就足以暗示她與眾不同的感情世界,也為日後她面對外界流言,決心以死明志的心路歷程。
「地雷」往往是導演刻意賣弄的才學,然而,地雷也是導演刻意暗示的線索。雖然錯過雷區,電影還是可以看完的,根據導演提供的線索來玩玩掃雷遊戲,也是挺有趣的,至少,就算剪爆了雷管,踩爆了地雷,你還是可以一笑置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