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駝不要哭:生命啟示

c58_thumb
《駱駝駱駝不要哭》對我而言,不只是一部紀錄片,它是一本生命啟示錄。

繁複的美術或特效,不一定就會製造好看的電影。

好看的電影一定會讓你覺得心底有根弦被鉤動了起來,甚至多年後,只要你再想起某些情節或畫面,唇角還是會上揚,還是會有會心的微笑。

我在2005年的初春看到的這部《駱駝駱駝不要哭(Die Geschichte vom weinenden Kamel)》就是典型的好看電影。

《駱駝駱駝不要哭》曾經問鼎今年的奧斯卡獎紀錄片,可惜只獲提名,沒有得獎,但是得不得獎,都不會影響該片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因為它雖然只是形式非常簡單的駱駝難產,導致產後憂鬰症,最後得由琴師來撫慰心靈的生命故事,然而所有的情節,都讓你覺得處處有生機,有不凡的啟示。

《駱駝駱駝不要哭》的導演Byambasuren Davaa是蒙古人,到慕尼黑大學唸電影時就拉著同學Luigi Falorni回到蒙古家鄉拍攝紀錄片,恰巧遇上駱駝的生產時節,紀錄了駱駝生產的場面。這樣的作品,原本和「國家地理頻道」所拍的紀錄片沒有什麼差別,事實上,「國家地理頻道」也肯定他們的努力和辛苦,以買版權的方式來贊助這部電影。

但是,《駱駝駱駝不要哭》讓人感動的場面,既不是蒙古包裡的生活,也不是蒙古人逐水草而居的知天命態度,更不是罕見的駱駝生產畫面……這些都只是一般作品裡不可缺少的元素而已,真正的力量來自於我們聽不懂駱駝的心聲,但是知道頭胎生產駱駝媽媽得了憂鬱症,拒絕撫育餵奶它的仔,吃不到母乳的仔,也吸不慣人工餵食的奶瓶,眼看就奄奄一息了,於是經驗老道的蒙古人決定找琴師來治療駱駝的心,因為祖先們曾經傳說:「一旦駱駝流淚了,心病就好了。」

不論是「聽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或是「彈琴的孩子不會變壞」,其實都只是音樂商人的宣傳詞,從娘胎開始就聽音樂的人,真的要心弦起了共鳴,音樂才會改變氣質,否則就是你整天泡在貝多芬、莫札特或者巴哈的音樂裡,你還是俗不可耐的凡人。然而,蒙古琴師治療駱駝的方法卻完全不是這樣的。

這位琴師不是巫師,他只是一所音樂才藝學校教琴的老師,但要拉琴給駱駝之前,他一定要穿上類似法師衣裳的大禮服,慎重其事地來到草原旁,這是一個嚴謹面對音樂和生命的態度(其實,這和音樂廳裡總是空著燕尾服拉琴和指揮的心態是一樣的)。

駱駝帶給蒙古人生命、財富、皮毛和便利,蒙古人對待駱駝的態度也和一般寵物近似,既尊重疼惜,尤其琴師面對駱駝時,處處都見到真摯誠懇的生靈相待之道。

首先,這位琴師先把他要拉的馬頭琴放到駝峰山,讓琴聽見駱駝的心跳,讓琴感應到駱駝的呼吸頻率。

其次,琴師一面拉著簡單的弦律,駱駝的女主人則以她清亮的歌聲相附和著,同時還邊唱邊撫摸著駱駝的膚毛。

這是一首用心對著駱駝唱的歌,駱駝還沒有聽懂之前,觀眾其實都已經深受感動了,等到駱駝真的鳴叫聲和琴聲都已經共鳴相和,駱駝的眼眶真的流下眼淚時,你的心也跟著泣動了;看到母駱駝終於肯餵乳時,你彷彿陪著這隻母駱駝走過生命的幽谷了……

駱駝真的會掉淚,駱駝真的會哭,只因我們都只是在動物園裡遠觀駱駝,不曾真的了解它們,蒙古人和駱駝朝夕相處,只有那樣地真心對待,用手撫摸,才會天人合一,才是人生最最平凡,也最最真誠的生命哲理。

《駱駝駱駝不要哭》對我而言,不只是一部紀錄片,它是一本生命啟示錄。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