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峰造擊:物我要相溶

我們生活在數字的年代,只要數字夠響亮,就可以吸引大家的目光,成為大家討論的話題。即使數字成了魔障,也沒有太多人注意或關切數字底層的意義。

美國女星希拉蕊.史汪克(Hilary Swank)今年又很有希望以《登峰造擊》一片,問鼎奧斯卡獎的最佳女主角,在報導她的相關訊息中,最常出現的就是數字上的奇觀。

例如,為了演出《登峰造擊》中的女拳擊手角色,她先後花了「四」個月時間去學打拳,每天做重量訓練,讓自己的體重增加了「十八」磅,也練出一身肌肉,這樣,她的外形才真的像極了女拳擊師。

不論是四個月或十八磅,都是表面數字,習慣崇拜數字的人或許還覺得這樣的數窮不夠驚人。當年,勞勃.狄尼諾硬是在肚皮裡塞進了六十磅的肥肉和肥油,而且還真的到了布魯克林拳賽打了三場硬碰硬的實戰拳賽,才算演活了La Motta這個拳王角色。

六十磅十八磅,那個比較誇張?當然是六十,我們多數人都迷信「數大就是美」,而且是人體外型改造工程最是艱辛,演員能夠增胖六十磅,這種敬業態度無人質疑,藝術成就無人敢予非議,得獎似乎就是天經地義的事。

不服氣的人,你試試每天猛吃披薩和起士,看要吃多久才能增胖六十磅?再試試看還要花上多少時間和力氣才能瘦回原形?當年,馬丁可是先把勞勃年輕時光都先拍 好了,再停工二個月等他養肥,才又繼續拍,可是,瘦不瘦得下來?對不起,那是演員的事!瘦下來,似乎更是天經地義的事;瘦不下來,那才是新聞。

當年楊惠姍拍了「我這樣過了一生」,也是因為年紀跨幅多達四十年,必需演出「中年富態、老年福態」的體格奇觀,她因此金馬獎封后,媒體也只關心她增加了二 十三磅後的體態變化,至於增重之後,她的舉手投足行為是不是變了?氣喘不喘了?怎麼樣表現臉部和心靈的微妙變化?其實都很少細部的觀察與討論。在那個八卦 報導還不風行的年代裡,楊惠姍應該很慶幸自己不至於像王祖賢那樣被人緊釘著她如何「暴肥」?又如何「瘦身」?

藝術到底是什麼?該怎麼來關心表演藝術?這其實是個大課題。

《登峰造擊》的導演克林.伊斯威特有個很精彩的比方,他說:「我找希拉蕊當女主角的原因,不是她她肯花了『四』個月時間去學打拳,讓自己增加『十八』磅, 而是因為她自己一直是電影圈的邊緣人,一直很努力去奮鬥,希望自己爬上枝頭當鳳凰,做一個別人不相信她也可以做到的明星,這樣的心態就是女拳師的真實心 態。」

是的,希拉蕊完全能夠明白這個人物的心情,知道她從「一無所有」到「一鳴驚人」的心路歷程,所以她才能演得活靈活現,真誠感人。

但是,我更相信的事是,史汪克做什麼像什麼,打拳也打得虎虎生威,才是演技最有說服力的根本關鍵。

多數女明星打拳不像打拳,武打不像武打,一點說服力都沒有,楊紫瓊隨便就能前抬腳抬過頭,她演俠女自然感人,章子怡雖然略遜一籌,至少抬腳劈腿都還能有模 有樣,比起張曼玉、林青霞和張柏芝等全靠替身撐場面的演員而言,不僅不會太丟人,甚至還更有看頭,所以才能一部接一部地演下去。

《登峰造擊》的演技魅力不在數字奇觀,在於精神和肉體上都有「人物一體」的具體體認,物我相溶,才能脫胎換骨,才是論斷演技的關鍵所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