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歷史深仇簡單制約成私人恩仇,卻有「以小觀大」的效應,堪稱是《大敵當前》最珍貴的創意了。
史達林格勒保衛戰改寫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果,但那是一場德國人與俄國人的戰爭,最後卻由美國人搬上銀幕,拍成了《大敵當前(Enemy at the Gates)》,立場看似客觀中立(編導都並非交戰國後裔),但是美國製片扮起上帝,各打德俄兩國人五十大板的戲劇處理方式,不僅立場錯亂,訊息更混淆,讓人看了頭昏眼花。
戰爭無情,人盡皆知。德軍入侵他國本屬不該,早就是歐美電影刻畫的罪魁元凶,《大敵當前》對德國人的刻畫沒有任何好臉色,就是要德國人頂下殺戮罪名;只是俄國人也好不到那裡去,敗戰俄軍,槍枝不夠,卻又不准士兵退卻,前進必死,後退也殺無赦的場面調度,嚴厲批判了交戰雙方以人命為芻狗的無情。
同樣地,德軍空襲時,船上官兵無處可逃,只能任人屠殺,誰跳船就視同逃兵槍殺…這些或許都是戰場實錄,卻讓觀眾認定了俄軍也是殺紅了眼的無情軍人,無法再像以前看電影一樣清楚選邊站,因為《大敵當前》讓觀眾找不到可以認同的角色。
替德軍擦鞋的小男孩沙夏就是典型的犧牲者,小小年紀就要去做雙面諜,人格沒有錯亂,卻嘗盡了背叛和出賣的滋味,註定會像線民一樣不得好死,利用他的俄軍政戰官很不人道,吊死他的德軍狙擊甚至還要利用他的屍體做命餌釣魚,觀眾除了悲聲一歎,也別無他法了。
殺人還能成為英雄,一定需要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是不論為祖國存亡而戰的理由多崇高,嗜殺之人只能給人泠酷無情的感覺,因此導演除了一開場給裘德.洛(Jude Law)五發子彈表演五次神射之外,再沒有安排狙擊好戲來突顯他的神射本事,感覺上有點偷懶,其實卻有美學上的對比考量。因為他的處女戰功,生澀中帶有意外,不見血腥快意的渲染,接下來只能從政戰文宣品中得知他的戰功,這樣高度節制的手法其實是要襯顯前來反制他的艾德.哈里斯(Ed Harris)的陰森嗜殺,因為他步步高招,槍槍致命,讓人看了心驚。老練對生澀,無情對多情,觀眾認同的當然是弱勢的菜鳥,柔弱勝剛強的最後結果,也就不讓人意外了。
受限於經費及場景,導演尚賈克.阿諾德(Jean-Jacques Annaud)不能像《搶救雷恩大兵》的史匹柏那樣經營戰爭場面,好歹也有空襲運兵船和廢墟攻防等場景,意思到了,相對之下,狙擊手被困,靠玻璃反光制勝,以及狙擊手睏極閃神,只能扮死人脫困的場面安排都讓人看得興味盎然。
至於熱戀男女擠在大通鋪裡做愛的亂世床戲,也是本片比較看得到創意的安排,瑞秋.懷茲(Rachel Weisz)的略顯粉白壯碩的東歐體型在陰鬱的男人堆裡猶如一塊粉琢白玉,極為搶眼,她的主動投懷送抱,完全符合了大男人的期待,但在群雄環睡的狹窄空間中,就夠動作和聲音惹人側目,卻還能達到性高潮,堪稱是女性情欲自主的高度表現了。
做為柏林影展的開幕片,《大敵當前》可挑剔的毛病不少,比較頭痛的就是為了迎合美國市場需求的英語掛帥政策。為求賣埠,本片的德俄主角全是好萊塢紅星,所以他們也只講英語,不講德俄語言。所以我們看到政戰官忙著搞宣傳印刷品,可是印刷品上明明印的是俄文,寫的也是俄文,卻一定要主角唸著語,卻還得不時夾帶幾句俄語專有名詞,以致明明是現場收音,聽起來卻像事後配音,關鍵就在於對白本身也充滿了翻譯色彩,少了母語原味,怎麼看怎麼聽都彆扭。
其次是《鐵達尼號》的作曲家詹姆斯.霍納(James Horner)替電影譜寫的電影音樂明顯的有約翰.威廉斯的《辛德勒名單》、普羅柯菲夫的《亞歷山大內夫斯基》和蕭士塔科維奇的《第七號交響曲》等知名作品曲風的影子。
不熟悉古典樂的影迷或許不知道《亞歷山大內夫斯基》和「第七號交響曲」都是俄國藝術家歌詠先人抵抗外侮的作品,但是《辛德勒名單》的熟悉旋律卻會讓人直接質疑詹姆斯霍納的原創性,雖說「天下音樂一大抄」,約翰威廉斯的《辛德勒名單》的主題旋律不也是從東歐的猶太民謠轉化而來的嗎?但是正因為《辛德勒名單》太有名了,已經成為約翰威廉斯的註冊商標,詹姆斯霍納再怎麼譜寫變奏,再怎麼感人至深的捕捉到東歐戰火的血淚,也難以擺脫抄襲《辛德勒名單》的指控,這才是真正是跳到黃河裡也洗不清的無奈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