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傳奇:青春音樂夢

3134_thumb
年輕人在音樂中找到自我,音樂紀錄片也要努力找出歌手的靈魂和時代。

觀看《星光傳奇》的同時,我腦海浮想起另外兩部音樂紀錄片,一部是李豐博執導的《搖滾本事》,另一部是郭笑芙執導的《海棠、瑪莎與珊瑚》。《搖滾本事》以五月天樂團的成長發跡及暫停為主線,類似《星光傳奇》的青春少年寫真;《海棠、瑪莎與珊瑚》則是紀錄了海洋音樂祭的始末,類似《星光傳奇》以「星光大道」的選秀始末。

沒有人規定紀錄片要怎麼拍,沒有人限定紀錄片的格式為何,拿《海棠、瑪莎與珊瑚》、《搖滾本事》或《星光傳奇》來相比,意義都不大,但是從三部作品的表現形式卻可以看見創作者的切入角度。

《搖滾本事》號稱是臺灣第一部以流行樂團為題材的紀錄片,導演李豐博花了三四個月的時間跟在「五月天」樂團成員身旁,從臺灣、日本、韓國再轉進馬來西亞,近距離追蹤紀錄了這個樂團的奮鬥歷程,喜歡「五月天」樂團的歌迷肯定能從貼身紀錄的影像光影中得到極多的快慰,不認識「五月天」的觀眾,亦可從中感染到「五月天」歌曲魅力,和團員生命態度。對我而言,《搖滾本事》是「五月天」的家庭相簿,私密又親切,真正的感動力量,只有家族成員能夠明白。對於門外漢的我,那種感覺就像你到了人家家裡去翻看家庭相簿一樣,還是會微笑點頭,距離卻有隔。

郭笑芸執導的紀錄片《海棠、瑪莎與珊瑚》則是紀錄了2005年福隆海洋音樂祭的活動始末,這場音樂賽會是台灣年輕人的重要夏日活動之一,特色有三,第一,音樂祭在海濱沙灘上舉行,但是那座沙灘卻逐步流失中,不填沙,音樂祭難以為祭,而音樂祭結束後,沙灘可能又是汪洋一片;第二,音樂祭旁邊就是貢寮核電廠,有人說沙灘流失的原因之一和核電廠的堤岸設計有關,夏日的青春狂歡派映照著核電廠有著另類的生態對話味道;第三,那一年的颱風特別多,一場音樂祭先後遇上了「海棠」、「馬沙」與「珊瑚」三個颱風,所有不可思議的荒謬性,參與者全都碰觸到了。

音樂祭的主角有三,一是歌手,二是主辦單位,三是聆賞消費者。《海棠、瑪莎與珊瑚》非常細緻地掃瞄了來自縣政府和主辦團體的公務與商業營運矛盾;也碰觸了年輕樂手全力衝刺的青春夢幻;當然也透過一位老是精赤上身的老士官長在海邊揀拾旅客拋棄瓶罐及被風吹入海的贊助商宣傳旗幟,具體呈現了聆樂者掠奪這片沙灘的消費真相。這時,再加上始終不改其志,在會場四周傳布環保理念,呼籲大家重視沙灘流失危機的環保人士,《海棠、瑪莎與珊瑚》固然花了相當篇幅追蹤了一兩個樂團的訓練與演出,在讓我們大量聽見音樂的同時,也點出了音樂祭捧不紅音樂,也留不住音樂的空虛(你很難想像坎城影展捧不紅電影,或者金馬獎吸聚不了觀眾的熱情),但是,時空和地點的光怪陸離,毋寧是這部紀錄片最與眾不同的地方,因為郭笑芸在這場音樂祭上看見了台灣人的多元喧囂。

3121 

「星光大道」的風起雲擁,其實和30年前的「民歌運動」有些類似,一群標榜唱自己的歌的年輕人,開始大聲秀出自己的歌唱實力,爭取自己的成名機會,差別只在於民歌手一開始是與流行樂團分道揚鑣,自行其是的,從歌曲形式,歌詞選材,甚至到唱腔表演都與主流模式截然不同,以全新的神采挺進台灣歌壇,就算如今已沒有多少記得陳明韶、包美聖或王新蓮的名字,至少他們達成了「唱自己的歌」的青春願景;而「星光一班」或「星光二班」的歌手們其實是一開始就接受流行音樂的格式與儀禮,快速地進行者基因替換的輸血工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