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殺傑西:偶像啟示錄

人心到底有多黑暗呢?英國小說家康拉德(Joseph Conrad)在他的名著「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中用了「恐怖啊恐怖!(The horror! The horror!)」做為終結;美國導演安德魯.多明尼克(Andrew Dominik)在他的第二部長片《刺殺傑西(The Assassination of Jesse James by the Coward Robert Ford)》則是用背叛、悔恨與暗殺做結語,方式不一,震撼卻是相近的。

《刺殺傑西》的劇情描寫布萊德.彼特(Brad Pitt)飾演的美國史上犯下無數搶案的江洋大盜傑西.詹姆斯(Jesse James)被凱西.艾佛列克(Casey Affleck)飾演的同夥青年羅勃.福特(Robert Ford)在室內暗殺的故事,問題在於傑西是羅勃的偶像,因此有人比擬這個故事就像是名歌手約翰.藍儂(John Lennon)被歌迷Mark David Chapman槍殺事件的西部版。

其實,《刺殺傑西》不只是重現追星族親手毀滅偶像的瘋狂行徑,還包含著「伴君如伴虎」的幽微恐懼,以及「兒需成名酒需醉」的江湖兇險。

傑西遇刺時,年僅卅五歲,卻已是威震全美,評價兩極的風雲人物;槍殺他的羅勃則年僅二十歲,他也快速成名,卻不能贏得世人尊重,反而認為他賣友求榮,十足懦夫,他雖然成了名,也拿了不少賞金,七年後同樣遭人槍殺。

羅勃從小就收集所有與傑西有關的文件與資料,也一心想要參加傑西一夥,最後甚至獲得傑西信任,可以登堂入室,為何卻又私通官府,親手暗殺偶像?《刺殺傑西》由Ron Hansen所寫的小說原著其實就試著解開這個歷史謎團,也是導演安德魯.多明尼克偏好的犯罪心理解析戲路(他的第一部作品《Chopper》,也是以澳洲一位聲名狼藉的罪犯傳奇)。

電影從傑西的最後一件火車劫案展開,羅勃急著想要入夥,卻被傑西的哥哥直接以「你不是這塊料」拒絕,反而是總是帶著笑容的傑西接納了他,打劫成功後,兄弟分道揚鑣,傑西卻開始變得沮喪焦燥,他的手下也在欲念摩擦下,惹出鬩牆慘事,因而人人自危,羅勃雖然能夠近身接近偶像,卻因傑西陰睛不定,隨時都有變生肘腋,命不保夕的危機感,編導就在這樣的環境因素與心理狀態下試圖完成背叛拼圖。

《刺殺傑西》最大的魅力在於節奏。世人偏好以浪漫快捷的步調與語法解讀快意恩仇的人生情節,但是導演安德魯.多明尼克關切的卻是王朝覆滅的土崩瓦解歷程,他一方面用極其細緻與緩慢的步調呈現傑西幫眾逐漸猜忌崩毀的歷程,另一方面則是透過作曲家Nick Cave與Warren Ellis打造的迴旋中緩慢演變的低限主義樂音註解他們心理糾結,因此成功打造出一種寢食難安的窒息感,讓前三分之二的電影透露著低調又無奈的情緒,甚至也因為一再預告著傑西被刺,以致於最後的暗殺槍響,只有一聲心悸,並沒有太多的驚嚇。

因為電影的關鍵在最後的半小時,傑西被刺後,卻成了美國人懷念與崇拜的偶像,羅勃不但主動拍發電影邀功領賞,更和他的哥哥在舞台上一再演出「刺殺傑西」的實況戲劇,他的名利風光全因剝削與消費傑西而來,從背叛而生的罪惡感與輿論譴責壓力也就更巨大,「懦夫」之名從此與他難再分離,這時再對照他曾經如數家珍地訴說他與傑西同為家中幼子的相同成長經歷,對照他曾經仔細模彷著傑西的言談舉止,卻遭傑西質疑說:「你是想要像我?還是想要變成我?(Do you want to be like me? Or do you want to BE me?)」觀眾就能明白,這句關鍵對白其實拆穿了他的偶像崇拜情結,也讓他憬悟既然不能成為偶像化身,那就毀了偶像,也許才是取而代之的終南捷徑!

當然,犯罪心理不是簡單的一句「嫉妒」或者「取代」邏輯就可以完整交代的,傑西同樣有被官府追緝懸賞的生命壓力,同樣也擔心著同夥黨羽的猜忌、背叛與競爭,所以這場兄弟鬩牆的「內鬨」元素就千絲萬縷地從他們談笑風生卻言不由衷,強迫交心卻翻臉如翻書,彼此相處如履薄冰,相守又徹夜難眠的矛盾細節中逐一散流而出,《刺殺傑西》獨特的魅力與詮釋歷史人物與事件的氛圍,就像布萊德.彼特深情凝注的憂鬱眼神一般,在緩慢而優雅的氣氛中悄悄外滲,覆蓋著觀眾的心靈,沈重而美麗,憂傷又絕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