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年前的今天,1895年的12月28日,法國盧米葉兄弟在巴黎舉行了第一場電影公映會,影史通稱電影就從今天誕生。
這種說法並不精準,愛迪生早在1894年就發明了膠卷放映。差別在於愛迪生的發明適用一人一機觀賞,盧米葉兄弟的發明,從四十人到四千人都可以共同觀賞、共同驚嘆或落淚。
後來,陸續也有研究指出其他發明家也比盧米葉兄弟早發明了電影放映機,但是都不像盧米葉兄弟有商業經營規模,製造機器、銷售機器,還到世界各地采風,拍下無數影片,讓電影放映成為流行風尚。
盧米葉兄弟的發明並不包含聲音,俗稱默片時代。電影首映日就有鋼琴師當場看片配樂,即興隨意,聊備一格。
正因為隨興,電影聲音眾聲喧嘩,五花八門,很多創作者都追求聲畫同步,卻無法突破放映場域和設備及人才的困境,直到有聲電影問世,才找出解方。
影史上第一位為電影創作配樂的知名作曲家是聖桑(Charles Camille Saint-Saëns)。
1908年他替專拍歷史劇的「藝術電影(Le Film d’art)」公司創作了《刺殺德吉斯公爵(L’assassinat du duc de Guise)》配樂,台灣上揚唱片公司還曾經發行過這張電影配樂唱片。
《刺殺德吉斯公爵》描寫1588年法王亨利三世謀害政敵德吉斯公爵的故事。
藝術電影公司( Le Film d’Art)的發起人Charles Le Bargy與André Calmettes都是劇場出身,習慣自編自導自演。
由於是歷史劇,由於那時還是默片,現場有樂團演奏音樂,就能適時以音樂註解電影故事。但是每放一次電影,就要有樂團現場演奏,成本也太高昂了。
或許因為聖桑與電影音樂的歷史情緣,或許因為坎城小鎮緊鄰蔚藍海岸,法國坎城影展在新片首映,影人走上紅地毯,以及影展的片頭短片,都採用了聖桑《動物狂歡節(Carnaval des Animaux)》中的「水族(Aquarium)」音樂。
法國人對電影有歷史情感,坎城影展在聲音表現上更知道向歷史致敬,從細節上都可看見法國人的文化自信與自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