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梁山伯與祝英台》,一般人想起的是1963年李翰祥執導,凌波、樂蒂主演的版本。
但是,早在1953年3月,台灣就已經放映了應該是廈(門)語片版本的《梁山伯祝英台》,由廈門出生 香港發跡,本名曾谷芬的鷺芬飾演祝英台,黃石飾演梁山伯。
電影廣告註記著「台灣語發聲」,想必是一般人分不清廈門語和台灣話的區別(我也不知如何區分辨識)。
專攻台灣早期電影史的日本學者川瀨健一今贈送給我了超過900頁,重達兩公斤的的巨著:「1952-1953台灣上映電影研究」,收集了這兩年台灣上映的7000多部電影片名資料,而且提供了321頁的當時電影廣告做佐證(來源包括新生報,自立晚報、台灣民聲日報和中央日報)。

1955年出生的我,書上的每一張電影廣告,都是珍貴無比的電影史。廈語版《梁山伯祝英台》只是其中一例。
我還看見了港星白雲主演的《趙五娘》和《玉堂春》、劉恩甲主演的《陳三郎與與五娘》,全都標註著「全部臺語發聲」或「臺語發聲偉大巨片」。
顯然「臺語發聲」是當時非常能夠「吸引」臺灣民眾的訴求,未必讀得懂字幕,至少要能「聽得懂」對白。

「臺語發聲」的廣告詞訴說了一個時代的印記,就看研究者如何從海量資料的database中還原1950年代初期,香港語臺灣電影產業的運作情貌,設想:如果這些電影都是在台灣配音,誰來配?多少人配音?我充滿好奇。(換成是香港亦然,廈門語電影市場究竟有龐大?藝名小娟的凌波,不也是廈語片起步的?)
這本「1952-1953台灣上映電影研究」是川瀨先生自己出資七萬台幣編印的,第一刷只有60本,一般人可能沒興趣,卻是台灣電影史研究者很管用的參考書。
川瀨先生日本佛教大學畢業後,原本對台灣的佛腳和道教很感興趣,1981年專程來台參訪行天宮、龍山寺和城隍廟等宗教建築,卻在陳奇祿教授引路下,從符咒、年畫作品轉向到電影,44年累積了台灣早期電影史的基本資料庫,「希望能對有興趣的朋友們,提供有用資訊。」
這位日本朋友用他自己的力量與熱情完成的台灣電影史料,就看台灣人如何解讀享用了。
我在此向川瀨先生說聲:謝謝。
這本書還證實了:
01、Sunset Boulevard 1952年台灣上映片名叫做:紅樓金粉。
02,瓊芳登主演的一封陌生女子的來信,當年片名是:《巫山雲》,不是後來楚浮與伊莎貝拉艾珍妮合作的《巫山雲》
03,《羅生門》在台灣上映時,廣告不見黑澤明,沒走三船敏郎,只有女主角京町子。片商重女輕男呦!
04,小津安二郎的《晚春》,台灣片商改名為《處女心》,重鹹口味。
其實,每張廣告都有好多故事,值得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