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情人:生死書寫

一死一生,交情乃見,愛情何嘗不是,《英倫情人》透過戰爭寫生死,透過生死檢視愛情,鏡頭所到之處,筆法情思,都讓人歎息。

他鄉遇故舊,本是喜事,兩度重逢卻都帶出噩耗,你如是Hana(Juliette Binoche飾演),你要如何承擔這個打擊?

安東尼.明吉拉(Anthony Minghella)在《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中玩了一場事不過三的考驗遊戲,連輸兩場的Hana因此消沉失志,如果再輸第三場,肯定崩潰。

第一場發生在野戰醫院中,走路有風,笑容如陽光的Hana,願意用熱吻和笑容撫慰傷兵,穿了白衣的她,雖然不是天使,卻比天使更懂得怎麼讓傷兵安心。那一天,遇見一位哀嚎傷兵,和她未婚夫隸屬同一單位,她急著想問未婚夫安危,卻聽不清是否罹難,正要捉狂,德軍砲火已來襲,大家四竄逃命。

那是我們第一次聽見Hana的私心牽掛。戰爭讓一切變虛空,沒有永遠,只剩當下,不可測的命運像頑童一樣,捉弄著人生,也捉弄著愛情了。

第二次是在移防行列中,捷報頻傳,勝利在望,讓前線女兵也想借錢去買首飾,Hana就算心情落寞,也樂於幫人,借到錢的女伴神采飛揚,搭著吉普車飛快前行,走不到一百公尺,就遇上地雷給炸翻了。

是的,一百公尺,十秒鐘左右,熱情與生命就此飛灰湮滅。氣急敗壞的Hana狂奔上前,怎麼可能?怎麼可能?我受了什麼詛咒?遇到我的人都註定慘死?

Hana把親友的死亡責任全都往自己身上堆,管他前面是否還有地雷,傷心絕望的Hana一股腦就往前跑去。她的絕望叫聲,由於已經是第二回了,即使你不想拿掃把星來連結他,卻也不能不承認:Hana實在運途坎坷。

唯其如此,潛入修道院療傷的Hana,好不容易才走出陰影,剛與拆彈兵Kip(Naveen Andrews飾演)有了一夜歡好,一大早就有人來敲門,要Kip出發前往拆除新發現的未爆彈時,Hana顧不得自己衣衫不整,極力想封鎖消息的倉皇慌張,你的耳畔就會響起前兩次的哀嚎,然後,她是否真的受到命運詛咒了嗎?不能不出任務的Kip,真的能逃過生死魔咒嗎?

生死是人生大題,書寫生死同樣考驗著創作才情,安東尼.明吉拉在《英倫情人》中的生死書寫借用戰爭之刀,剖析得格外犀利精準,例如戰爭勝利的那個晚上,大夥在廣場狂歡作樂,帶著三分酒意的拆彈兵爬到雕像旁狂舞作樂,轟然一聲:戰爭結束了,死神卻還不肯罷手,禍福依舊難料。

Hana的生死際遇讓人落淚,Almásy(Ralph Fiennes飾演)的生死煎熬,則讓人唏噓。

Almásy愛上人妻Katharine(Kristin Scott Thomas飾演),鳳凰難共于飛,只能借酒發狂,情敵意外死去時,Katharine也已奄奄一息,他誓言要拚盡一切,求來外援給她最好治療,而且承諾一定回來救他。

他不是負心漢,更非薄倖男,只是戰爭中的黑暗變數太多,英軍把他當間諜,多所折騰,為了愛情,他只好真的出賣情報,才得以實踐諾言,趕回洞窟重會情人,雖然一切已經太遲了。

Ralph Fiennes在《英倫情人》中有一半的戲是烈火灼身後,肌膚嚴重燒傷變形,只能躺在床上的「癱人」,動彈不得,求生求死都不得的他,其實與Katharine的最後時光有著非常近似的情境:只能在悔恨中思念「遠方」情人,告解著自己的罪。

Almásy每天所受的「活罪」,就是重複著Katharine等不到情人歸來的絕望,每天重讀著Katharine的最後告白:「My darling. I’m waiting for you. How long is the day in the dark? 」誰不泫泣?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人生自是長恨水長東。

做了間諜,出賣情報,害慘了很多人,受害人找他算賬,他卻了無懼意,「你殺不死我的,飛機墜毀的那一天,我就已經死了。」為了救活愛人,他寧做叛徒,愛人沒能活下來,他其實也如活死人了,就算依舊熟悉所有唱片典故,精通文學妙趣,沒有了愛情,一切都是虛空。在人生的天平上,癡情人就是會把愛情看得比生死更重,就算已經生不如死,但是只要活著一天,就能再咀嚼一次曾經「臉貼臉(cheek to cheek)」的蜜情時刻;只要記憶還清明,就還能憶想起用指觸摸到她前胸凹陷地帶的酥麻感。

「太上忘情,其下不及,情之所鍾,正在我輩」,生死相隔,還能有愛,你就夠格號稱「情人」了。

桂河大橋:最後見證者

昨日經典,如今幾人知悉?昨日傷痛,如今幾人關切?你還記得《桂河大橋》嗎?

在2024年提起《桂河大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還能有記憶的人,肯定都上了年紀。就連那首經典的口哨軍歌「colonel bogey march」大概也沒有幾個人可以隨口哼唱了,很難想像半世紀前這首口哨曲如何轟動傳唱於世。

對往事失憶,或者喜新厭舊,其實是文化常態,即使美國國會圖書館( Library of Congress)已經典藏該片,即使美國電影中心(American Film Institute)把該片列入最偉大的美國電影之林,即使英國電影中心(British Film Institute)把該片排入20世紀最佳英國電影的第11名,遇上世代斷層,沒聽過,正常,沒看過,更不意外,昨日風光與繁華註定要悄悄噤聲褪色了。

紐約時報日前刊出一篇訃聞,一位英國大兵Jack Jennings(上圖)在2024年一月過世,享年104歲。他不是電影人,但是他在二戰時期的戰俘經歷,卻成就了《桂河大橋》這部電影。Jack Jennings參與過緬甸鐵路的建造,也見證過戰俘營悲慘生活,2019年英國鏡報採訪他這位百歲人瑞時,還聽他細述了當年戰俘營慘狀:食物配給只有稀到只剩水的稀飯和一小湯匙的糖…每天得面對瘧族、痢疾威脅,平均每天有十幾人死於瘧族或痢疾,有天早上起床發現身旁的戰友已經僵死在床上…他腳上長了腫瘤,軍醫不打麻藥就一刀切除…工作表現不如日軍預期,棍棒和槍托加身,是每天上演的事,有四位戰友想要逃出戰俘營,被逮後的處分就是當場斬首,是的,多血腥又多殘暴的行為,難怪Jack Jennings會說:「對日本人,我不會遺忘,也不會原諒(I will never gorgive or forget)。」

緬甸鐵路是日軍運送戰爭物資的重要運輸管道,要求戰俘打造鐵路是日軍的如意算盤,關在戰俘營裡只會消耗糧食,三不五時還會搞破壞,閒著也是閒著,支援工事,根本就是免費勞力,而且透過工程把戰俘操到筋疲力盡,紛爭自然就少。至於戰俘會採取虛與委蛇或者能混就混的對策,那又是另外一款生存故事了。

亞歷.堅尼斯(Alec Guinness)飾演的英軍上校Colonel Nicholson,原本有著威武不能屈的志節,即使敗戰成俘虜,背脊依舊挺直,下巴依舊高聳,最後卻包負資敵叛國的罪名,全力規劃興建鐵路大橋,一方面是審度時勢,為同僚爭取人道待遇,保全餘生,另一方面則是凸顯英國工技更勝東洋,日本人再強也得靠他搭橋,戰敗非他之罪,造橋卻是缺他不可,難以言狀的戰俘情意結,讓他陷入偷生或殉節、道德與良知、國族勝敗與個人榮辱的天人交戰,成了回不了頭的悲劇角色。尤其是面對William Holden帶頭的美軍突擊隊要來炸毀桂河大橋,他是救橋或救人?也是一位戰場上的哈姆雷特。

《桂河大橋》中的亞歷.堅尼斯可能很多年輕人沒印像,即使《星際大戰》中最神秘也最有魅力的Obi-Wan,恐怕新世代影迷也只記得伊旺麥奎格(Ewan McGregor)了,誰還記得號孤雛淚(Oliver Twist) 中有著巨大鷹鉤鼻的小偷頭子Fagin? 《阿拉伯的勞倫斯 (Lawrence of Arabia)》中的Prince Faisal和《齊瓦哥醫生 (Doctor Zhivago)》同樣暗戀著Lara的齊瓦哥將軍?

影迷終究忘了Alec Guinness,二戰歷史也在中南半島戰役最後見證者Jack Jenning的揮別人世畫下了句點,有興趣點閱這篇文章的朋友,我要說聲謝謝。

空山靈雨:貪婪的素描

佛門本是淨地,何以入了佛門,卻貪心未減?佛經本為「欲令眾生,除疑捨邪執」的身外物,何苦為了佛經動貪心邪念?啟殺機?「六祖壇經」中的那句名言:「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實為最佳註解。

胡金銓導演的《空山靈雨》描述三寶寺住持智嚴寂滅前,廣邀大財主文安、地方官王將軍,悟外法師共商接任人選。紅塵俗人最關切的卻是鎮山之寶─玄奘手抄《大乘起信論》,他們各自心儀及擁立的佛門子弟,也承諾他日若能接位,必以該經相贈,亦即佛門淨地只剩利益交換了。

三寶寺守護《大乘起信論》之所以珍貴,一在經文,一在玄奘,有玄奘譯抄,佛法才能弘揚。然而,俗人眼中只見玄奘手稿,只在意骨董身價,忘卻佛經本質,有人想偷盜,有人想霸佔,佛門淨地因而俗穢不堪。接班住持不堪其擾,乾脆一把火把手抄本給燒了,少了物執,應該就沒了我執吧?剪掉三千煩惱絲,人生清淨,大火燒掉寶物,燒掉的何只是三千煩惱?

除此之外,住持另外謄寫了經文,分贈施主,強調佛經之重在其內容,而非誰家手卷版本,若能人手一卷,眼中只見佛法,紅塵名利不就沒啥好搶好爭的了嗎?

《空山靈雨》是1979年作品,世上僅存的拷貝底片不是殘缺,就是褪色刮傷及長鰴,直到國家電影中心在2018年完成數位修復,才讓經典得能重現舊貌,才讓胡金銓透過佛經開示人心愚昧的初衷得能繼續傳世。然而,就在《空山靈雨》修復公映後兩週,也曾拿佛經大作文章的武俠小說名家金庸辭世,不禁就讓人想起他在1969年創作《鹿鼎記》中描述的四十二章經爭奪戰。

《四十二章經》是第一部漢譯佛經,傳入中土的年代更早於《大乘起信論》。金庸同樣亦並不關切經文,而是把佛經的特殊身價,另外添附了清室龍脈及藏寶地圖的傳奇,而且分藏在八本經文之中,由八旗旗主保管,能夠找到這八本經文就能富甲天下,還可以反清復明,所以從真天下到假太后,天下梟雄狗熊無不爭相競逐,最後陰錯陽差全都落入識字不多,只會把堯舜禹湯唸做鳥生魚湯的假太監韋小寶手中。

《空山靈雨》與《鹿鼎記》的交集都在佛經,胡金銓與金庸都懂得從佛經中書寫人性貪婪,因為有貪就有執,有執就妄,有妄就嗔,計較心與得失心相碰相撞,就此成就了無盡功名海的滔天巨浪。

人生的戲劇故事多數起自貪念,從貪食、貪財、貪色、耽權到戀棧,可悲可笑之處皆來自只顧一己之私的貪。固然,貪是人性,然而,執迷不悟更是人性,不管前輩先知如何苦口婆心開示,遇貪能貪時,人就會動心,再難抗拒,有貪必醜,人生的貪念醜態,因此成就了影視藝文創作者最鍾愛的照妖鏡。

新天堂樂園:聲音印記

新生代影迷,能夠在大銀幕上跟進經典,當然是種福氣。老影迷呢?除了重溫舊夢,或許還能找到一些新觀點,那就是經典的深厚與魅力。

周格泰導演的《五月一號》中,有一幕男女主角騎車經過一面牆,上面就掛著《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的巨大海報,在那個沒有錄影帶或者DVD的年代,要想重溫這部1939年的經典,就只能期待二輪戲院的不定期重映。《亂世佳人》就是重映比率最高的經典,幾乎是每四年就來一次,每次都還能吸引眾多影迷(我就是東南亞戲院看到這部經典的),很難忘懷費雯麗的細腰,還有火燒亞特蘭大的滿天紅光,說也奇怪,後來手邊有了DVD,卻很少再想重看了。

那是適合大銀幕重溫的電影。Giuseppe Tornatore執導的《新天堂樂園(Nuovo Cinema Paradiso )》,對我而言,亦是只適合重回大銀幕去回味的電影。

《新天堂樂園》的魅力在於消逝與重建,屬於電影的美麗記憶,很多都像電影底片一般酸化或者硝化了,影像如此,聲音亦如此,Giuseppe Tornatore眷戀攘昔,也知道潮流難擋,但是透過他的重建,過去的美麗,多少還可以換個形式保存下來,包括聲音,包括氣味,還有那份心動的往事。

《新天堂樂園》最鮮明的聲音記憶,無非就是電影放映機的齒輪轉動後,帶動底片的聲響,放映有聲,倒轉有聲,那是直接闖入數位年代的孩子們幾乎無緣得見的聲音。但那卻是電影黃金年代最鮮明的聲音符號。

其次,賣座電影都有黃牛出沒,「幾張?要幾張?」經常是買不到票的我們不想聽見,卻又不得不去面對的聲音,黃牛手上總有一疊票,就是比售票口貴個幾十元,要嘛,不看,要看,就得破財。

電影業者其實默許黃牛存在,那是產業景氣的一環,黃牛都不屑一顧,票房肯定不佳,黃牛出沒,更添人氣。

《新天堂樂園》中有兜售食物的小販在叫賣著食物,那是庶民娛樂的重要一環,吃吃喝喝看熱鬧,不就是繁華盛世的浮光流影嗎?台灣則是有一擔加接一擔的流動攤販,賣著各式食物(從玉米、田螺到滷味,都是台式小吃,絕對沒有有爆米花和可樂)即使因此戲院裡總是滿地垃圾,地板溼溼粘粘的,不時還有老鼠跑過,卻都是慘綠少年的昨日記憶。

《新天堂樂園》中不曾出現手機鈴聲,當然也就沒有人大剌剌看著電影講電話的雜音,然而往昔的戲院中,雜音何曾少過?有人打呼(真的很多),有人則是直接講解、分析或討論劇情。

《新天堂樂園》則是添加了更多觀眾對著電影反派咆哮,對著悲劇主角流淚痛哭,或者像小男孩Toto那樣,模仿西部電影中的印第安人「哦哦哦」的出擊吼叫聲,那是西部電影中採用白人觀點,醜化印第安人的年代,大白人思想下完成的《西部開拓史》,不就是直接寫著《How the West Was Won》?佔人土地,掠人家產的掠奪者是這樣大剌剌地標榜著自己的戰功?如今,西部電影再也不敢用這種觀點來挖原住民的傷疤了,但在那個無知的年代中,「哦哦哦」的出擊吼叫聲,不也註記著一個時代的偏見與傲慢?

《新天堂樂園》的核心則在於神父的搖鈴聲。那是電檢年代的特有聲響,那是有地位的人決定你能看什麼,或者不能看什麼的威權時代。如果你是電影創作者,聞見鈴聲,肯定有如奪魂鈴,至於每到緊要關頭,卻嘠然而止,什麼都看不見的抱撼聲,亦是那個保守年代才有的獨特現場音了。

我透過聲音回味了那個年代,你呢?

亂世忠魂:經典的必要

經典畫面永遠吸聚著我們的目光與想像,很難想像1953年就能拍出如此豔情的經典畫面,那要多大的勇氣?多傲人的才情?

閱讀全文 亂世忠魂:經典的必要

十年凝眸:視與聽選單

時序進入2010年,換言之,我們都已跨過了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我相信,今年一定會有很多的電影團體陸續做出回顧第一個十年的佳片票選活動,今天整理的就是英國「SIGHT & SOUND」雜誌的十年凝眸片單。

 

SIGHT & SOUND是英國電影中心BFIthe British Film Institute)創辦的一本歷史悠久的電影雜誌,人物專訪,影評和專題,都頗有可讀性,雜誌編輯部裡的五位影評人Kieron Corless, James Bell, Isabel Stevens, Nick BradshawNick James,日前各自選出自己心目中的二十大影片,交叉比對出他們認可的卅部電影片單,在一篇名為「Syndromes of a new century」的文章。

 

這份片單吸引我的地方有三:

 

首先,好萊塢作品只佔了四部,從《蘭花賊(Adaptation)》《神鬼認證:最後通牒》、《內陸帝國(Inland Empire)》到《黑金企業(There Will Be Blood)》,都是非主流的佳作,也因為好萊塢作品沒有佔掉太多空間,其他國家的作品就有了更豐富的視野了。

 

其次,華人電影佔了三部,不論是《一一》、《花樣年華》或《站台》,都是備受注目的精彩作品,雖然不算新發現,卻也是實至名歸,也可以讓影迷更清楚看到那些華人作品備受外國人注目。

 

第三,卅部入選作品中,我還是有半數以上作品不曾看過,這份片單因此極具參考價值,至少下回到DVD租售店裡,我很清楚該優先租借那些作品了。

 

以下就是《世紀症候群》一文選出的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中重要的30部電影參考片單:

 

01.《蘭花賊(Adaptation)》/導演:史派克.瓊斯(Spike Jonze 2002

02.《靈慾荒原(Battle in Heaven)》/導演:卡洛斯.雷加達斯(Carlos Reygadas 2005

03.《我心遺忘的節奏(The Beat That My Heart Skipped)》/導演:賈克˙歐迪亞 (Jacques Audiard) 2005

04.《神鬼認證:最後通牒(Bourne Ultimatum)》/導演:保羅.葛林葛拉斯(Paul Greengrass 2007

05.《回首未來蕭瑟處(Colossal Youth)》/導演:佩卓.柯斯塔(Pedro Costa 2006

06.《無醫可靠(The Death of Mr Lazarescu)》/導演:克里斯提.普悠(Cristi Puiu 2005

07.《愛之頌(Eloge de lamour)》/導演:高達(Jean-Luc Godard 2001

08.《五道電影難題(The Five Obstructions)》/導演:約金.雷斯(Jørgen Leth)、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 2003

09.《艾格妮撿風景(The Gleaners and I)》/導演:艾格妮.華達(Agnès Varda 2000

10.《隱藏攝影機(Hidden (Caché))》/導演:麥可.漢內克(Michael Haneke 2004

FILS.JPG11.《內陸帝國(Inland Empire)》/導演:大衛.林區(David Lynch 2006

12.《花樣年華(In the Mood For Love)》/導演:王家衛2000

13.《殺人的回憶(Memories of Murder)》/導演:奉俊昊(Bong Joon-ho 2003

14.《聖女性女(La niña santa (The Holy Girl)》/導演:盧西亞.馬泰爾(Lucrecia Martel, 2004

15.《一一(A One and a Two (Yi Yi))》/導演:楊德昌, 2000

16.《站台(Platform)》/導演:賈彰柯, 2000

17.《俄羅斯方舟(Russian Ark)》/導演:蘇古諾夫(Aleksandr Sokurov, 2002

18.《兒子(The Son)》/導演:達頓兄弟(Jean-Pierre & Luc Dardenne, 2002

19.《神隱少女(Spirited Away)》/導演:宮崎駿(Miyazaki Hayao, 2001

20.《悄悄告訴她(Talk to Her)》/導演: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 2002

21.《十段生命的律動(10)》/導演:阿巴斯‧奇亞羅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 2002

22.《黑金企業(There Will Be Blood)》/導演:保羅.湯瑪斯.安德森(Paul Thomas Anderson, 2007

23.《巴黎日和(35 Shots of Rum)》/導演:克萊兒.丹妮絲(Claire Denis, 2008

UZAK021_cmyk.jpg24.《攀越冰峰(Touching the Void)》/導演:凱文.麥當諾(Kevin Macdonald, 2003

25.《熱帶幻夢(Tropical Malady)》/導演:阿比查邦‧魏拉希沙可(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2004

26.《聯合赤軍實錄(United Red Army)》/導演:若松孝二(Wakamatsu Koji),2008

27.《遠方Uzak (Distant)》/導演:努瑞.貝其.錫蘭(Nuri Bilge Ceylan, 2003

28.《等待幸福(Waiting for Happiness)》/導演:阿布代拉曼.西沙可(Abderrahmane Sissako, 2002

29.《鯨魚馬戲團(Werckmeister Harmonies)》/導演:貝拉.塔爾(Béla Tarr),艾妮絲.倫妮斯基(Agnes Hranitzky 2000

30.《工人煉獄(Workingmans Death)》/導演:麥可.葛拉華傑(Michael Glawogger, 2005

星際大戰:藍光起波濤

美國導演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最近又挨罵了!

 

我用了「又」這個字,當然是因為他常挨罵,而且主題常是圍繞在1977年讓他揚名立萬的《星際大戰(Star Wars)》系列作品上。

 

原本糾纏不清的麗亞公主、天行者與黑武士關係,他用了前傳三部曲來交代,原本是想回饋影迷,解答未解的謎團。不料,有人批他狗頭續貂(因為是前傳),破壞了觀眾在曖昧空間上的想像力;有人嫌他技法老舊,不進反退;有人批他心中只有商機,只想著商品授權,再撈一筆…

 

最新的話題來自於他打算明年秋天以前,發行《星際大戰六部曲》的藍光(Blu-ray)版本,另外再附贈一部紀錄片,以饗影迷。被罵的原因不在於都有了DVD,何必再發藍光?而在於他不想讓影迷看見1977年的原始電影版本,或者1983年的錄影帶版本,而是.2004年的DVD數位修復版本,理由是:1977年的原始版本有些畫質不盡理想。

starwars-blogSpan.jpg 

追求完美,應該是每位藝術家鍥而不捨的天性,名作家金庸三次修訂他的武俠小說系列無非也就是基於追求完美的心,希望能把所有矛盾的、殘缺的、遺憾的、交代不清的段落都能夠還原到最理想的境界,但是同樣有人罵他為了再賺一票,不惜「撿骨」(死忠書迷,就是會再買一套,不管是為了比對,或是珍藏);有人嫌他更動情節,壞了原始印像;還有人怨他辜負了原本字裡行間獨具的朦朧與缺陷美…

 

但是盧卡斯被罵得比較嚴重的關鍵在於他不想發行1977年原版的理由竟然是數位修復的過程太繁複,而且太「貴」了,與其修復那些不盡完美的部份,不如給大家一個升級版。有錢人要做事還會嫌「貴」?這種心態就太傷感情了。

 

於是就有人列舉出他在1988年於美國國會聽証會上的發言來批駁他今天的心態,當時,美國人正流行把一些黑白經典電影「彩色化」,以新科技來拉攏新世代的年輕影迷擁抱與認識經典,盧卡斯期期以為不可,當時他義正詞嚴地發表了「歷史不容改寫」的論述,主張「未來世代,老底片可能會散失得更快,或者被新的底片給取代,我們的文化歷史不容被後人給改寫」。

lucas.jpg 

底片消失了,電影就沒了;底片變動了,電影就失了原味,都算是歷史被竄改的痛心事,如果昨日所言為是,今日的盧卡斯變動自己的作品內容,算不算改寫歷史呢?

盧卡斯在1997年接受「美國電影攝影家雜誌(American Cinematographer magazine)」專訪時曾經主張:「導演有特權,可以回到過去,重新整理過去的素材,再創一部新電影。」他的概念與反對黑白電影彩色化的論述有些基本差異,第一,黑白電影彩色化,是後人另外加工,改變了光影,改變了質材,改變了記憶,創作者不是死了,就是使不上力,只能任人做主;第二,自己修訂完整版、導演版或者數位版,不管是刪去舊的,不好的,或者新增,添補,重列順序,都還算是創作者手痕的延續。

 

記憶,可能是最大的爭議焦點。1976年看過原版《星際大戰》的影迷,如果再看2011年的藍光版《星際大戰》,會是兩部完全不同的電影嗎?答案當然是:「不會!」不同版本的差別可能只有百分一到百分之三,很多細節或者長度節奏,也未必是細心影迷一眼就能看出的,然而,只要有差別,記憶與歷史就有出入,除非盧卡斯抱定鐵石心腸,不動手了。

 

曹雪芹修過幾回《紅樓夢》,最後才刊印?金庸都已經印了幾萬百冊小說了,還是要一修再修,盧卡斯一再修改,推出新版《星際大戰》,其實很像一位網友的形容:「他就像一位整型上癮的美女,每回再看鏡子,還是覺得不盡完美,就會想要再整一次。」即使整型很貴,但是盧卡斯有錢,只要他還想最推出什麼「決定版」、「終極版」,肯定還是會有好奇影迷願意收藏的。

 

《星際大戰》儼然已是歷史資產了,長城不再長了,金字塔也不能再往上搭蓋了,只有電影還可以變長變短隨意變,也難怪盧卡斯自詡的特權,會難影迷跳腳了。

Enhanced by Zeman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