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看到肚子餓,或者口水直流,都是因為導演找到了催化你味蕾的巧門。
13歲那年看到宋存壽導演的《破曉時分》時,隱隱約約模模糊之間,我似乎懂得了飲食與男女之間的等號關係,五十年過去了,再看見蕭菊貞的電影食物書寫,我寫下了500字的書介,繞著電影中的美食經驗。
人生少了食物,就少了元氣,然而飲食能夠構成難忘經驗,往往繫乎你的飢餓指數與金錢空間,前者在乎溫飽,後者在乎品味,乍看是唯物層次的滿足,實則攸關唯心感受。
又冷又餓時,一碗泡麵,半碗剩麵都已足夠。不信,你去問《崖上的波妞》的波妞,抑或《如果.愛》中的周迅,風雨如晦,饑鳴不已,此時食不在精,有,即已珍貴,即使只是寒天中的微溫,都有著讓心與人都火熱起來的能量。
伊丹十三的《蒲公英》選擇最平常不過的拉麵切入,從湯頭溫度到吸食的聲音都可以讀出食物入口入心的指數高低,那就是唯心指數的美學。反之,你同樣不會忘記《飲食男女》中國宴主廚郎雄的滿漢全席,要他整治一桌佳餚,絲毫不難,關鍵在於誰吃得出箇中滋味與用心?味蕾喪失的他,相較於不懂色香味之美的食客,誰比較蒼白?
蕭菊貞選擇《戀戀銅鑼燒》做為《餐桌上的電影物語》的開場,是既深情又明智的選擇,因為,唯有懂得聆聽紅豆的聲音,才能烹調出最香濃的紅豆,樹木希林就是這麼精熟又自在地在料理中揉進了生命體悟,就連《橫山家之味》中紅燒肉燉蘿蔔的慢火,亦有著撩動味蕾的香氣,她是橫山家的女王,就靠著一手體貼細心的妙手料理,呵護著全家人從腸胃通往心胸的捷徑,順帶攬著男人不可告人的幽微心事,輕輕放著風箏,讓你怎麼也逃不出她的心掌心。
《餐桌上的電影物語》有24則故事,有的從食材切入,有的從人心出發,即使只是平凡至極的烏鴉蛋披薩到午餐便當,或者是很難與罪惡一刀切割的美味巧克力,最終都呼應著禪宗六祖的那句「風吹幡動」的偈言:「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讀著蕭菊貞的文字,從舌動,意動到心動,那也亦有一場文字饗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