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海湧:人生罪與罰

什麼叫做:「做該做的事?」

長官下達了這麼曖昧不明的命令,部屬該如何解讀?該如何執行?

《聽海湧》從壕溝裡的百人塚悲劇展開,戲劇焦點當然是找出元兇,繩之於法。

編導透過法庭論辯,層層剝開被遮蔽、迴避和閃躲的真相。檢辯攻防只是戲劇手法,編劇蔡雨氛最高明的書寫在於回歸每位角色的本位座標,從各自立場去解讀那個亂世。

馬場克樹飾演的日本辯護律師高橋不想面對真相,只想盡力帶回日本戰俘。戰爭的真相就是不擇手段追求勝利,所謂王者之師都是勝利者矯飾之詞,真相既然如此醜陋,轉身背對,只求保全倖存者成了他的唯一目標。

律師不是法官,正義對他太沉重,從真相的裂縫中找尋可能的天光,他的私與偏,看在受害人眼裡,既可恨又可恥,他的欺與瞞,只是損害管控的手段,至於他的抱歉與無奈,則完全無法平復受害人的創痛。但在那個時空下,他還有其他選項嗎?

塚原大助飾演的田中指揮官有他忠君愛國信念,更有執行/捍衛帝國利益的軍人本色。既然基地已遭空襲,補給全無,老弱戰俘只會拖累「轉進」,於是下令:「做該做的事!」

兵荒馬亂的當下,這個命令等同於殺戰俘;事後究責,卻可以解讀成我沒下令殺人的託詞。戰俘被坑殺是事實,下令的人無罪?執行的人有罪!日本律師只想救一個是一個,就讓不是日本人的臺籍戰俘監視員承擔一切吧。

蔡雨氛的劇本透過這一點,凸顯了台灣人的尷尬身分。好康,你沒分;出事,你承擔。

罪行是罪行,責任是責任,犯錯就應承擔。開槍的人,要面對殺人罪責;下達曖昧命令,並不能緩解罪行,卻可以撇清責任,甚至把戰爭責任推給歐美帝國。這當然是狡辯,卻也是當時深植日本人心中的信念,政客的洗腦,政客創造的氛圍,讓他們深信不疑。《聽海湧》無須控訴,只要說出他們的信念,或許貼近了被戰爭扭曲的人性。

只要呈現,把認知、批判與感傷交給觀眾,孫介珩導演與編劇蔡雨雰的拿捏與堅持,讓《聽海湧》取得了二戰題材影視作品的新高度。

新海三兄弟吳翰林、黃冠智和朱宥丞的表現亮眼,各個都有人格好戲。吃台灣米,喝台灣水長的他們,註定只是假日本人,為日本盡心盡力,鞠躬盡瘁,換不來一顆真心。他們有思慕的人,有關照的人,還有努力跟上節奏,想要活下去的人,每個人心中的量秤都有足夠的篇幅來書寫,分配允當,就讓三兄弟都得著清楚面容。

至於命運之神許可誰回家?又讓誰回不了家?三兄弟其實都做不了主,不管回不回得了家,他們應該都忘不了在異域聆聽的海潮聲,以及迴盪在心田中的家鄉潮音。探尋台灣子弟那個沒人疼,沒人理的時代傷痛,《聽海湧》算是成功揭開了歷史帷幕。

吳瀚林最後那句「槍裡沒有子彈」的對話,以及掛在臉上的淺淺一笑,更是罪與罰的關鍵台詞。然而「有沒有」扣下扳機?又是另一個層次問題,答案全看午夜夢迴時是淚是汗?就算領事夫人最後說了聲:「感謝。」

我喜歡塚原大助的表演,他的狡猾、魯直與坦率,各自出現在情理之中,不卑不亢,信念與責任的拔河交次呈現,演出了劇本賦予的角色深度。

施名帥飾演的總領事要承擔國仇家恨,卻無力保衛家人,還要伺機反擊,思潮澎湃,全都只能放進心中,不與人知,角色很難寫,更難演。相信他已經盡了全力,尤其在接獲台灣人身分的電文時,於公於私,緊緊咬住罪與罰的責任分際,也讓這個議題的辯論更加引人深思。

周厚安則是演得太用力了,再鬆一點,再不演一些,他追尋的真相與正義,才會更有說服力。

什麼叫做:「做該做的事?」這句台詞的回音,穿越歷史長廊,依舊震耳欲聾。

大橋頭:角頭宇宙成形

《角頭-大橋頭》基本上屬於《角頭》系列前傳,江湖兄弟何以反目?「北館」、「頂庄」、「北城」和「大橋頭」四大幫派角頭為何對抗?又如何連橫?製片宣稱本片是角頭宇宙,相當精準。

演員有如群英會,連著兩場群戲,就是高明設計。「北館」高捷、「頂庄」蔡振南、「北城」太保和「大橋頭」龍天翔四大角頭同桌打麻將,東西南北風一坐,各有扮勢,不就有如「華山論劍」比武大會?

從牌品看人品,古有明訓,從中看角頭個性,同樣適用。手上摸牌,嘴上過招,尤其是百無禁忌的垃圾話,有時暗虧,有時逞強,有人聽了一笑,有人聽了覺得刺耳,本性與心結登時交代清楚。

至於一張「么雞」帶來胡牌、攔胡、放炮與自摸的排列組合,既有麻將經的趣味,也透過「么雞」那隻「小鳥」帶出「比大小」以及「兒女情」的男人情意結,一張麻將牌就能交代清楚,戲劇密度極高,這亦是編劇的本事(攝影與剪接亦能交代那份競爭關係)。

至於替「東門幫」喜爺喜翔祝壽的鴻門宴,暗藏新市鎮開發的利益矛盾,則是得著《教父》紐約五大家族要不要介入毒品生意?最後導致五大家族火拚的眉角。有大錢可賺,表態不表態,都讓習慣見縫插針的喜爺,察言觀色就看到了該如何使力的罩門。

不過,角頭二代和藥二代才是帶動角頭矛盾的發動機。王陽明、張懷秋 和陳萬號各有各的瘋法,是禍害、是災難,亦有著急切想要揚名立萬的委屈情結,雖然招式並不算新(陳萬號則是非常有趣的混合體,KTV裡有台客本色,賭場裡盡顯囂張德性,逃命有豎仔的踉蹌,是甘草,又是 癟三,搶足風頭),小孩騎大車必然失控的結果早可預見,搭配王識賢的冷峻和孫鵬的進退拿捏,熱熱冷冷調節得不錯。角頭的兒子誰來教?教不好,必定腥風血雨;讓別人教,老臉擺哪兒去? 確實是個話題。

至於施名帥、鄭人碩與張再興三位土狗幫的悲情與搞笑,另外有了底層酸苦,利益衝撞下成就了五味雜陳的血色拼盤,熱鬧與門道各有看頭。

造型、光影、鏡位的質感,讓《角頭-大橋頭》的角頭宇宙流瀉出氤氳靉靆的江湖氣息,導演姚宏易的美學堅持至為關鍵。這份質感也讓本片成為《角頭》系列的拔尖之作,更期待接下來的影集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