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蓮:唬人噢

馮小剛的《我不是潘金蓮》有如一面哈哈鏡,誰去照鏡子,都容易扭曲變形。

金馬獎評審好騙,讓他靠著一個煞有介事的方圓模子,就騙到了最佳導演獎;一般觀眾好騙,還以為李雪蓮「永不放棄」的十年上訪拍出了官場現形記,卻忘了電影的基本核心其實是在歌頌最高領導才英明,不是「主旋律」電影,哪通得過審批?

馮小剛的騙術有三招。第一招是他的渾厚嗓音,確實,他是位厲害的說書人,渾厚嗓音,娓妮說出村婦傳奇,很有說服力。畢竟從假離婚鬧到真離婚,再從李雪蓮鬧成潘金蓮的千迴百轉,得要有磁性魔力的嗓子,才夠把人情冷暖的百般滋味說得頭頭是道,2015年他靠「老砲兒」拿下金馬獎男主角,靠的無非就是他推敲人性的老江湖魅力。

第二招則是誰說民不與官鬥?這位名叫李雪蓮的女子,就因天生「牛性子」(最後聽牛說話,要她別告了,則是神來一筆),不服前夫背叛,一心告官;不服法官判決,一路告上北京,最後讓省長和縣長全都遭了殃,如此傳奇,豈不大快人心?而且,她不但「牛」,而且比「猴」更精,別人打聽不到的首長訊息,她卻比神探還神,不但神出鬼沒,而且還能即時攔車喊冤。

第三招則是銀幕上加了「圓」和「方」的兩個畫框,玩了別人不玩的形式,乍看誘人,再看就一定會有人就其間的隱喻與效果大發議論,不管是人情之圓或者法理之方,不但唬人,更夠讓人畫蛇添足,口水噴飛。

大銀幕出現框架,可以聚焦,卻也可以遮醜,透過消失在框外的人兒與聲音,多添了一些想像,卻忘卻了要玩畫外音,根本無須方圓之框,如此「著相」,只暴露了他的刻意求工,透露著他機關算盡,要譁眾更要取寵。

至於透過方圓要讓人聚精會神看重點,不外意味著畫面構圖有太多的空廢場景?更何況李雪蓮要的是冤曲得伸,懲制惡人,她要的是理直,而非人圓。另外,法理不外人情,爭著堵她上訪的官員們,誰有本事能用法理框住李雪蓮?方不成方,圓不得圓,如非前夫猝逝,心結如何能解?如此徒具形式,法理不通的方圓,其實都是馮小剛在自說自話,只能說江湖走久了,老薑自有一套,連評審和評論都被他唬得團團轉。

就過程來看,《我不是潘金蓮》確實有些官場現形記的味道,骨子裡,電影信奉的還是替首長開脫的「主旋律」,例如市長下令:「把這個農婦弄走!」果然就有幹部把走在路上的李雪蓮硬是綁架上車,銀幕上還出現了「喝茶」兩個大字,表面上,馮小剛似乎在挑戰體制,但他隨即替開脫市長,連忙現聲註解說:「市長是叫人把這個農婦弄走,結果下面理解成市長怒了,要把她抓起來,然後一層層傳到下面就走樣。」沒有這個眉批,電影或許通不過審查;有這個眉批,電影是在維護長官或者消費手下,答案還不清楚嗎?

《我不是潘金蓮》用了民與官鬥,卻是官敗如山倒的傳奇,加上小官小卒怕替長官添麻煩(其實也是替自己找麻煩),個個忙得雞飛狗跳,氣急敗壞,確實收到了暢快民心的娛樂效果。馮小剛一直是個市場派的賣座導演,很會說通俗故事,至於他的藝術功力是否強過鍾孟宏與趙德胤?歷史會拍板給出公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