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版哥吉拉:都更之王

/

絕大多數的哥吉拉電影,在技術層次上,多屬活用比例尺模型結合特效攝影的「爽」片,不需要在意劇情的邏輯合理性,只要聲光絢爛,破壞指數越高,觀眾就買單了。

唯一的例外應是在第40屆日本電影學院獎包辦了最佳影片、導演和所有技術獎項的《正宗哥吉拉》,主要是導演庵野秀明巧妙地把311核災事件,官僚體系無力因應的窘態,做了露骨描寫。

買下日本版權的美商,在連續兩集《哥吉拉》電影中,成功運用最新科技將這隻怪獸處理得「更大、更強、更快速」,《哥吉拉2:怪獸之王(Godzilla: King of the Monsters)》甚至將哥吉拉、摩斯拉到基多拉,歷來曾在日本怪獸電影史上現形的各式怪獸全都召喚出來,不管是一頭龍大戰三頭龍,甚至斷頸缺頭都還可以再生,類似這種怪獸大點名大閱兵的召喚術,搭配唯恐「天下不亂」的亂鬥美學,都符合了只想花錢看「爽」片的觀眾心理,甚至片尾時附贈的怪獸交響樂,更會讓影迷與樂迷狂噪鬼吼,爽度破表。

然而,麥可·道格堤(Michael Dougherty)執導的新版哥吉拉卻也是最悖離哥吉拉精神的怪獸片。

日本受過原爆毒害,才會孕育出被原爆污染催生的哥吉拉,但面對更想毀滅地球文明的三頭龍,哥吉拉儼然成了地球守護神,卻也在它被打得奄奄一息時,科學家只能「以核養核」,祭出超強核彈強化哥吉拉的戰力。

新版哥吉拉被譏為都更之王,因為編導相信徹底破壞後,地球就會再次美好,果然大戰後,春回大地,渾然忘卻了哥吉拉的強力輻射後,對人間的危害,其實千年難癒。

一部只求「爽」的電影,罔顧現實悄悄在觀眾心中誤植了核災無礙的訊息,這種洗腦比哥吉拉的叫聲更尖銳刺耳,更讓人不爽吧!

正宗哥吉拉:另闢蹊徑

哥吉拉是怪獸電影,卻也不純然是怪獸電影;哥吉拉是娛樂電影,卻也不時會滲透政治和環保意識的議題電影。

哥吉拉從1954年誕生至今,已有卅一部相關電影,庵野秀明執導的2016年《正宗哥吉拉》兼顧了生態、政治、奇觀和特效參數,算是很有膽識亦有新意的突破之作。 

首先,從怪獸生態切入。《正宗哥吉拉》的日本片名《シン・ゴジラ》和英文片名《Shin Godzilla》都有「新」字之解,所以當它第一次亮相登陸時,笨笨醜醜的爬行長相,確實「新」到讓人很不習慣,「新」到不敢置信。

負責編劇的庵野秀明其實是要回歸源頭,不是世人在海洋拋擲了太多核廢料,就不會讓棲息海底的這個「生物」在核污下開始突變,不但會自體進化,甚至還可能無性生殖,看著它從「二代」進化到「四代」,終成180公尺的龐然怪物,甚至進化成「哥吉拉」的「標準」身形。庵野秀明的反核情意結已徹底落實在哥吉拉的進化史之中。 

其次,《正宗哥吉拉》真正的魅力則在於政治參數的多元書寫,從內閣決策、自衛隊國內用兵到核彈情意結,儼然使得怪獸電影成了政治電影。

做為第一個原子彈受害國,《哥吉拉》系列電影反應的是日本人的核輻射受害症候群;新版的《正宗哥吉拉》則是刻意凸顯/批判著日本三一一福島強震海嘯及核電廠熔毀時的國家空轉現象。 

因為變生肘腋,資訊一片混沌,「看電視治國」成為無可奈何的殘酷現實,內閣緊急會議能夠匯整多新多權威的資訊供首相決策?盍各言爾「知」的結果就是一堆廢話和屁話,以致於怪都已凌虐兩小時了,最高決策會議還是一團混亂,議而難決,記者會上前言不對後語的現象屢見不鮮,官僚體系的本位主義(或者說太過含蓄曖昧的措詞語態),專家學者的束手無策,人人都只會逼著首相做決定的風雲緊急,甚至新首相的桌前一碗麵,卻沒空吃,才知首相難為,其實都是庵野秀明擊鼓批判的政治/文化現實。

哥吉拉現身後,日本自衛隊的「戰力」貧血,美國積極介入(有一成三的機率會轉進美國),不惜動用核武的決策,既凸顯了日本的核災情意結,也刺激著日本擴充軍備的呼喊,都有著日本政壇磨刀霍霍,想要整軍經武的風雨情勢。至於內閣官僚隨時都得因應情勢發展,寫出適用法案的「守法」態度,以及日裔的美國代表都算是另外一種當代的日本神話了。 

至於怪獸迷期待的哥吉拉神話,背部十多道藍光的勁射,不但嘴吧會噴火,長尾巴也會噴火,算是「進化」得夠徹底的奇觀展示,不管是最後的冷凍液灌注法,爆破大樓逼迫哥吉拉倒地,或者無人列車與飛機的群起攻之,亦算是「熱鬧」之至的煙花效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