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妃與女皇:看報治國

145b238aadf31d_thumb

傲慢的政客總愛嘲笑菜鳥只會看報治國,老練的政治家卻懂得順水推舟,在媒體的波濤中破浪前行。

天聰自我民聽,天視自我民視」,其實不只是「尚書」泰誓中的兩句銘文已,傾聽民意,早已是民主社會中,政治領導人物一定要有的素養和襟懷,當然如果還能有劍及履及的行動能力,讓「民之所欲,長在我心」,不再只是句口號,而是身體力行的日常習慣,一切就更美好了。

媒體,總希望能扮演民意的橋梁,然而,民意其實是曖昧又模糊的概念,以致於,媒體多數時候反只能突顯少數菁英份子的意識型態或品味,未必就是充分反應了民意與民欲的真實聲音,但是只要媒體的銷路不減,甚至保持領先主導地位,媒體精英就會認為他們所信奉的理念,以及對事件的解讀角度就是多數人的欲求,因此到了關鍵時刻就會挺身而出,言人所不敢言,發聾振隤,成為媒體人自我期許的標竿。

同樣地,八卦小報的窺伺與偷拍,也因為銷路始終不減,代表這樣的媒體操作符合了多數人的閱讀心理,所以媒體人也在名人私密的暗黑角落,繼續浴血前進。

史蒂芬.佛瑞爾斯在《黛妃與女皇》中,對於媒體的角色有著亦褒亦眨的雙重處理,片頭是黛妃看見餐廳有大批記者守候,於是改從後門出發,不料後門卻另有四對狗仔守候,一見黛妃就先衝上前去拍照,然後再跳上待命的機車繼續追逐,電影就在黛妃座車進入隧道後,畫面轉黑,接下來的故事,人們都太清楚了,不必重現了。狗仔奪命,不但是官方調查報告的結論,也是《黛妃與女皇》輕輕點到的媒體之病。

真正的媒體好戲則是隨後開始的黛妃車禍現場報導,新上任的英國首相布萊爾看著CNN才知道黛妃出了車禍,他的文膽同樣也看著電視畫面,開始擬寫「人民的黛妃」的演講稿,正在巴爾莫勒爾城堡度暑的伊莉莎白女王,也被內務總管叫了起床,從電視的現場連線上得知黛妃的最新狀況。

看媒體才知天下此刻事,這是電子媒體引為傲的現場連線報導所能扮演的角色,總理、女皇和老百姓一樣,看著同樣的畫面,接受同樣的訊息,不同的是權貴另有管道,可能比媒體早一點知道最新內幕或最後結果。

然而,面對同樣的訊息及畫面,聰明的人知道自己該怎麼做,迅速佔了上風,博得好采頭;不知應變的人則是呆若木雞,手足無措,很容易就被事件的浪頭給吞噬淹沒了。首相布萊爾是前者,伊莉莎白女皇則是後者。

關鍵在於死的不只是一位女人而已。這位女人是英國人曾經擁有及擁戴的王妃,但是她叛離了皇室,拒絕了冠冕,她是皇室成員胸口的痛,能夠不提不看,王室成員絕對不會也不想多注意她一眼。然而她的死亡,並不是解脫,亦非噩夢的結束,而是另一場災難的開始。

q01

歐洲的皇族長久以來雖然都有神秘氛圍可以吸引人民效忠,但也同樣有人批評他們不事生產,卻一直像吸血鬼一樣靠人民供應,而且不知感恩地浪費著人民的血汗錢,黛妃事件讓英國皇室充分暴露了不恤民情,不解民意的真實落差。

正因為皇室不知不覺,著急的只有首相布萊爾,電影刻意呈現他每天都拿著一堆報紙的頭條在咆哮抱怨,皇室被批被刮鬍子,倒楣的不只是女皇,他這位新上任的首相一樣不能倖免。問題是布萊爾真的看報治國嗎?真的每天在批公文的時刻也緊釘著BBC或CNN的國際新聞現場嗎?真的看電視治國嗎?

有媒體而不會用,或者是刻意封閉耳目,這樣的領導人當然是有問題的,然而不免有人會問,媒體夠專業,自然可信,而且必需參考;萬一媒體自認是為民喉舌,卻充斥著偏見或錯誤,怎麼辦?其實,那是媒體的問題,不是領導人的問題,伊莉莎白女王曾經帶領英國軍民打贏二次世界大戰,她自信沒有人比她更了解英國人民,面對媒體的找碴或批判,她沒有怒責那家媒體偏頗或亂寫,她寧願親自走到白金漢宮的花海前面,一張張地讀著民眾寫給黛妃的卡片,實地觀察及體會人民的聲音,媒體反應了部份人的聲音,剩下的部份她要自己去証實,然後才有對全國人民的電視談話。

《黛妃與女皇》講的其實就是英國皇室面對黛妃猝逝後的危機風暴,但是英國政治人物面對媒體,接受媒體壓力,終於能夠找到自己出口的煎熬過程,卻也是一堂精彩的媒體政治學,動氣不能解決任何政治問題,媒體不是政客的敵人,只是能夠載舟亦能覆舟的水,懂得治水,因勢利導,政客就成了政治家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