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看坎城:伍迪艾倫

陷身八卦風暴,你一定不堪其擾。美國導演Woody Allen的最新電影《咖啡·愛情(Cafe Society)》再度膺選做為坎城開幕片。就在開幕典禮上,遇到了「那壺不開提那壺」的主持人Laurent Lafitte,一語雙關地問他說:「It’s very nice that you’ve been shooting so many movies in Europe, even if you are not being convicted for rape in the US.(你能在歐洲拍這麼多部電影真好,多虧你沒在美國沒被判定強暴罪)」媒體說當時他的臉色一沉,似極不悅。

事出有因,Laurent Lafitte的本意是嘲諷有些名導演在美國犯了性侵罪,逃到歐洲後可以繼續拍片(他想嘲諷的是Roman Polanski),不巧,影展開幕當天,伍迪.艾倫與前同居人米亞·法羅(Mia Farrow)所生的孩子Ronan才在美國公開聲援妹妹Dylan,他相信Dylan指控伍迪在她年幼時曾經性侵她。

他後來對Laurent Lafitte的行為,有著典型的伍迪.艾倫式回應:

01.八卦追隨名流,八卦滿天飛,也不會死人。名流已經坐享名利多時了。

02.我以前也是靠講笑話營生,知道從時事取材的必要性,我不會干預別人,不准別人說什麼。

最犀利的一點是記者問他:「你的電影為什麼只觀摩,不競賽?」

你不會忘記Woody Allen在各方看好穩拿奧斯卡獎的那個晚上,寧願待在曼哈頓小酒館,吹奏他的薩克斯風的往事。得獎吔,而且是奧斯卡獎,誰不想風光上台?

名利於他如浮雲,那真的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但他卻也是貨真價實的名利獲益人,所以,剩下的就是他要如何面對

他不參加競賽的觀點是:我不相信一群人坐下來可以決定,什麼是「最好」的電影?運動比賽時,你向對手吐口水,大家視為理所當然,但是藝術世界不是這樣的。

是的,什麼叫做最佳影片?誰的最佳?你的最佳和我的最佳,又有什麼差別?什麼意義?

伍迪.艾倫唯一登上奧斯卡舞台的那一年是:紐約市遭遇911恐怖攻擊的六個月後。他是紐約代言人,生活在紐約,拍過膾炙人口的《曼哈頓(Manhattan)》,沒有人比他更會書寫那座城市。城市受傷了,他願意為城市發聲。那天晚上的奧斯卡舞台上播放了一部由許多紐約取景影片的片段剪輯而成的短片,片首片尾均出自艾倫的影片《曼哈頓》,他理所當然成為最佳引言人。

你可以決定自己做怎樣的人,做不做而已。

美國導演年度獎:借鏡

美國導演協會(Directors Guild of America,簡稱DGA)12日宣布了68屆年度導演獎的提名名單,一般看好,這五位入圍者就是14日公布的奧斯卡入圍名單主要人選(因為兩會會員重疊性高),因為只有五位名額,沒有《間諜橋(Bridge of Spies)》的 Steven Spielberg,也沒有《因為愛你(Carol)》的Todd Haynes,連《怒火邊界( Sicario)》的Denis Villeneuve亦擠不進來。

最後的五位入圍者是:

《神鬼獵人(The Revenant)》的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大賣空(The Big Short)》的Adam McKay
《焦點新聞(Spotlight)》的Tom McCarthy
《瘋狂麥斯:憤怒道(Mad Max: Fury Road)》的George Miller
《絕地救援(The Martian)》的Ridley Scott

以上是一般新聞報導會做的事,但是你只要點進DGA的官網,你就會明白人家是如何認真努力來經營「導演」這個志業。

首先,每位提名導演除了代表作品和照片外,DGA都還逐一點名了導演組的成員,從製片經理到副導與助導,每位成員都是成就電影的重要人物,因為電影不是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的事,以前都是「導演獨享令名」,DGA的點將錄,就是莫教「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具體明證,導演本人覺得窩心,工作團隊也開心,整體產業才能大步邁前。

其次,DGA的官網上亦附有新片的導演問答影片,連導演親上火線,闡釋自己的理念,也接受各界提問。是的,崇隆導演就是美國導演協會的主要目標,讓導演暢所欲言,讓導演的創意有更多的管道讓影迷聽見,那不僅是有效行銷,更是珍貴的歷史文獻了。

有興趣的朋友請點以下連結:

01.今年入圍者的網頁http://www.dga.org/News/PressReleases/2016/160112-Awards-Feature-Film-Noms.aspx

02.DGA的官網 http://www.dga.org/

此外,DGA今年也首度選出了優秀新導演,五位入圍者的工作團隊也悉數入列,沒有因為他們還是新人,就忽略了他們的團隊。

最後的五位入圍者是:

《門前有狼(A Wolf at the Door)》的Fernando Coimbra
《非禮勿弒(The Gift)》的Joel Edgerton
《人造意識(Ex Machina)》的Alex Garland
《女孩愛愛日記(The Diary of a Teenage Girl)》的Marielle Heller
《索爾之子(Son of Saul)》的Laszlo Nemes

2014凱撒獎:法國品味

第四十屆法國凱撒獎2015年2月20日頒獎,長期關注非洲題材的導演Abderrahmane Sissako(他在茅利塔尼亞(Mauritanian)出生,在馬利(Mali)受教育,在莫斯科學電影,在法國與馬利定居拍片))以《在地圖結束的地方(Timbuktu)》一舉奪下了八項獎,最是風光。

去年以來,伊斯蘭國的戰士們以極其殘忍的斬首行動,透過網路視訊的傳播,在全世界都引發譁然,《在地圖結束的地方》恰巧就描寫著馬利共和國的伊斯蘭文化中心城市廷巴克圖(Timbuktu)被一群聖戰士佔領,厲行戒律後,形成的文化擦撞與生命悲劇。從主題、取景到音樂,在在都是精品,再搭上伊斯蘭國的風潮事件,電影所帶來的反思極其強猛,贏得八項大獎只能用「實至名歸」形容。

至於獲得女配角獎的《星光雲寂》女星Kristen Stewart,顯然已經成功擺脫《暮光之城》的刻板偶像路線,最近在《我想念我自己》中與影后Julian Moore演出母女對手戲,絲毫不見遜色,法國人也願意打破肯定凱撒獎以肯定法國人為優先的給獎宗旨,給予她演技獎(雖然只是配角),也是值得一提的歷史新頁了。

以下就是第四十屆凱撒獎得獎名單:

最佳影片(Meilleur film

《在地圖結束的地方(Timbuktu)》導演:Abderrahmane Sissako

最佳導演(Meilleur réalisateur

Abderrahmane Sissako《在地圖結束的地方》

最佳女演員(Meilleure actrice

Adèle Haenel《不打不相愛(Les Combattants)》

最佳原創劇本(Meilleur scénario original

Abderrahmane Sissako, Kessen Tall 《在地圖結束的地方》

最佳改編劇本(Meilleure adaptation

Cyril Gely, Volker Schlöndorff《外交秘聞(Diplomatie)》

最佳男演員(Meilleur acteur

Pierre Niney《時尚大師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t)》

最佳外語片(Meilleur film étranger

《親愛媽咪(Mommy)》,導演:Xavier Dolan

最佳女配角(Meilleure actrice dans un second rôle

Kristen Stewart《星光雲寂 (Clouds Of Sils Maria)》

最佳男配角(Meilleur acteur dans un second rôle

Reda Kateb《醫手遮天(Hippocrate)》

最佳剪輯(Meilleur montage

Nadia Ben Rachid《在地圖結束的地方》

最佳美術設計(Meilleurs décors

Thierry Flamand《新美女與野獸(La Belle Et La Bête)》

最佳服裝(Meilleurs costumes

Anaïs Romand《時尚大師聖羅蘭》

最佳音樂(Meilleure musique

Amine Bouhafa《在地圖結束的地方》

最佳新導演作品(Meilleur premier film

《不打不相愛》導演: Thomas Cailley

最佳攝影(Meilleure photographie

Sofian El Fani《在地圖結束的地方》

最佳音效(Meilleur son

Philippe Welsh, Roman Dymny, Thierry Delor《在地圖結束的地方》

最佳短片(Meilleur court métrage

《里約女人(La Femme De Rio)》導演:Emma Luchini, Nicolas Rey

最佳紀錄片(Meilleur film documentaire

《薩爾加多的凝視(Le Sel de la Terre/Salt Of The Earth)》導演:Wim Wenders, Juliano Ribeiro Salgado

最佳動畫片(Meilleur film d’animation

《昆蟲Life秀電影版 (Minuscule – La Vallée Des Fourmis Perdues)》 dirs: Thomas Szabo and Hélène Giraud

最佳動畫短片(Meilleur court métrage

《生活石境秀(Les Petits Cailloux)》導演:Chloé Mazlo

最佳男性新演員(Meilleur espoir masculin

Kevin Azaïs《不打不相愛》

最佳女性新演員(Meilleur espoir féminin

Louane Emera《貝利葉這家人(La Famille Bélier)》

終身成就獎(César d’honneur

西恩.潘(Sean Penn)

電影書林:字字句句讀

2015年開始製播《藍色電影院》的原始企畫中,提到想介紹一些電影書,因為電影有電光石火之效,許多精彩畫面一閃即逝,訴諸文字,或可記錄當下一些感動;訴諸文字,當下,或者多年後則可多方回味咀嚼。

最重要的是文字讓人沉澱,讓人安靜,讓人有更多門道可以接近電影。

因為《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的導演Wes Andersen在片頭特別註明了係受作家褚威格(Stefan Zweig)的啟發,所以找到了帶給他靈光的「The World of Yesterday/昨日的世界」,二十世紀兩場最慘烈的世界大戰都以歐洲為中心,褚威格本人就是古歐洲文明崩毀的活生生見證者,書中對於一戰爆發前的人民生活著墨甚深,正好呼應著電影的傷逝主題。

當然,電影對文字作者的致敬,不只是銅像,不只是鑰匙,同時也描述作家很難逃脫生活的繁瑣糾纏,卻又可以文名在外,得聞人生奇遇。那也是文人世界的美妙想像。

日本編劇橋本忍的《複眼的印像》一書,則是讓我們看見了他如何與黑澤明合作寫出了《羅生門》、《生之慾》和《七武士》等著名經典的幕後歷程。

不重視劇本,黑澤明就不會一早就和眾家編劇關在旅館內寫劇本,《複眼的印像》如實重現了當年大導演的工作實況:有好劇本才有好電影。三個臭皮匠關在房間裡,各自寫出草稿,再相互辯駁討論,正因為黑澤明有定見,卻也能博採眾議,虛心聆聽其他觀點,海納百川所以成其大,當然,《生之慾》的故事大綱從一句話發展出來的轉變,最是經典。

久石讓寫作的《感動,如此創造》則是因為他即將來度來台演出,加上他配樂的《輝耀姬物語》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所以我再度展書重讀。

感想有三:首先,久石讓一定是被人問煩了他究竟如何配樂?如何與宮崎駿合作等問題,所以乾脆夫子自道,一次講清楚,其他人就別再問了。

其次:靈感是創作世界教不來的事,他鼓勵大家多看多聽,量勝於質,旨哉斯言,平凡我輩,就算囫圇吞棗,必能有所獲,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能作詩亦能吟,那是多激勵人心的事!

第三,精彩作品的樂譜亦必像首美麗的圖畫。我想起了手稿年代,那是用心和用力雕刻出來的手痕證物了。

好萊塢編導Blake Snyder撰寫的《先讓英雄救貓咪》有個副題《你這輩子唯一需要的電影編劇指南》,誇張了些,但是卻很吸睛,坦白說,這不亦是好萊塢的編劇最務實的技法嗎?要讓觀眾心甘情願掏錢買票,就得有三兩三。

這本書對我最有用的概念有二:

首先,要用最短的句子介紹你的作品。電影行銷要這樣推銷你自己的作品,所有的文章或廣告寫手,不也遵奉同樣道理?

其次,每篇文章都要有新意。如果只是重複,誰會想看?電影如此,影評寫作不亦如此?

2013歐洲電影獎:入圍

歐洲電影學院(The European Film Academy)今天公布了第廿六屆歐洲電影獎(26th European Film Awards)的六個主要獎項入圍名單(技術獎項得主名單請參閱我在1031日寫的文章: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13/10/post-2723.html#more)。

 

今年的入圍名單相當集中,亦即行家眼中的2013歐洲精華作品不外《寂寞拍賣師》《卡門》《愛的餘燼》、《絕美之城》《噢!柏林男孩》《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六部作品,最大的遺珠則是法國導演François Ozon,因為他執導的《登堂入室(Dans la maisonIn the House)》沒能擠進最佳影片,卻包辦了導演和編劇兩項大獎提名,另外,《安娜卡列妮娜(ANNA KARENINA)》雖然影片、和導演都落空了,但是也還獲得了編劇、男女演員的提名,亦証明了其不凡實力。

 

六部最佳影片中,我只看了《寂寞拍賣師》《卡門》兩片,也分別寫過評論文字,看見名單,還真有點老友重逢的感覺(套句王家衛的名言: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有的,還只是才剛打過照面呢),至於《噢!柏林男孩》、《登堂入室》和《安娜卡列妮娜》也都能在DVD租售店內看見痕跡,相信影迷們會知道如何去尋寶了。

 

2013年的歐洲電影獎別外增設了喜劇獎項,我並不排斥這場比較討好市場的安排,但是這樣的分類似乎又把喜劇定義的第二等影片,我還是有點保留,電影不分類型,好電影不分悲喜,能動人就是佳作,動人就值得留戀。

 

2013年的歐洲電影獎定於127在柏林市頒獎,不能躬逢其盛的我們,把握金馬影展和DVD租售店,或許也能與諸多名片把酒言歡呢。

 

2013歐洲電影(EUROPEAN FILM 2013

《寂寞拍賣師( THE BEST OFFER)》Italy

《卡門( BLANCANIEVES)》Spain/France

《愛的餘燼(The Broken Circle Breakdown)》Belgium

《絕美之城(La Grande BellezzaTHE GREAT BEAUTY)》Italy/France

《噢!柏林男孩(Oh Boy)》Germany

《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La Vie d’Adèle – Chapitres 1&2)》France

2013euro.JPG 

2013歐洲喜劇(EUROPEAN COMEDY 2013

《飛常性奮!(LOS AMANTES PASAJEROSI’M SO EXCITED!)》

Spain, 導演:Pedro Almodóvar

《傻冒大總統(BENVENUTO PRESIDENTE!WELCOME MR PRESIDENT!

Italy, 導演:Riccardo Milani

《愛情摩天輪(Den skaldede frisørLove Is All You Need)

Denmark,導演:Susanne Bier

《神父精煩惱( SVECENIKOVA DJECATHE PRIEST’S CHILDREN)》

Croatia/Serbia,    導演: Vinko Brešan

 

 2013歐洲導演(EUROPEAN DIRECTOR 2013

 Pablo Berge《卡門》

 Felix van Groeningen 《愛的餘燼》

 Abdellatif Kechiche  《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

 François Ozon 《登堂入室(Dans la maisonIn the House)》

 Paolo Sorrentino 《絕美之城》

 Giuseppe Tornatore《寂寞拍賣師》

 

2013歐洲女演員( EUROPEAN ACTRESS 2013

 Keira Knightley 《安娜卡列妮娜(ANNA KARENINA)》

 Veerle Baetens 《愛的餘燼》

 Barbara Sukowa 《漢娜鄂蘭:真理無懼 Hannah Arendt)》

 Naomi Watts in《浩劫奇蹟( LO IMPOSIBLE The Impossible)

 Luminita Gheorghiu 《愛的佔有慾(Pozitia copilului/ Child’s Pose)

 

 2013歐洲男演員(EUROPEAN ACTOR 2013

 Jude Law《安娜卡列妮娜》

 Johan Heldenbergh《愛的餘燼》

 Fabrice Luchini《登堂入室》

 Toni Servillo 《絕美之城》

 Tom Schilling 《噢!柏林男孩》

 

2013歐洲編劇( EUROPEAN SCREENWRITER 2013

 Tom Stoppard f《安娜卡列妮娜》

 Giuseppe Tornatore《寂寞拍賣師》

 Carl Joos & Felix van Groeningen《愛的餘燼》

 François Ozon 《登堂入室》

 Paolo Sorrentino & Umberto Contarello《絕美之城》

 

 

 

 

麗芙與英格瑪:如夢令

英格瑪.柏格曼是影迷不可不知的名字,《柏格曼的繆思情緣(Liv & Ingmar)》這部紀錄片,不但可以讓老影迷溫故知新,更是引領年輕影迷登堂入室的導航員了。

閱讀全文 麗芙與英格瑪:如夢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