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城事:告別送報員

「今天是我的最後一天,讓我把工作做完!」伍佰在《愛情城事》最長的一句對白,說的是他對報紙的眷戀與依存。

伍佰飾演的送報生是《愛情城事》的主軸、串場與靈魂。

電影從報社印報機展開,然後派報、夾報、送報……伍佰騎著摩托車走遍城市,看見糾纏、爭吵男女,看見廢棄看板、電子花車、玉蘭花爺孫…….他像奇士勞斯基《十誡》系列的神秘天使,隨意來去,城市到處都可見他的身影,是見證,也是書寫。

不過,導演謝沛如想要譜寫的是報業輓歌。越來越少人看報、訂報……送報生的身影也即將消逝在巷弄彎轉處。

謝沛如的巧思是搭配一棟廢棄透天厝,都更拆除前夕,厝魂用落石召喚送報生,再經由報紙廣告字句表達未竟心思。

是的,他們都來到職場/生涯末日,差別在透天厝拆除還還可以重蓋更新,紙媒收了,連循環再生的機會都沒了。送完最後一份報紙的伍佰該怎麼來替報紙送終?

謝沛如選擇將報紙化身為紙錢,從頂樓拋下,是為透天厝送別,也為紙媒送行。差別在於伍佰送的是虛構的台北報刊,從空中飄下的卻有聯合晚報、自由時報、聯合報和中時……原本虛構,最後實體。漫天飛舞的報紙,不堪回味的昨日舊聞,有如惆悵莫名的懺情詩。

此時,就算伍佰用他滄桑的嗓音唱著「不要放棄,這條路繼續走下去,所有困難會變美麗.只要有愛,就會很強。喔喔,可以戰勝寂寞,我做你的朋友,讓你清楚感受,你不是一個人在走……」但是觀眾都很清楚:無情的城市正大步往前邁去,報紙已然花果飄零,最後一天?遲早,遲早,一切只是時間問題。

做為愛情電影的壓軸情事,這款抒情詩結尾很沉,很重,很黑,很絕望。搭配送報摩托車的隆隆低沉引擎聲,雖然導演謝沛如講得太直白,但是無可否認,那是時代寓言,也是時勢預言。

愛情城事:演員放輕鬆

全身緊繃,歌唱不好,戲也演不好。反之,人鬆了,自在了,唱歌和演戲都揮灑自如。

《愛情城事》中的張震和朱軒洋、9m88就是絕佳示範。

鬆不是不演,不是耍賴扯皮,更不是故作輕鬆,而是體悟透徹後,氣息神韻合體齊整,裕如以對,外洩出來的能量就是一個鮮活個體,真實存在,大演無戲,味在其中,最是動人。

《愛情城事》的張震和鄭中基是飄蕩在都市的「孤碰二星」,偶然在彩券投注店相遇。一位常客,一位生手(一位在地台灣人,一位來台香港人,地域生熟有別,投注竅門有落差,形成一強一弱,一陰一陽的明確對比),在互動時互放的電波,建構了曖昧的孺慕觸探。

張震的鬆在於眼神、肢體和口條。以前常讓人皺眉的口條,輕快周遊在國語、台語和粵語之間。唇舌自由了,神態和手腳也都解放鬆綁了,成就調皮戲謔的放電體,不但電得鄭中基通體酥麻,觀眾也能感受外溢的電力。

相對的,鄭中基受限角色框架,一路要從緊繃防衛中緩慢鬆綁,卻又迷失在慾望街頭上,只能呆呆看著短暫離家呼吸的張震側頭揮手。角色緊繃,他很難鬆下來:角色輕鬆,張震拿捏起來,分寸力度都有磁力,比起《春光乍洩》精進難以計量。

張震以前很少嘗試喜劇,導演殷振豪開發了他的潛能,讓他更加大器,有了更多可能。

朱軒洋和9M88聯手的夜店男女同樣得著「鬆」的趣味。

編導黃婕妤透過但求一响貪歡,不要天長地久的夜店文化,映照當代男女感情互動。

朱軒洋是表裡不一的代表,一肚子不合時宜,嘴上卻總是迂迴吞吐,無法掏心掏肺,他罵的每句話,做的每件事,都會回向的自身,生動逗趣。

然而,9M88才是發電機,也是釣魚竿。一步步設局,一步步放線,一步步誘釣,看起來什麼都不要,確實要的也不多,無非就是頓悟當下的錯愕與惶恐。復仇也好,揶揄也好,主動權都在她,誰「瞎」誰不「瞎」,最後攤牌的剎那,有了Billy Wilder的筆觸,兼具幽默、解惑,以及男女賽局的競技,餘韻無窮。

朱軒洋和9M88一來一往的互動,讓街頭邂逅有了綺情遐思,掛在9M88臉上的笑容,應該就是當代女性自主做自己的鮮明旗幟。

聽海湧:人生罪與罰

什麼叫做:「做該做的事?」

長官下達了這麼曖昧不明的命令,部屬該如何解讀?該如何執行?

《聽海湧》從壕溝裡的百人塚悲劇展開,戲劇焦點當然是找出元兇,繩之於法。

編導透過法庭論辯,層層剝開被遮蔽、迴避和閃躲的真相。檢辯攻防只是戲劇手法,編劇蔡雨氛最高明的書寫在於回歸每位角色的本位座標,從各自立場去解讀那個亂世。

馬場克樹飾演的日本辯護律師高橋不想面對真相,只想盡力帶回日本戰俘。戰爭的真相就是不擇手段追求勝利,所謂王者之師都是勝利者矯飾之詞,真相既然如此醜陋,轉身背對,只求保全倖存者成了他的唯一目標。

律師不是法官,正義對他太沉重,從真相的裂縫中找尋可能的天光,他的私與偏,看在受害人眼裡,既可恨又可恥,他的欺與瞞,只是損害管控的手段,至於他的抱歉與無奈,則完全無法平復受害人的創痛。但在那個時空下,他還有其他選項嗎?

塚原大助飾演的田中指揮官有他忠君愛國信念,更有執行/捍衛帝國利益的軍人本色。既然基地已遭空襲,補給全無,老弱戰俘只會拖累「轉進」,於是下令:「做該做的事!」

兵荒馬亂的當下,這個命令等同於殺戰俘;事後究責,卻可以解讀成我沒下令殺人的託詞。戰俘被坑殺是事實,下令的人無罪?執行的人有罪!日本律師只想救一個是一個,就讓不是日本人的臺籍戰俘監視員承擔一切吧。

蔡雨氛的劇本透過這一點,凸顯了台灣人的尷尬身分。好康,你沒分;出事,你承擔。

罪行是罪行,責任是責任,犯錯就應承擔。開槍的人,要面對殺人罪責;下達曖昧命令,並不能緩解罪行,卻可以撇清責任,甚至把戰爭責任推給歐美帝國。這當然是狡辯,卻也是當時深植日本人心中的信念,政客的洗腦,政客創造的氛圍,讓他們深信不疑。《聽海湧》無須控訴,只要說出他們的信念,或許貼近了被戰爭扭曲的人性。

只要呈現,把認知、批判與感傷交給觀眾,孫介珩導演與編劇蔡雨雰的拿捏與堅持,讓《聽海湧》取得了二戰題材影視作品的新高度。

新海三兄弟吳翰林、黃冠智和朱宥丞的表現亮眼,各個都有人格好戲。吃台灣米,喝台灣水長的他們,註定只是假日本人,為日本盡心盡力,鞠躬盡瘁,換不來一顆真心。他們有思慕的人,有關照的人,還有努力跟上節奏,想要活下去的人,每個人心中的量秤都有足夠的篇幅來書寫,分配允當,就讓三兄弟都得著清楚面容。

至於命運之神許可誰回家?又讓誰回不了家?三兄弟其實都做不了主,不管回不回得了家,他們應該都忘不了在異域聆聽的海潮聲,以及迴盪在心田中的家鄉潮音。探尋台灣子弟那個沒人疼,沒人理的時代傷痛,《聽海湧》算是成功揭開了歷史帷幕。

吳瀚林最後那句「槍裡沒有子彈」的對話,以及掛在臉上的淺淺一笑,更是罪與罰的關鍵台詞。然而「有沒有」扣下扳機?又是另一個層次問題,答案全看午夜夢迴時是淚是汗?就算領事夫人最後說了聲:「感謝。」

我喜歡塚原大助的表演,他的狡猾、魯直與坦率,各自出現在情理之中,不卑不亢,信念與責任的拔河交次呈現,演出了劇本賦予的角色深度。

施名帥飾演的總領事要承擔國仇家恨,卻無力保衛家人,還要伺機反擊,思潮澎湃,全都只能放進心中,不與人知,角色很難寫,更難演。相信他已經盡了全力,尤其在接獲台灣人身分的電文時,於公於私,緊緊咬住罪與罰的責任分際,也讓這個議題的辯論更加引人深思。

周厚安則是演得太用力了,再鬆一點,再不演一些,他追尋的真相與正義,才會更有說服力。

什麼叫做:「做該做的事?」這句台詞的回音,穿越歷史長廊,依舊震耳欲聾。

誰殺了比利比莉:全家

除了當事人的身份追尋確認,父母親該怎麼想?該怎麼因應?兄弟姐妹同樣會受到衝擊或挑戰,同學朋友同樣得再學習理解……
雖然很多人就會挑釁、揶揄或者霸凌,以酷兒為軸心的放射圈究竟可以放到多大?


林煜為是一位很特別的創作者及父親,既然酷兒現象不時出現,何不當成一種功課和創作?而且是全家人一起參與?


於是他寫出了《誰殺了比利比莉(Who Killed Billy Billie)》的劇本,他的三位兒女林子璿、林鼎軒與林若婕理所當然成為演員,至於太太謝晏婷戲裡戲外都是媽媽。你可以把電影粗淺地解讀為「家庭電影」,然而林煜為明顯想把單一家庭擴大到整個地球。
既然要拍電影演電影,幕前幕後的參與者都要做功課,酷兒議題因而成了林家老小的家庭作業,有田調,有討論,有想像,要設身處地,要恰如其份的模擬、再現和詮釋,這段待殊的旅程成為林家人面對酷兒議題的洗禮。


林煜為透過母親的一句對白來點睛 :「字寫不好,就要擦掉重寫,直到完美。」寫字可以,性向能夠嗎?性向有什麼好不好的問題?我的好,卻是你的不好,就得擦掉重寫嗎?我必須要寫掉自己的不好符合你的好?好或不好,誰說了算?這麼粗暴的生命態度不正是普天下酷兒遇到的最大困擾與壓力。


電影畫面有時跳躍,有時唯心,觀眾閱讀不難,基本上就是酷兒受難記,林家老小所做的功課與重現,就是酷兒議題的全面檢視,容易觸及酷兒及家人的心弦,但這只是林煜為的前半敘事,後半則成了林家四口(父親和三位子女)的「映後/演後」座談,分享他們參與這個議題的心情。


是的,電影是演的,並非百分百真實,然而演員分享的心路歷程,同樣也是現場走過的心得報告,酷兒議題不再是會困擾他們的生命現象(他們是或不是?會或不會?都無關輕重),他們的豁達與熱情,對照電影中的苦難煎熬,就有了一種呼應電影對白:「wake up !wake up!」的能量:受苦的人們,醒來吧!執迷偏信的人們,醒來吧!林家人的家庭旅程,就這樣陪伴著天下酷兒瀟灑走一回!


電影中不時看見雌雄同體的蝸牛自在行走,透過蝸牛意像,觀眾接收也明白了導演林煜為的祝福與祈願。

陳俊榮:春暉猶在夢裡

1988年認識陳俊榮的時候,西門町大小中外片商至少還有百家(如今應該不到十家),春暉電影剛成立,窩在開封街的小店面裡,員工兩人,他和妻子劉麗文。

那一年他買到了Roy Scheider主演的新片,苦惱著要不要邀請Roy Scheide來台宣傳,人家因為主演《大白鯊》紅遍半邊天,知名度不差,可是《大白鯊》真正紅的是那隻鯊和John Williams的音樂,沒幾人記得那位持槍要獵殺的警長叫什麼名字。猶豫半天,還是算了。

春暉那時候很小,沒有人看好,更不相信他買到的《與狼共舞》會紅遍全球,再加上之前小兵立大功的《性.謊言.錄影帶》,春暉公司在開封街的辦公室至少換了三次,越換越大,最後甚至包下地下室做放映室,每天試片,每天做民調,每天想點子,他還要求每次試片前都要有員工做映前解說,要把電影的好「直銷」給觀眾。

他的口頭禪就是:「這是全世界最好看的電影。」他不是吹牛不打草稿,而是他相信自己買片的直覺,迫不及待要讓大家分享他的感動。

他像風,也像火。機會來時,風風火火,享受那種為理想燃燒的奮不顧身。或許正因為如此,美商華納請他出任總經理,讓他如虎添翼,更大膽追尋夢想。

其中之一,包括華納亞洲支持了楊德昌的《獨立時代》進軍坎城競賽,我還清楚記得那時在蔚藍海岸迎接《獨立時代》大隊人馬的盛況,陳俊榮擁著妻子劉麗文合影的神采,堪稱就是春暉小巨人的燦爛高峰啊!

1994年台灣媒體解嚴,cable電視崛起,前後出現過200多家電視台,春暉電視台是唯一主動「開創」片源,引進大量前所未見的法國電影,甚至投資影人拍攝《台北愛情故事》和《作家身影》的民間電視台。資本有限,夢想無限,他的膽識、衝勁與理想,真夠讓今天因循苟且的各家電視台汗顏。

當年很多人都推崇春暉電影台的選片,認為那是媒體開放的良心範本,然而也很高眉文青式地批判著春暉廣告太多(當時主要對手HBO都沒廣告,卻沒人關心春暉不靠廣告怎麼存活?),直到春暉熬不下去了,影迷才知道有個純情電影夢想凋零了。如今使用者付費已經不用多教育,走得太早死得太快,也是夢想家的宿命。

太多想做的事、太多無法keep的promise、太多擴張的業務…..包括中途易手的威秀與大直影城,龐大的財務與債務,終於讓陳俊榮不得不結束最多達到200多人的公司,再回到騎摩托車跑業務,劉麗文更是放下身段開始從事商品直銷,挨家挨戶解說商品,完全無法相信她曾經是台灣影壇也能呼風喚雨,卻少有霸氣的劉董。

後來,劉董癌症早逝,應該也是一般人看不見的夢想凋零後的內傷啃噬。我當然更無法體會陳俊榮如何度過暴起暴落的人生旅程,從跌倒的地方再站起來,依舊不改初衷。

匆匆二十年過去,再次見到陳俊榮,他已經幾度來回衝刺,債務稍歇,又風風火火向朋友介紹他最近認識的林煜維導演,以及他拍攝的LGBTQ劇情長片:《誰殺了比利 比莉》。

熱情不減,但是更加務實,「只要看了《誰殺了比利 比莉》,你就知道林煜維潛力十足,電影是小品,目標觀眾也是小眾,把小品講得這麼熱熱鬧鬧,你就會期待他的商業大片。」

這張照片是不是讓你想起「提到電影就眉開眼笑,談起電影就口沫橫飛」的陳俊榮?那隻漂浮靈幻的手,就像他一個接一個的電影夢。

他是個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那是我在開封街認識的陳俊榮,70歲了,他還有夢,還在燃燒,我確信,我祝福。

我父英風:大師的雕像

一味敲著打字機上的字母鍵,答答鏘鏘,就能成就一幅畫,一幅母親的肖像。電腦還在dos作業系統的時候,只要下對指令,列表機確實能夠畫出圖案。楊英風卻領先dos系統,早在1948年就透過剛學會的打字機,敲打出母親陳鳳凰的肖像。打字機就是那個年代的書寫科技工具,一張圖就看到了楊英風駕馭科技的豪情與天賦。

符昌鋒執導的《我父英風》,因為主角已經過世多年,透過作品介紹一代大家楊英風,只要作品讓人嘆服,勝過千言萬語。

其中,鳳凰雕塑是楊英風作品最耀眼的代表作。原因之一:鳳凰是母親的名字;原因之二:從小最迷戀母親坐在梳妝鏡前海外妝的身影,化妝鏡旁的鳳凰雕刻,深印腦海。原因之三:鳳凰身影既有曲線流動,還能凸現素材韌力。

孺慕,是藝術莫大動力。生活,就是最大養分。鳳凰元素的進駐創作DNA,為藝術源起做出美麗註解。

況且,鳳凰作品另有傳奇。1970年大阪博覽會中華民國館場外的「有鳳來儀」景觀鋼構,亮麗傲人,那是楊英風在短短三個月內完成的緊急救援,卻能成就傲世作品,何其不易!

楊英風1997年辭世,享壽七十有二。《我父英風》來不及拍到他的身影,幸好作品極多,而且還留下珍貴的錄音檔,再透過出家三女兒釋寬謙的追尋與憶訪,走訪散落各地的作品,回憶、剖析與直擊,多方面建構出楊英風素描。

女兒既然是紀錄片的主線,釋寬謙記憶中的父親成了珍貴的獨家觀點。尤其是出家後再見父親,楊英風不但仔細聆聽了女兒說經弘法,第二天還能將女兒談話的重點做成一張表格,將他的聆佛心得呈獻給「師父」女兒。此舉,代表楊英風不但認真聆聽,而且一路認真學習,尋常角落的自然人格,何等珍貴?

電影即時拍到了朱銘大師生前談話,聽他回憶當年自己按門鈴拜師的心路歷程,聽到楊英風告誡朱銘:不要學他,才能自創一格。大師尊崇大師不但讓人看見日漸示微的師門倫理,也見證了人間佳話。至於做自己才能成就自己,更是至理名言。

至於不鏽鋼介面的光影反射,可以讓作品持續幻化,又與空間對話,看著一尊尊雕像,《我父英風》提供觀眾從咀嚼藝術中得著浸淫大師風華的能量。

鬼才之道:神經大喜劇

人生在世總被諄諄教誨要努力、努力、再努力,才能出人頭地。徐漢強的鬼世界裡,做鬼也不得清閒,繼續爭名逐利,搶著被人看見,就怕消失。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光是這款前提設定,就拉開了創作空間,尤其「明明都是鬼了,為什麼比做人還要累?」電影收在這句對白上,既犀利,又嘲諷,還能有會心一笑。

拍《返校》上映後,徐漢強接受我訪問時,曾說:「東方觀眾對於恐怖片的認知其實滿鮮明的,往往需要有大量的嚇人設計才稱得上是恐怖片。但我自己對多半恐怖片其實是免疫的,因此嚇人的橋段往往會拿捏不準。」這句話的關鍵詞是「免疫」。

所以免疫,其實是他長期浸淫鬼片,熟悉所有鬼裡鬼氣的鬼招,不新不怪嚇不著他,《鬼才之道》則是兵分兩路,一方面做個鬼片總複習,逐一複刻,讓大家看個夠,也笑個夠!是的,從辛亥三女鬼、電梯裡搞鬼到飯店折腰鬼,《鬼才之道》的揶揄戲弄,老梗新玩,喜趣洋洋。

然而,徐漢強沒忘記觀眾的期待,兩場「一定會中」的嚇人橋段,即使是誤打誤撞的閃失,也極具「奇觀」之效。王誌成美術團隊的鬼片經典複刻工程,值得好好開堂課分享他的搞鬼心得。

徐漢強另外研發出三款秘密武器:一是金鬼獎,二是魯蛇鬼,三是神經音樂。

從工作簽證到鬼后爭奪戰,陰間恩仇繼續複刻陽間濁亂,徐漢強根本就把蒲松齡從「聊齋誌異」以鬼寓人的筆法,活化激化得更自由奔放,觀眾搭乘他天馬行空的幽靈馬車往前飛奔,完全符合娛樂電影的設。

傳統鬼片,嚇人的總是厲鬼,《鬼才之道》的王淨「同學」則是魯蛇之最。失敗鬼的跌跌撞撞,本來就有看人出糗的娛樂效果,但也蓄積著觸底反撲的巨大能量,王淨用盡收歛再收歛的力氣,她的「放鬆」讓「同學」得著肌理素描,也使得偶一使出的「翻白眼」,散發出比「Pikachu」十萬伏特更強電力。

王淨的再進化,毋寧是《鬼才之道》最讓人驚豔的表演。張榕容的凱薩琳則不時讓我想起《天下第一》的崔苔菁和《喜怒哀樂》中的張美瑤,前者是美,後者是怨,兩者得兼,也是強棒。

《鬼才之道》基本上走的是神經喜劇(Screwball comedy)脈絡,神經喜劇歐洲第一高手首推Emir Kusturica,他偏愛把政治議題包裝在荒唐怪誕的情境中,再搭配Goran Bregovic銅管齊鳴的沸騰樂音,敦促觀眾一起神經一起瘋狂。台灣作曲家盧律銘明白神經喜劇的書寫方式,所有瘋狂搞鬼時刻,就聽著他的大Band華麗前行,撩撥著血壓直線上飆。可是盧律銘也有柔情時刻,口哨和木笛總在你耳旁輕輕吹著風,有點毛,不太毛,有點冷,不太冷,沒有才華的鬼或人,都能明白的那種莫可奈何。鬆緊快慢之間,神經的更神經,哀愁更哀愁(其實還是淡淡的)。傳統鬼片總是在音效上使力,徐漢強和盧律銘、林孝親團隊則是用音樂書寫著另類幽冥饗宴。敢玩,能玩,還能玩出一套宇宙,《鬼才之道》值得大家聆聽享受樂音設計。

拍《返校》時,明明重點在遊戲改編,大家卻都拿白色恐怖要忠實呈現的高規格來要求徐漢強,白恐的肅殺氛圍太輕了;如今拍《鬼才之道》,沒了歷史和政治正確的包袱,從頭到尾就是男鬼女鬼搞怪鬼,活人極少(對網紅社畜的調侃),滿腦子鬼精靈的徐漢強的玩得更開心自在,《鬼才之道》就是一場輕鬆加愉快的搞怪旅程。

大橋頭:角頭宇宙成形

《角頭-大橋頭》基本上屬於《角頭》系列前傳,江湖兄弟何以反目?「北館」、「頂庄」、「北城」和「大橋頭」四大幫派角頭為何對抗?又如何連橫?製片宣稱本片是角頭宇宙,相當精準。

演員有如群英會,連著兩場群戲,就是高明設計。「北館」高捷、「頂庄」蔡振南、「北城」太保和「大橋頭」龍天翔四大角頭同桌打麻將,東西南北風一坐,各有扮勢,不就有如「華山論劍」比武大會?

從牌品看人品,古有明訓,從中看角頭個性,同樣適用。手上摸牌,嘴上過招,尤其是百無禁忌的垃圾話,有時暗虧,有時逞強,有人聽了一笑,有人聽了覺得刺耳,本性與心結登時交代清楚。

至於一張「么雞」帶來胡牌、攔胡、放炮與自摸的排列組合,既有麻將經的趣味,也透過「么雞」那隻「小鳥」帶出「比大小」以及「兒女情」的男人情意結,一張麻將牌就能交代清楚,戲劇密度極高,這亦是編劇的本事(攝影與剪接亦能交代那份競爭關係)。

至於替「東門幫」喜爺喜翔祝壽的鴻門宴,暗藏新市鎮開發的利益矛盾,則是得著《教父》紐約五大家族要不要介入毒品生意?最後導致五大家族火拚的眉角。有大錢可賺,表態不表態,都讓習慣見縫插針的喜爺,察言觀色就看到了該如何使力的罩門。

不過,角頭二代和藥二代才是帶動角頭矛盾的發動機。王陽明、張懷秋 和陳萬號各有各的瘋法,是禍害、是災難,亦有著急切想要揚名立萬的委屈情結,雖然招式並不算新(陳萬號則是非常有趣的混合體,KTV裡有台客本色,賭場裡盡顯囂張德性,逃命有豎仔的踉蹌,是甘草,又是 癟三,搶足風頭),小孩騎大車必然失控的結果早可預見,搭配王識賢的冷峻和孫鵬的進退拿捏,熱熱冷冷調節得不錯。角頭的兒子誰來教?教不好,必定腥風血雨;讓別人教,老臉擺哪兒去? 確實是個話題。

至於施名帥、鄭人碩與張再興三位土狗幫的悲情與搞笑,另外有了底層酸苦,利益衝撞下成就了五味雜陳的血色拼盤,熱鬧與門道各有看頭。

造型、光影、鏡位的質感,讓《角頭-大橋頭》的角頭宇宙流瀉出氤氳靉靆的江湖氣息,導演姚宏易的美學堅持至為關鍵。這份質感也讓本片成為《角頭》系列的拔尖之作,更期待接下來的影集版。

鄭佩佩:燕子單飛上天

鄭佩佩(1946-2024)辭世,今天寫一段很多人遺忘的,她在台灣的拍片往事。

年輕人或許記得「碧眼狐狸」,中年人應該記得「金燕子」,老年人應該不會忘記鄭佩佩曾經是把1960年代台灣美麗風景帶給亞洲影迷的關鍵女星。

潘壘導演回憶錄《不枉此生》中記載著他和鄭佩佩合作的淵源。

鄭佩佩在1964年與1965年之間先後在台灣拍攝了《情人石》和《蘭嶼之歌》兩部電影。另外還曾經在大雪山拍攝的《山賊》電影中擔任過場記。在台灣度過一段學劍磨劍時光。

《情人石》的故事源自潘壘導演寫的一部小說「安平港」,是以台南安平漁港做背景的故事,但他在協助拍攝《金門灣風雲》時,為勘查搶灘的外景地,一路沿著基隆海岸邊找到萬里鄉野柳村,在完全看不到岸的太平洋邊,發現女王頭石。那附近景色宜人,杳無人煙,那個怪石造型奇特,令人遐思。潘壘想起在香港港靠近中國邊界的海邊,有個很有名的「望夫石」,於是突發奇想:「何不將野柳女王頭代換成情人石呢?」他把故事稍作改動,成為一部浪漫愛情電影,直接取名《情人石》。

潘壘與鄭佩佩合作源自一段搭車因緣。當時,邵氏南國演員訓練班有一批學生剛畢業,都是青春派新鮮人剛開始接觸演戲,潘壘對其中一位身材高䠷、長髮披肩的女孩鄭佩佩較有印象。

有一回在公司門口搭乘小巴到市區,鄭和潘同車,既是同事,潘就順便代付車錢,鄭微笑客氣地說聲謝謝,靜坐到後車位上,顯然還不認識潘壘。潘覺得鄭自然不做作,富有清新氣息,適合劇中人物角色,就選她飾演女主角秋子。

《情人石》這部戲還促成了男主角黃宗迅和焦姣的姻緣。焦姣當時是中影演員,《情人石》準備從台北南下拍外景,黃焦兩人形影不離,難捨難分。潘壘建議不如先辦結婚,於是他們閃電辦了婚禮,《情人石》另一外男主角喬莊和鄭佩佩被臨時捉去擔任伴娘伴郎,也是一段影史趣聞。

鄭佩佩在《情人石》中飾演漁村首富千金,和暗戀她的漁夫黃宗迅與異鄉人喬莊有一段不等邊的三角戀情,最後兩個男生都出海一去不返,只留下傷心人鄭佩佩,朝朝暮暮含淚守候,等情郎歸來。《望夫石》= 《情人石》。潘壘自豪說:野柳這個地點從此大紅。

《情人石》曾到台灣安平漁港及野柳一帶出外景,潘壘的作品一向寫景優美,劇情不落俗套,鄭佩佩表現出色,因而獲得了國際獨立製片人協會的金武士獎。

潘壘後來在台灣拍攝的第二部電影《蘭嶼之歌》靈感來自於他的藝專學生洪鈞雄,他是礦工畫家洪瑞麟的兒子。

他在洪家看到洪瑞麟在蘭嶼拍的照片,聽他談起蘭嶼種種,動了心,就先去蘭嶼旅遊,用8毫米攝影機拍攝下部分場景,再次說服邵老闆投資,也選用前一部戲和他合作默契良好的鄭佩佩為女主角。

潘壘形容:鄭佩佩的外型適合劇中活潑率真原住民少女。

學者蔡國榮則在「夢遠星稀」一書中寫著:鄭佩佩在《蘭嶼之歌》中飾演原住民少女,和飾演醫生的張沖發生一段愛情故事,她晃動著那頭及腰的長髮,和島民一同表演黑髮舞,也散發出別具韻味的風情。

潘壘回憶說當時整個蘭嶼島還沒有電力設備,夜間要用油燈取光,要在蘭嶼拍電影,很多人無法置信。潘壘運了六千瓦的發電機到島上使用。發電機很沉重,還請當時受管訓的犯人協助抬到拍攝地點。

《蘭嶼之歌》還遇上海底攝影的挑戰,攝影師洪慶雲是台灣電影史上著名的土法煉鋼大王,他是最早研發出用一個金屬罩子將攝影機包住,然後帶下水拍攝水底影像的發明家,1958年的發明(見圖)讓《蘭嶼之歌》有了水中影像。

潘壘2017年過世,黃宗迅1976年過世,喬莊2008年過世,張沖 2010年過世,鄭佩佩2024年過世,當年風流人物,俱往矣!如今見證過這段台灣電影歷史的只剩高齡96歲的攝影師洪慶雲,以及野柳的女王頭了。

series-210

我想和你在一起:為愛

Love changes everything不只是Andrew Lloyd Webber的紅歌,同時也適用愛情電影,更適合校園電影的青春碰撞。愛情帶來的所有變化,容易緊緊揪住觀眾的心。

林映彤在蔡旻樺、胡皓翔執導的《我想和你在一起》中飾演直腸子又率性的17歲女孩高曉南,喜歡大口吃炸雞;男生欺近她,也有本事扭手擒拿、壓制對方(因為爸爸是警察);更習慣單車競速,挑戰死黨雷宇光(黃宏軒飾演)……看似大剌剌的小男人婆(曉南=小男),遇見夢中王子後,一切都不一樣了。

看到五音不全的曉南努力學唱、看到她咬著牙改吃生菜沙拉、看到她改穿起淑女衣裙….. Andrew Lloyd Webber形容的「Now I tremble at your name. Nothing in the world will ever be the same……Days are longer, words mean more.」就有了精準素描。

《我想和你在一起》還透過一齣《美人魚》音樂劇的排演,讓各個角色的青春能量得著伸展和進化,也是校園電影和觀眾對話的萬靈公式。只可惜歌曲有點卡卡,未能讓大家跟著一起唱。

《美人魚》主題在找尋真愛,確認真愛,《我想和你在一起》也在描述高曉南的追尋與迷航,差別在於為了愛情是要犧牲自己,還是繼續做自己?

林映彤自在揮灑,帶動了全片痴傻能量;黃宏軒則是超強綠葉,最佳花伴,他會做的傻事我都相信,也都明白,從兄弟到姐妹,從同學到同伴,我們熟悉或者希望的青春無非如此。Live will never let you be the same,他們做到了前後差異。

LI SSU CHING|JIMMYLEE JIMMY+++STU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