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獎是榮耀,也難免遭妒,勝敗得失實難逆料。
美國影藝學院日前公布了明年奧斯卡獎競賽的新規則,其中最有趣的可能是被某某些人戲稱為「Gustavo Santaolalla」條款的音樂競賽規則。
這項新規則其實很簡單,全部只有二十一個字:「No recordings, sheet music or music videos of eligible songs or scores may be sent to Academy members at any time.(任何時候都不可以把參賽歌曲或音樂的錄音、樂譜、音樂錄影帶寄給影藝學院的會員)。」沒有一字提及Gustavo Santaolalla,但是電影音樂圈的理解卻認為此舉完全針對Gustavo Santaolalla而來。
Gustavo Santaolalla是誰?他就是在2006年以《斷背山》,2007年以《火線交錯》連續兩年獲得奧斯卡獎最佳電影配樂獎的作曲家。義大利電影配樂大師莫瑞康尼奮鬥了一輩子,提名五次卻一次都沒得過獎,Gustavo Santaolalla卻能連著兩年都獲提名,而且百分百中,有提名就必然獲獎,運途之好,手氣之旺,自是讓不少人眼紅。
問題就在於《火線交錯》的音樂其實有部份是他八年前就完成的音樂,而且還有一部份是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奧斯卡獎頒獎典禮上演奏的該片主題曲,也有人指出根本就是他在八年前出版過的一張CD上的音樂,偏偏這個獎的全名叫做Original Score(原創音樂),拿舊作充原創,自然就會惹爭議(雖然,就算是舊作,也可能從來沒有在其他場合使用過,但是影藝學院還是希望得獎的音樂是專門為電影創作的配樂)。
提議修改這個規定的據說是美國影藝學院音樂獎項的執行小組,目的當然是想要避免委員受到音樂出版品的誤導影響,光聽原聲帶就決定了誰是贏家,而是要回歸到電影音樂的本位,從音樂在電影中出現的場合與效果來鑑定其對劇情的扶襯與加分功能。
站在專業的立場來看,這樣的要求是合情入理的,問題就在於不是每位評審都有本事可以清楚分辨一部電影中的音樂,那些是原創的?那些又是現成的音樂?斷絕了音樂資料的寄送服務,固然可以考驗投票委員的專業能力,但是也更難避免治絲愈棼的爭議。
2007年奧斯卡獎入圍名單出爐時,就有極不喜歡《火線交錯》配樂的朋友說:「若《火線交錯》拿配樂獎,就再也不看奧斯卡啦!」這當然是玩笑話,《火線交錯》照樣拿獎,奧斯卡獎落誰家,還是會有很多人關心,但是《火線交錯》的配樂固然形式多元,新意卻不多,相較於《羊男的迷宮》的西班牙音樂家Javier Navarrete或者是《黛妃與女皇The Queen》的配樂作曲家Alexandre Desplat,格局或境界都差了一截,最多也只能排第年度三名,結果探花成了狀元,自然就有人挑剔得獎的音樂是舊作,希望以後不要再靠原聲帶來拉票了,大家回歸電影的配樂效果來論英雄才是正辦。
其實,得不得獎,有時候口味運氣勝過實力。
Gustavo Santaolalla在2006年以《斷背山》獲獎時,就有人認為Alberto Iglesias的《疑雲殺機》、約翰.威廉斯的《藝伎回憶錄》和Dario Marianelli的《驕傲與偏見》,不論從煽情和配樂效果上來看,都比Gustavo Santaolalla來得濃烈,然而Gustavo Santaolalla的《斷背山》配樂清淡有致,幾聲輕弦,恰如其份,另有簡易提神的清涼效應,吻合主題及李安的電影風格,最後能夠勝出,應是清冷與濃 豔的美學對決中一次另類,也很有勇氣的選擇。
而且,投票委員見識不夠寬廣,分辨不出新舊之別,也不應該怪音樂家,要怪的是這批委員的耳朵不夠尖,見識太淺,沒有三兩三,硬要做評審,自然會引人非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