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教師:戰爭與影后

《鋼琴教師(La pianiste)》其實是一部沒有子彈的戰爭片。

 

這場戰爭以五個型態貫穿全片:母親Vs.女兒;老師Vs.學生;崇高Vs.傖俗;男人Vs.女人;理智Vs.欲望。最終要講的卻是一個「愛無能」的故事。

 

「性無能」通常是生理病癥,有部分受到心理影響,經過藥物治療通常可以痊癒;「愛無能」則是心理殘障,心病通常無解,所以鋼琴教授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t)最後只能一刀刺向左肩,寂寞又踉蹌地走出演奏廳,消失在車陣中。

 

人類行為研究家一直對於Testosterone(睪固酮或睪丸酮)的魔力很感興趣,因為我們表現在外的陽剛或陰柔舉止,往往受到睪丸酮的限制或誘導,那是家族遺傳的特徵,但是人類的行為卻也受到社會、禮教和環境的制約和激發,呈現不同的發展。有的讓人驚豔,有的讓人驚訝,導致了人與人間不同程度的緊張關係。

 

雨蓓在鋼琴世界裡優遊自在,但是卻有強烈的煩躁與不安全感,她受不了平凡庸俗的學生,卻又怕學生比她強,即使只是代替學生演出,也夠讓她的腎上腺素強烈噴發!她關切的議題一直是舒伯特和舒曼的音樂何等「崇高」迷人,為何卻都有染上梅毒和發瘋的「凡俗」疾病?

 

在欲望面前,人人平等;在權力面前,人人貪婪。她的心病,其實是花花世界的真相縮影,苦的只是編導集世間眾病於她瘦小的身軀上,對比得格外強烈。

 

雨蓓真正的毛病在於她根本不懂得怎麼接觸人,更別說去愛人了。從心理脈絡上探源,她的父親一直沒有出現在電影中,除了死去那天的短短一句話,沒有哀悼,也沒有眼淚,觀眾只看到她和母親相依為命,卻明白她可能是男性沙文世界的受害者,因而更能明白為什麼她對性,有那麼強烈的本能饑渴,卻只能在汽車電影院中偷窺自慰或寧可花錢去男人世界裡看A片。

 

至於母親的緊迫釘人,又愛又恨的母女關係,已然是男女情愛的變奏,最後母女在床上的情緒潰堤,讓人更添同情,卻又完全使不上力。

 

正因為愛無能,所以面對生物本能的性衝動時,她寧願用手和口撫慰男人,卻不願男人吻她,甚至發生性行為;她撩撥了男人的欲望,卻以強烈主觀的支配口吻喚來使去,享受男人的挫敗。

 

但也因為愛無能,一旦男性勢力昂掦抬頭,她的態度頓時丕變,想全力迎合,卻也因此優勢頓失,在緊張的男女關係中一再落居下風,再也無能扭轉。

 

Holly Hunter以《鋼琴師和她的情人(The Piano)》奧斯卡封后,Huppert以《鋼琴教師》坎城稱后。兩人都是為了戲好情真,苦練琴藝而且成績奐然的女明星,但是程度有別。

 

琴藝上,Hunter是業餘的鋼琴愛好者,流暢樂音談出了抒情與言志;Huppert則是專業教授,氣定神閒中還要有大家風範,難度更高。

 

氣質上,Hunter啞口無言,嬌弱但有軔性;Huppert假面示人,霸氣中卻見卑微,因此在面對命運巨輪的輾壓下,Huppert的脆弱愈發襯托出人生海海,唯獨情字最傷人。

2013歐洲電影獎:入圍

歐洲電影學院(The European Film Academy)今天公布了第廿六屆歐洲電影獎(26th European Film Awards)的六個主要獎項入圍名單(技術獎項得主名單請參閱我在1031日寫的文章: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13/10/post-2723.html#more)。

 

今年的入圍名單相當集中,亦即行家眼中的2013歐洲精華作品不外《寂寞拍賣師》《卡門》《愛的餘燼》、《絕美之城》《噢!柏林男孩》《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六部作品,最大的遺珠則是法國導演François Ozon,因為他執導的《登堂入室(Dans la maisonIn the House)》沒能擠進最佳影片,卻包辦了導演和編劇兩項大獎提名,另外,《安娜卡列妮娜(ANNA KARENINA)》雖然影片、和導演都落空了,但是也還獲得了編劇、男女演員的提名,亦証明了其不凡實力。

 

六部最佳影片中,我只看了《寂寞拍賣師》《卡門》兩片,也分別寫過評論文字,看見名單,還真有點老友重逢的感覺(套句王家衛的名言: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有的,還只是才剛打過照面呢),至於《噢!柏林男孩》、《登堂入室》和《安娜卡列妮娜》也都能在DVD租售店內看見痕跡,相信影迷們會知道如何去尋寶了。

 

2013年的歐洲電影獎別外增設了喜劇獎項,我並不排斥這場比較討好市場的安排,但是這樣的分類似乎又把喜劇定義的第二等影片,我還是有點保留,電影不分類型,好電影不分悲喜,能動人就是佳作,動人就值得留戀。

 

2013年的歐洲電影獎定於127在柏林市頒獎,不能躬逢其盛的我們,把握金馬影展和DVD租售店,或許也能與諸多名片把酒言歡呢。

 

2013歐洲電影(EUROPEAN FILM 2013

《寂寞拍賣師( THE BEST OFFER)》Italy

《卡門( BLANCANIEVES)》Spain/France

《愛的餘燼(The Broken Circle Breakdown)》Belgium

《絕美之城(La Grande BellezzaTHE GREAT BEAUTY)》Italy/France

《噢!柏林男孩(Oh Boy)》Germany

《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La Vie d’Adèle – Chapitres 1&2)》France

2013euro.JPG 

2013歐洲喜劇(EUROPEAN COMEDY 2013

《飛常性奮!(LOS AMANTES PASAJEROSI’M SO EXCITED!)》

Spain, 導演:Pedro Almodóvar

《傻冒大總統(BENVENUTO PRESIDENTE!WELCOME MR PRESIDENT!

Italy, 導演:Riccardo Milani

《愛情摩天輪(Den skaldede frisørLove Is All You Need)

Denmark,導演:Susanne Bier

《神父精煩惱( SVECENIKOVA DJECATHE PRIEST’S CHILDREN)》

Croatia/Serbia,    導演: Vinko Brešan

 

 2013歐洲導演(EUROPEAN DIRECTOR 2013

 Pablo Berge《卡門》

 Felix van Groeningen 《愛的餘燼》

 Abdellatif Kechiche  《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

 François Ozon 《登堂入室(Dans la maisonIn the House)》

 Paolo Sorrentino 《絕美之城》

 Giuseppe Tornatore《寂寞拍賣師》

 

2013歐洲女演員( EUROPEAN ACTRESS 2013

 Keira Knightley 《安娜卡列妮娜(ANNA KARENINA)》

 Veerle Baetens 《愛的餘燼》

 Barbara Sukowa 《漢娜鄂蘭:真理無懼 Hannah Arendt)》

 Naomi Watts in《浩劫奇蹟( LO IMPOSIBLE The Impossible)

 Luminita Gheorghiu 《愛的佔有慾(Pozitia copilului/ Child’s Pose)

 

 2013歐洲男演員(EUROPEAN ACTOR 2013

 Jude Law《安娜卡列妮娜》

 Johan Heldenbergh《愛的餘燼》

 Fabrice Luchini《登堂入室》

 Toni Servillo 《絕美之城》

 Tom Schilling 《噢!柏林男孩》

 

2013歐洲編劇( EUROPEAN SCREENWRITER 2013

 Tom Stoppard f《安娜卡列妮娜》

 Giuseppe Tornatore《寂寞拍賣師》

 Carl Joos & Felix van Groeningen《愛的餘燼》

 François Ozon 《登堂入室》

 Paolo Sorrentino & Umberto Contarello《絕美之城》

 

 

 

 

坎城影展:名導二三事

 

2005年的坎城影展片單於19日出爐了,各界的看法大致是大師齊聚,強片如林,更重要的是今年終於避開政治,回歸電影正題,不必再被政治事件牽著鼻子走了(去年的金棕櫚獎得主《華氏911》實在是勝之不武的政治作品)。

 

電影的國際影響力到底有多大?看看今天的紐約時報,大家可能就會有個較清楚的輪廓,紐時的記者MANOHLA DARGIS 在坎城影展的專文上的第一段就特別強調今年坎城終於回歸電影專業,他說:「競賽片入圍的作品不乏世界知名大師,例如侯孝賢、吉姆.賈木許、拉斯.馮提爾、蓋斯.范桑和大衛柯倫堡(謹附原文如下: among the directors returning to the Croisette are such leading world auteurs as Hou Hsiao-hsien, Jim Jarmusch, Lars von Trier, Gus Van Sant and David Cronenberg – they also offered hope that this year attendees could keep their eyes and their attention fixed on the screen.)」台灣人有幾人能在國際專業賽會上躋身外電名單中,而且排名第一?侯孝賢被紐約時報排列第一,那不是任何公關行銷行為可以達到的效果,那是非常不容易的藝術地位與成就肯定。

 

不管你認不認同侯孝賢的政治理念,他的藝術成就早有世界地位,去年他的《咖啡時光》被坎城拒絕,在威尼斯影展也不獲評審青睞,然後事後証明,入不入選,得不得獎,那都是少數選片人和評審的口味問題,好電影終於會衝破這類名利迷霧,在影史上佔有一席之地。今年,侯導《最好的時光》才剛殺青,才只剪了一小段版本給選片人看,就獲得肯定,對於這些年翻滾於台灣社會,為自己理念大聲疾呼,卻換來許多冷嘲熱諷的侯導而言,也許他並不是很在乎坎城的入不入圍或得不得獎,但是就像紐約時報的文章一樣,那是大家打心眼裡就自然流露的敬意與肯定,那是藝術家不需要任何公關就能夠留名傳世的最大意義。

 

2005年坎城影展的評審團主席是曾獲兩次金棕櫚獎的塞爾維亞導演艾彌兒.庫斯杜立卡(Emir Kusturica)。

 

庫斯杜立卡最近還因為英國電檢官員認為他的新作《Life is a Miracle》中出現了一隻死鴿子,死狀太慘,會傷害觀眾情感,所以要求他剪掉那兩秒鐘的鴿子特寫畫面,他氣得不得了,不但不肯剪,還大罵官員荒唐,他說戲裡面的鴿子是買來的死鴿子,不是被劇務人員活活打死才拿來拍戲的,他沒有傷害生靈,官員是只見秋毫,不見舆薪,如果非要剪這兩秒鐘畫面,他寧可把電影撤離英國,不賣給你們,不在英國上映總可以吧!

 

這位很有個性的導演,還很愛音樂,得空就帶著樂團巡迴各地演出,因為他很能享受樂團即興演出時狀況百出的快感,就像拍電影時如果能夠一鏡到底,肯定會蹦出許多有趣的事物一樣。他拍完《Life is a Miracle》後,還把山區的場景改建成一座名叫Kustendorf的小村落,完全由他當家做主,歡迎任何想要拍電影、搞音樂或是繪畫等其他藝術創作的朋友到那兒落腳出發。.

 

坎城影展的官方網頁上也貼出了他的一篇專文,視野開闊,觀點很有意思,很有啟發性。認為坎城影展就像是一座國際藝術村,各國電影人來這裡分享電影理念,也來認識彼此,因此呢,多元的文化交流就益形重要,大家的觀點或許岐異,然而說故事,建構劇情的手法最後還是能引發共鳴的。擔任坎城評審展是向電影和電影人致敬的大好機會,他會注意各別的作品和表現方式,從不同的觀點中掌握事件本質。他也會鼓勵評審要全神貫注看電影,然而讓大家充分表達觀點,說明自己對電影的意念。

 

對我而言,坎城毋寧是觀念火花碰撞的大競技場,影展還沒開始,影展評審主席就已經發表可以讓人再三咀嚼談話,可想而知,未來的一個月裡,這個國際藝術村肯定就如百花爭鳴,熱鬧得不得了!

壞教慾:錯亂的快感

錯亂有多重組合:呈現上,有時候是外表的,有時候是內向的;敘事上,有時候是捲簾式的,有時候是逆轉式的;結構上,有時候是刻意的,有時候是無意的。錯亂的過程會讓人迷惑,卻也會讓人接受挑戰;錯亂的結果,有時候會讓人一頭霧水,有時候卻會激盪出更燦爛的火花!

外表的錯亂,最簡單的做法就是變裝,《豔光四射歌舞團》裡的美麗女郎其實在性別上都是男生,但是他們扮起女郎,卻比一般女郎更多了豔情妖氣,讓人心旌動搖,才有後續的愛情與死亡的祭禮。

最經典的變裝電影,當然就是比利懷德的《熱情如火》,傑克.李蒙和湯尼.寇蒂斯因為撞見了黑社會的命案,被迫變裝加入女子樂團躲避追殺,卻也因此讓湯尼近水樓台,知道該怎麼來追求美女瑪麗蓮.夢露。然而更大的趣味卻是在於變裝後的傑克卻成功了老富商的青睞,一場探戈跳下來,傑克欣然接受求婚,早已忘卻自己本是男兒郎。

變裝的動機是什麼?是性向?是營生?是欲望?是逗趣?是保命?還是兼而有之?動機越複雜,解讀的面向和趣味就越多,不論動機為何,變裝的目的無非就是要能光鮮跳脫,博君一粲。變裝的過程因而也就一直成為最便捷的行銷利器,從達斯汀.霍夫曼的《窈窕淑男》、羅賓威廉斯的《窈窕奶爸》到梅爾.吉布遜的《男人百分百》,片商一定都會就著知名男星的變裝細節大做文章,讀者和觀眾也就目擊和想像從中得到無盡的樂趣。

變裝,在阿莫多瓦的電影中一直有著神秘的力量,《綑著你.困著我》中,安東尼奧.班德拉斯的變裝只是他親近女主角的手段,卻也有讓人驚豔的趣味;《我的母親》中,變性人的出場則是劇情逆轉的催淚丸;《壞教慾》裡的變裝更是上窮碧落下黃泉,要去挖掘變裝的身心幽微。

《壞教慾》裡的變裝角色就是查哈拉,至少有五個層次:

1. 伊納修在劇本中坦白了自己曾經變裝的故事,吸引了尋找新片題材的安利奎導演的注意。

2. 當初,為了生活,也忠於自己性向,伊納修模彷當紅女星,成為酒店裡的變裝女伶查哈拉。

3. 變裝後就會面對性誘惑與性交易和詐騙的勾當。查哈拉的變裝魅力顛倒了捧場的男客,進而在性交易後發現男客的真實身份。

4. 查哈拉去威脅勒索神父,神父卻勾引出神父的欲望。有同志傾向的神父愛的是男人?還是變裝後的女人?還是把女人魅力穿戴上身的那個男人?

5. 查哈拉是電影的女主角中,伊納修必需瘦身減肥,甚至獻身給導演才能贏得這個角色。變裝才有名利,導演要的是男體,卻用女體來誘惑,伊納修是男體,卻必需成為同志中的陰身才能飽滿導演的欲望。

變裝的表面都是扭曲改變了真實,但是卻可能發現更多潛藏和變形的真實。《壞教慾》講的是是一部兩段時空的三角戀情,在童年時期的是嗓音如天使的小男生伊納修愛上了他的同窗好友安利奎,但是有戀童癖的馬諾羅神父卻認定安利奎是情敵,想辦法把安利奎逐出校園;成年後,三個人的身份都起了變化,糾纏互動的情況更加複雜,三個男人的同志情愛,卻又因為伊納修的真實身份逐漸曝光,而讓彼此之間的愛恨情仇陷進一個無助也無解的流沙。

變裝不只是《壞教慾》譁眾取寵的一個小小的技巧趣味,更不是把墨西哥當紅小生蓋爾.賈西亞.貝納的變男變女,甚至偶而露一下體毛的畫面場景做為行銷噱頭,變裝其實就是《壞教慾》極其關鍵的生命真相的論述。

阿莫多瓦用抽絲剝繭的方式探索了記憶的真實、想像與編織;用「戲中戲」的手法,碰觸了虛構的劇本、幻想的情節和真實人生的對話關係。伊納修首度亮相時,電影故事就已經在質疑愛情的虛幻和脆弱,安利奎童年愛過伊納修,十多年沒見,再見面就已經無從確知他是不是真的伊納修,「變裝」的趣味早在開場戲就已經滲透進電影底片中,進而再從「男女/男男」的欲望冒險中,探索著身心交歡時的真實與幻想本質。

阿莫多瓦到底要講什麼?觀眾從安利奎攤開劇本進入記憶和劇本的雙重世界中之後就開始跌進混亂的迷宮中,可是層層轉進,底牌出盡之後,混亂的煙塵都平靜了下來,你看到是一個遙遠而又陌生的靈魂,在生命的黑暗角落,輕聲發出的青春歎息。

偶然與巧合:愛情頌歌

有位導演一輩子參不透鏡花水月,也參不破悲歡離合,因為他情有獨,願意以一生一世之力歌頌人間真情,他的名字叫做克勞德.李路許(Claude Lelouch)。

老一輩的影迷看過他的1966年作品《男歡女愛(Un homme et une femme )》,中生代的影迷看過他的1981年作品《戰火浮生錄(Les Uns homme et Les Autres )》,他的影像、角色和故事刻畫,往往讓人既歡暢又心痛。影迷如果錯過了他在二十世紀末(1998年)獻給天下癡情人的電影《偶然與巧合(Hasards ou coïncidences)》,或許會在個人的影像藝術和收藏匣裡留下一頁無法彌補的空白。

電影的劇情可以拿來和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 )的《藍色情挑(Trois couleurs: Bleu)》對照來看,一位情場失意的義大利退休舞蹈家梅莉安Miriam,帶著孩子Serge逛遊威尼斯時愛上了浪漫畫家皮耶Pierre,就在人生愛苗重新點燃的輝煌時刻,情人和孩子同時在海上遇難,悲傷莫名的女人決定完成他們生前有過的共同夢想,從法國遠赴加拿大拍攝北極熊、冰上曲棍球好手和懸崖跳海人的畫面…就在生命悲慘只差一死的最後時刻,一位教授展望學的歷史教授馬克Marc Deschamps陰錯陽差地發現她的生命密碼,徹底改變了原本是兩條平行,互不相干的陌生人生。

ac301 其實,本片是一部包含著愛情糖衣的生命哲學電影,世間男女對於人生的種種神秘機緣,往往在百思不得其解之後,只好尋求宗教的寄託,心中有神,就會覺得生命的種種巧合,並不是偶然,心中沒有神的,則是認定生命的偶然,真的只是巧合。

在李路許的戲劇世界裡,偶然是牽動生命情緣的神秘力量,所以女主角重回和前夫定情的威尼斯橋畔時,才發現自己不知不覺中走進了畫家的畫作之中,並進而在河邊的咖啡座和橋頭刻字上成就一段不了情…女主角也不過是貪睡了片刻,就與她最鍾愛的男人與孩子永別了…歷史教授要不是買了贓貨的攝影機,也許永遠不會發現女主角悽厲的人生際遇,也就不會就此一見鐘情就墜入情網,行道天涯,去尋訪一個連姓名都不知道的女人,而且即時伸出了援手…

看完電影裡一段接一段迂迴畔的情愛,多愁善感的觀眾或許會覺得了法國的張愛玲,不過,李路許經營的情愛世界充滿了立體動能,文學上,他寫下「偶然與巧合」的生命偈語,標示了「生命是齣通俗劇,知識份子在裡面是沒有用的」生命洞見;影像上,他在動情男女的示愛對話中,用了漫畫式的對話框,揭穿了情話綿綿的世界男女,如何在真實與謊言的矛盾情緒中拉鋸與糾纏,在在都呈現了他對情愛本質的細膩觀察。

ac304 做為電影導演,李路許從選角到場面調度更是展示了他駕馭影音媒體的超凡功力,不管是偶然或是偶合,女主角亞麗姍卓.馬汀妮茲(Alessandra Martines)的美麗臉龐與肢體律讓人有聞樂起舞的震動,陷入情網時的愛情神往,教人同喜共樂;低迴無助的悲極之情,讓人共掬一淚。至於隱藏在dv中的人間悲劇影像,和在虛擬世界中以dv求愛的真心至情,更是處處可見大導演自由自在穿梭縱橫於人間虛實的創意神采。

如果,你是偶然間看到影評而去看電影,在莫動莫名之餘,或許你會覺得人生真是巧;如果,你是巧合之間撞見了這部電影,不禁情動落淚,也許,你更會覺得神秘的人生裡,主宰我們命運的,不只是偶然。

我在台北愛樂電台主持的《電影最前線》節目中,每星期六晚間九點到十點之間,有一個《經典電影》的單元,二月十四日配合情人節要介紹的經典愛情電影就是《偶然與巧合》,我把自己2000年所寫的文章貼在此,與影迷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