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無可奈何花落去

LAD3001.JPG

有句廣告詞說:「投資並不保証絕無風險...以往之績效不保證最低投資收益...」每一回的國片輔導金都承擔著類似的壓力,問題在於痛快花了納稅人的錢之後,主事官員可曾學到了什麼教訓?

 

看完《如夢》,這才發現我和台灣的納稅人一樣,都曾經從荷包裡拿出一到二元,支持這部電影的拍攝。

 

原因是《如夢》曾經民國九十七年度策略性國產電影片的第二梯次補助,獲頒1,5002,680元新台幣(第二梯次同一年的另外一部補助作品是《一頁台北》的1200萬;九十七年度第一次補助作品則有《曖昧》的1,280萬元和《殺手歐陽盆栽》的1,650萬元)

 

製片的工作之一就是籌募資金,《如夢》主要由中國的保利博納和臺灣吉光公司合資拍攝,保利博納的于冬和吉光的焦雄屏雙雙掛名監製,焦雄屏能夠爭取到台灣的輔導金,當然是善盡製片人爭取資金的本事,無可厚非,讓我好奇的是負責審議的評審委員究竟基於怎麼樣的考量,同意發給1,500萬輔導金?新聞局事後看到自己動用納稅人的錢,所輔導出的電影成績?有沒有檢討與反省?還是就此快速結案?;AD2682.jpg

我的感歎焦點有二:《如夢》是很好的城市行銷作品,但是行銷的不是台灣任何一座城市,而是上海與杭州;《如夢》號稱網羅了國際知名電影工作者一起合作,但是台灣人的參與和獲益,微乎其微。

 

定居澳洲的香港導演羅卓瑤執導的《如夢》先是透過夢的架構,把城市建築的冷冰空曠與主角吳彥祖和袁泉的淒涼情傷做了精準的對比,再透過吳彥祖鍥而不捨的追尋,把杭州的古典綠意,在河影、鄉陌與庭園之間留下了極美的倩影,恰與上海的現代氛圍形成一古一今的對比,澳洲攝影師席翁.米榭(Sion Michel,有人說他曾經拍過《魔戒》,其實不然,那三部曲與他無關,米榭個人網頁上亦無一字提及此事)與香港美術指導奚仲文的合作,確實打造出全片最精彩的視覺效果,堪稱賞心悅目。LAD03682.jpg

 

看完《如夢》的詩情構圖,絕對夠讓部份癡情影迷開始嚮往電影中的美國或中國城鄉景觀,油生拜訪電影拍攝地的念頭,那應是電影企畫案原本就希望做到的城市行銷,我並非主張只因為台灣出資了1,500,就有權主張《如夢》應該搬到石碇或竹東來取景,以取代杭州,或者是把袁泉的生長城市從上海搬到台北來,那是編導的創作選擇,那攸關著演員的成長背景與環境,如果早早就選定了中國演員袁泉,尊重演員的出生連結,從杭州到上海的地理選景,其實是合情入理的安排,若硬要配合資金更改環境,當然就牽強,自然就理屈了。

 

而且,真要以為出錢的人就是老大,就可以不尊重創作者的始意,財大氣粗地予取予求,那也未免太過專斷跋扈了。

 

問題在於國片輔導金的標準究竟為何?動用納稅人血汗錢,有沒有一個中心思想與追求目標呢?

 

贊同資助《如夢》的評審,是基於發展台灣電影產業?(但是《如夢》從編導演到後製,與台灣產業的關係,何其微弱?除了負責聲音的杜篤之以外,還能列舉出什麼專業人才的連結呢?)還是只為培養台灣製片人的聲望經歷呢?(我比較傾向這個解釋,這1,500萬的輔導金基本是在「投資」製片人焦雄屏,讓她得以能夠組織一個國際團隊,執行一個美麗的藝術創作,若能因此揚名國際,台灣電影界不只會出產大導演,亦可能會有大製片因而誕生)。

;AD40810.jpg 

然而,《如夢》真的有顧慮到台灣嗎?我其實不是要去計算工作人員是否曾到台北取景,讓台北東區場景亦扮演著夢境城市的布景?亦不是錙銖必較全片對台灣電影產業的回饋與提昇,讓我在意,也讓我不解的是《如夢》其實是一部與台灣關係非常遙遠的電影,多年後,新世代的影迷或許會討論羅卓瑤的手痕,吳彥祖與袁泉的表演,上海、杭州與紐約的城市景觀,卻是看不見台灣或者台北的。

 

以羅浮宮和法國電影資料館等單位出錢支持蔡明亮創作的《臉》來說好了,《臉》的全部預算逾兩億台幣,新聞局出資2500萬,法國製片除了尊重他的創作理念,協助他把新浪潮導演楚浮的演員班底尚.皮耶.李奧(Jean-Pierre Léaud)、芬妮.亞當(Fanny Ardant)和珍妮.摩露(Jeanne Moreau)都重新聚集一起拍片,成就了「明星之臉」的記憶比對之外,羅浮宮的地下通道,以及畫館陳列空間,即使在電影中只是驚鴻一瞥,卻也有著畫龍點睛之妙;至於台北市的巷弄公寓與殯葬儀式,還有李康生、陳湘琪、楊貴媚和陸奕靜等台灣影人,同樣也是蔡明亮的鏡頭下,清楚鮮明的影像符號,電影的藝術成就容或有仁智不同見解,台北與巴黎的文化基因其實都已融合其中了。

LAD41819.jpg 《如夢》不盡完美,卻是一部論述尚稱完整的精緻作品,製片人焦雄屏能夠爭取到台灣的國片輔導金,站在製片集資的私人本色觀點來看,堪稱犀利達陣。我只是不解:當初核可的輔導金評審們,看到《如夢》的最後成品時,是欣喜於當初的決定?還是也同樣扼腕著台灣符號的全然隱去?誰在決定台灣人的錢怎麼花?誰又會為這樣的決定負起一點點的責任呢?還是我們只想昭告世人:台灣人有錢有眼光亦有氣魄,願意別無所求地去投資一部看不見台灣的創作呢?

 

7 Comments

雖然在這談論政治立場,會有些失焦.
現在馬政府的立場大家應該很清楚,評審也許也會做這方面考量吧.
我不知焦製片政治立場如何,但如果以統派立場來看,
台灣當局有錢可以幫忙行銷蘇杭,有何不可,兩岸一家親嘛!
以現今台灣政府所引導的氛圍來說,會有這種事也是可想而知.

對不起, 個人親身經驗, 決大部分的公務員在當今政治生態與媒體特性的環境下, 早就練就一身得過且過, 沒事大吉的本領.
一千多萬對他們來說簡直像芝麻一般, 我看過數千萬, 數億, 幾十億的計畫, 浩浩蕩蕩號稱要征服世界, 到頭來連尾巴都看不到, 結果不皆順利結案.
藍綠對於這些圈內人來說是工具, 說是理想那是扯太遠了.

這些問題, 決不能太嚴肅的去追究, 太無趣了.

對不起, 個人親身經驗, 決大部分的公務員在當今政治生態與媒體特性的環境下, 早就練就一身得過且過, 沒事大吉的本領.
一千多萬對他們來說簡直像芝麻一般, 我看過數千萬, 數億, 幾十億的計畫, 浩浩蕩蕩號稱要征服世界, 到頭來連尾巴都看不到, 結果不皆順利結案.
藍綠對於這些圈內人來說是工具, 說是理想那是扯太遠了.

這些問題, 決不能太嚴肅的去追究, 太無趣了.

同意alex的看法.

藍先生的文章可看出對於台灣土地的熱愛,也"似乎"言之成理;但是若按此標準,金馬獎也是用台灣人民納稅錢辦的,是否不該獎勵大陸或香港影人?
台灣觀眾對於"色,戒"與"臥虎藏龍"這種跨國製作或是具有中國元素電影是否該刻意忽略?(別忘了李安愛台灣的結果,竟使張震和王力宏成了兩片最大的敗筆)

還有杭州,上海,北京究竟算是"外國"還是"本國"城市?

如此一來,又陷入了愛台灣口水的政治夢魘.

多年以後,不會有人在乎"臥虎藏龍"是不是有出現台北東區,記錄只顯示"台灣"導演和編劇完成這部電影;張愛玲的上海,也是一批批的香港台灣甚至是美國文化菁英的詮釋才有了生命.其實獎勵金電影有沒有"台灣"地理或是"歷史"的身影並不重要,電影不該淪為城市的行銷工具,輔導金應該是培養具備中華民國國籍者的影人及台灣電影為主.
....亦不是錙銖必較全片對台灣電影產業的回饋與提昇.....我想這才是輔導金的真正目的,否則我們那裡可以有下個李安或侯孝賢?

我對於"去中國化"這檔荒唐戲受夠了,金馬獎是該以獎勵華語片為宗旨;硬用不適任的台灣演員也毀了一部電影.

但是"如夢"的拍片計畫是否有成功擔任培養台灣的幕前幕後電影人才及健全台灣電影產業環境?我想審批人員應該捫心自問.焦大製片的成功達陣,可見台灣電影相關單位的漠不關心與作業流程的荒腔走板.

台灣在各行各業對於申請資金這件事,好像都是申請困難,申請到之後就沒有把關和檢驗的機制,除了電影輔導金的問題外,國科會計畫也是這樣,八八風災重建計畫也是這樣,對於有出到錢的納稅人的我來說,實在是覺得很不值阿~

同樣是講夢
臺灣小成本製作的「有一天」在創意面上比「如夢」精彩多了


呵呵,藍老師,我並無指正您對《如夢》觀點之意,事實上我認為您精準的說出了這部影片的一些問題。
當時在電影院看完此片,國片輔導金字幕一出,我與同伴皆疑惑:這是臺灣片?
當時與朋友討论就因為夢境之城是臺北,最後那段死亡之舞地點在101大樓前?
朋友驚歎以為導演把上海拍的這麼美,原來是臺北!但當下他認為這種無特徵性的表現更迷人貼切。或許對於身處上海的我們(這城市及杭州都較熟悉),臺北確是嚮往一探究竟之夢境城市。

附訪談節錄
有沒有使用到一些地標性的建築來表現這些城市的特征?
羅卓瑤:其實每個城市都是有靈氣的,上海的浦東那邊很能夠表現大都會的感覺,但是有臺北這個城市,我是刻意找這個城市來表現夢境。
方令正:臺北在《如夢》裏,是沒有任何文字,沒有任何地標性的東西,沒有任何特征,因為是做夢嘛,當然不可能知道在哪裏,那麼我們就在臺北找到一些地方,刻意虛化掉環境和背景,給人一種不知身處何處的感覺。


(在中國大陸是可透過網路收聽電影最前線,像我這樣的忠實聽眾應該不少O(∩_∩)O)

留言迴響

(必填)
(必填)
本站文章搜尋(new!)

RSS 訂閱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地址:

發送者為 FeedBurner

流量統計

Recent Entries

  • 世紀末華麗:影像翻譯

    要改編小說,就要有心理準備,肯定有觀眾或讀者要來比對小說與影像,翻譯與剪裁,是漫無止盡的拔河。選擇,是學問,重現,何嘗不是?...

  • 替身風暴:東德與納粹

    德國人造過什麼孽?德國人最清楚,《替身風暴(Two Lives)》面對歷史的態度,或許是全片最珍貴的資產,只可惜在重點拿捏上略嫌錯亂了些。  ...

  • 大象:小說改編XYZ

    從小說改編的電影,古往今來,不計其數,焦點通常不在又改編了哪一本小說,而在於創作者怎麼改編?例如小說家王登鈺怎麼看待王小棣改編他的小說《大象》?就饒富趣味。  ...

  • 老海人洛馬比克:蘭嶼心

    讓我們用20分鐘觀賞一部電影,讓我們用一時閱讀一篇小說,《閱讀時光》的系列創作,讓台灣小說得以更便捷的形式,展現他的影音容顏,看完電影,你很想比對小說,這樣的創作就是成功的,我就是這樣一篇篇重新檢視起這些小說。...

  • 藍色電影院:歷史跫音

    從1996年開始,我接觸廣播。收集舊聲音,成為習慣,家裡的CD快速累積,從最初的不到100張,如今已經數千張,而且每回搬家,都要捐出上千張。有些聲音,許久不曾聽聞了,有些聲音,如今還不時可聞,各位朋友,你哼得出這些片頭音樂嗎?  ...

Plur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