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小說改編XYZ

4月12日在台南國家文學館舉行的映後座談中,提到失去,王小棣導演紅了眼眶,哽咽難言。思念成河,我能明白。

到了現場,我才知道這一部短短的《大象》是原著作者王登鈺《電影裡的象小姐》的十幾篇小說改編而成,並非我所讀到的那篇名為「大象」的短篇小說而已,我的感想是我很像坐井觀天的小蛙,但我清楚,接下來,我應該找到原著,試著了解這麼魔幻的心靈究竟藏有多少濃烈的情懷。

會後,一位女性民眾告訴我,她剛剛上網買到了博客來上的最後一本,好樣的,我羨慕她。其實,王登鈺的小說只印了五百本,但他說,接下來,他會拿到國家文學館的咖啡廳裡寄賣。小說在電影的陪伴下,就這樣柳暗花明,又有彎轉了。

未命名.png

從小說改編的電影,古往今來,不計其數,焦點通常不在又改編了哪一本小說,而在於創作者怎麼改編?例如小說家王登鈺怎麼看待王小棣改編他的小說《大象》?就饒富趣味。

小說改編電影通常面臨「節略」和「引伸」兩大考量。「節略」的目的在閃避很難呈現的文字或意境關卡;「引伸」的目的在重點突破,創造讓人難忘的光影。不管是「節略」或「引伸」,一旦背離原著核心,就生爭議,求全之人,要求改編工程就得形神兼備;求新之人,則急著問你新意何在?

 

王小棣改編王登鈺同名小說拍成的《大象》,就是很適合拿來做改編討論課程的標的。

 

首先是美術的呈現。從小說名稱到內容,《大象》清楚明白就是一部寓言體小說,因為全文如此開場:「我的大象。是我曾經居住過的集合式公寓,並不是像有些人們為他們心愛的器具或物品所取的暱稱。」

 story10-L06.JPG

接下來,小說更清楚否定了所謂的大象是那種可以扛馱貨物的搬運象,而是「我住的是那種會長成相當巨大,身體內部有許多隔間,作為公寓住宅的象」。而主角剛開始住進的是「一隻簇新而乾淨的小象」

 

是的,「象」可「象」,非「常象」。作者的大象定義遠遠超越了俗人的經驗法則,你很難從真實人生中找到完全對位的物件來翻譯,對於影像翻譯家而言,這個模糊地帶提供了創作空間,可是到了最終,還是得回答大家一個問題:「導演的大象是什麼?作者的大象又是什麼?觀眾又能理解多少?」

 

從字裡行間扒梳作者本意,大象最開始指的居住空間,隨著時間累積,小象成長,樓房漸高...這種象徵式語法,可以解讀成我們每天添購多少物件?製造了多少廢物?亦可以解讀成隨著經濟實力累積或社會地位變遷,讓你從小象變成了大象,那可以是空間現象,亦可以是心理狀態,總而言之,那是早已超脫紅塵印象的創造,因此,繪本概念進入,動畫進入,數位合成的科技讓男主角「小象」一開始就得能緩緩從台階走下,走進那個專屬於小說經營的繪本世界之中,而且總在論述要從現實回到寓言世界時,就又能再接引「小象」進入想像空間。

 

繪本總是浪漫,總是夢幻,王小棣用美術示範了小說改編可以創新的高度,而且那只是《大象》的起手式而已。story10-L01.jpg

 

小說不曾著力小象的背景,電影讓他成了電影放映師,而且在缺電限電的時節,放映著鄭有傑導演描寫核災居民返回故居取回物品的反核短片《(不再)平凡的幸福》就在放映時刻還真的遇上了停電,至於他構思的短片就叫做《電氣街》,電的符號如此這般地手勢揮舞。至於他所居住的「象體」,不時就有震動傳出,你很難不與台灣不時出現的地震相連一氣......原著無一字提及的細節,電影卻用了極大篇幅來畫寫台灣的核電夢魘,這當然就屬於創意「引伸」的範疇,畢竟原著中只提到了一幢公寓燒毀了,然後開始腐敗,開始潰散,管理員許可舊住戶回去清理一些舊物件,電影導演從字裡行間中找到他有所感的悸動,就從那一點去做平行發揮,那可以是導演的讀後感,亦能算是導演的戲劇註解了。

 

 

小說中提到過慾望與色情的名詞,提到過一位母親對死去兒子的思念,.於是電影中多了一位名叫小馨的女生,多了由她看小象的外部觀察,再由她的登門毃訪,來凸顯小象的孤僻與羞澀,同樣也請她來對比地震頻傳的潛在隱憂...這些新添的枝節,目的都在雕刻小象這個主角的立體感,一如獨居的他,不時會在被褥間感受到昔日母親來搔癢的甜蜜時光。原著留下的蛛絲馬跡,其實就許可著創作者的新詮與拼貼了。

 

story10-L08.jpg

《大象》有原著王登鈺的骨架,《大象》有導演王小棣的改編手痕,兩相對照,趣味橫生,就待天下知音來品評了。

 

留言迴響

(必填)
(必填)
本站文章搜尋(new!)

RSS 訂閱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地址:

發送者為 FeedBurner

流量統計

Recent Entries

  • 世紀末華麗:影像翻譯

    要改編小說,就要有心理準備,肯定有觀眾或讀者要來比對小說與影像,翻譯與剪裁,是漫無止盡的拔河。選擇,是學問,重現,何嘗不是?...

  • 替身風暴:東德與納粹

    德國人造過什麼孽?德國人最清楚,《替身風暴(Two Lives)》面對歷史的態度,或許是全片最珍貴的資產,只可惜在重點拿捏上略嫌錯亂了些。  ...

  • 大象:小說改編XYZ

    4月12日在台南國家文學館舉行的映後座談中,提到失去,王小棣導演紅了眼眶,哽咽難言。思念成河,我能明白。到了現場,我才知道這一部短短的《大象》是原著作者王登鈺《電影裡的象小姐》的十幾篇小說改編而成,並非我所讀到的那篇名為「大象」的短篇小說而已,我的感想是我很像坐井觀天的小蛙,但我清楚,接下來,我應該找到原著,試著了解這麼魔幻的心靈究竟藏有多少濃烈的情懷。會後,一位女性民眾告訴我,她剛剛上網買到了博客來上的最後一本,好樣的,我羨慕她。其實,王登鈺的小說只印了五百本,但他說,接下來,他會拿到國家文學館的咖啡廳裡寄賣。小說在電影的陪伴下,就這樣柳暗花明,又有彎轉了。 從小說改編的電影,古往今來,不計其數,焦點通常不在又改編了哪一本小說,而在於創作者怎麼改編?例如小說家王登鈺怎麼看待王小棣改編他的小說《大象》?就饒富趣味。...

  • 老海人洛馬比克:蘭嶼心

    4月12日,台南國家文學館的映後座談中,夏曼藍波安說他寧願用移動的觀點來看人生,而非「離開」和「留下」,他說看完電影有一種想哭的感覺,他憶起了過去當捆工,被喚生「蕃仔」的往事,他說這樣一部微電影如果能夠吸引更多人來了解蘭嶼,他要謝謝導演。鄭有傑導演則 說,原著比他的電影巨大太多,他只能擇其一二,希望大家都因此反過來多讀小說,至於電影最後的當代圖像,則是屬於他改編者的手痕與選擇了。  讓我們用20分鐘觀賞一部電影,讓我們用一時閱讀一篇小說,《閱讀時光》的系列創作,讓台灣小說得以更便捷的形式,展現他的影音容顏,看完電影,你很想比對小說,這樣的創作就是成功的,我就是這樣一篇篇重新檢視起這些小說。...

  • 藍色電影院:歷史跫音

    從1996年開始,我接觸廣播。收集舊聲音,成為習慣,家裡的CD快速累積,從最初的不到100張,如今已經數千張,而且每回搬家,都要捐出上千張。有些聲音,許久不曾聽聞了,有些聲音,如今還不時可聞,各位朋友,你哼得出這些片頭音樂嗎?  ...

Plur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