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良辰美景奈何天

 LAD3286.jpg

人說愛情故事值得終身想念,《如夢》的愛情惆悵,在美術上極其深濃動人,卻壞在太多的巧合。


 

羅卓瑤的《如夢》,其實是現代版的《牡丹亭》。

 

差別之一在於湯顯祖的《牡丹亭》中,柳夢梅和杜麗娘都因為心有追念(男的想功名,女的想匹配),入夢尋歡;《如夢》中的邁克(吳彥祖飾)和艾玲(袁泉飾),則是在現實備受挫折(男的是因為愛貓死了,女的則是男友墜樓),失落在夢境裡,巧遇、相惜,進而取暖。

 

差別之二在於《牡丹亭》中杜麗娘因為癡情,得以還魂復生;《如夢》中的艾玲卻因一肩之隔,從此咫尺天涯,遺願只能靠雙胞胎妹妹(同樣是袁泉飾演)來實現了。

 

相似之一在於《牡丹亭》中的柳夢梅和杜麗娘,都是分居南北兩地,素昧平生的男女;《如夢》中的邁克和艾玲更相隔萬里(一在紐約,一在杭州),間關萬里,卻能共一夢,還終能相會,那是緣,亦是命。

 

相似之二在於《牡丹亭》中的柳夢梅得著了杜麗娘的畫像,才確知夢中麗人;《如夢》則是邁克拿錯了艾玲的照片,才確定一切並非如夢,真實人生中確實有麗人存在,看似天涯,實為咫尺。

LAD2162.jpg 

但是拿崑曲極品《牡丹亭》來比擬《如夢》,卻必定有人不服,關鍵不在視覺,而在神采。

 

《牡丹亭》的美在於詞藻,曲牌和身段;《如夢》無意在古典殿堂上比高下,卻非常用心地運用現代元素(建築、空間和色彩),在城市的光影中雕琢出如夢似幻的視覺效果,從天青藍、波斯藍到普魯士藍,從鈷藍色到青玉色,藍色的深邃層次與主角的憂鬱心境和際遇有著背靠靠,心貼心的呼應效果。羅卓瑤從《秋月》、《誘僧》和《浮生》以來,就一直耽戀在這種色彩書寫的創作模式之中。

 LAD395612.jpg

然而,《牡丹亭》固然古典,卻極前衛,杜麗娘的春夢解愁,在五百年前就已標識出情欲自主的獨立性格,以身殉夢,因愛還魂的決志,更堪稱時代前鋒,《牡丹亭》若非敢於從勇敢的女性出發,就不會激出那麼引人遐思的動人能量(這一點,岩井俊二的《花與愛麗絲》就執行得比《如夢》更自覺了);《如夢》卻選擇了從男性觀點出發,難免就回到了愛情通俗劇的傳統窠臼。

 

吳彥祖的呆與癡是《如夢》的底層基調;袁泉的變與黠,則是《如夢》的華麗變奏。羅卓瑤試圖揉合呆、癡、變、黠四組元素,幻化出新風月,是有膽識,卻也有局限。

 

吳彥祖飾演的邁克是終日活在網路世界中的宅男,因而呆笨,因而不善交際(他會上網請教網友該處理遽逝的愛貓,即是宅男本色;他又是ABC/美國出生的華人,所以中文常詞不達意,增加了尋人的難度,卻也製造了不少趣味);尤其是他狂跑馬拉松,只求力竭入夢的癡迷;他追夢不捨,弱水兩人,只求一瓢飲的癡情,都深得「癡」字本色,精準詮釋出迷夢人生的迷惘神韻。

LAD1398.jpg 

吳彥祖如果是一張彈簧床,負責蓄積能量,《如夢》中的袁泉則是拚盡全力,決定電影彈跳高度的人。率先亮相的是為愛碎心的她,憔悴呢喃的模樣,或能惹人憐惜,但是相關互動,相逢何必曾相識,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巧合,不足以說明她再墜情惘的心情波動;再度亮相的她,則是繫著短辮,快騎單車,在小巷弄裡穿梭來去的清麗倩影,具備了所有的浪漫期待,亦足夠引領吳彥祖回魂還俗的魅力,此時的袁泉要展現的是雙面夏娃的能量,從月光轉換成為日光的風華,確實不俗,壞就壞在劇情難以為繼,無法自圓其說時,只好以雙胞姐妹來迴轉作結。

 

《如夢》的最大敗筆在於沒有伏筆,直接跳出結論,吳彥祖的母難情意結如此,袁泉的雙胞胎傳奇亦然,看似合理,卻給人瞎掰硬拗之感,浪漫走味,想像全失,壞了原色。

 

不過,羅卓瑤卻也是很想努力另創新猷的。電影真正能人的時刻在於袁泉在揭露真相之前,祈許著吳彥祖能夠正眼瞧她一下,不要再沈浸夢鄉,體認到眼前人與夢中人實為同一個細胞分化的雙生女,同樣也都深愛著他,就不要再分彼此了,原本慧黠開朗的袁泉,此時卻有著極癡的奢盼(那是多迷人的少女願望?),然而,容貌或一,細胞或一,姐姐就是姐姐,妹妹就是妹妹,最愛,不容打折,不容替代,所有的惆悵與失落,反而轉化成為更高層次的愛情夢想了(杜麗娘非得還魂,愛情才得圓滿),絕對的愛情,沒有其他選項,沒有其他可能,因為唯一,所以尊貴,所以珍貴。歎息,或許會讓人流下失望的淚水,但是不也標識著更純淨的期許嗎?袁泉追求的愛情,又豈是永遠做姐姐的化身呢?如果避開了雙胞胎的宿命,單純回到類似《雙面維若妮卡》的巧合框架裡,會不會有更高的自由度呢?硬要同一人,卻不可能是同一人的障礙,就這樣困住了《如夢》。

 

LAD5806.jpg雙胞胎的結局,讓《如夢》失去了虛實難辨的夢滋味;但是雙胞胎的選擇,卻也讓《如夢》的愛情傳奇,得著更多想像與解讀的可能,人生的得與失,還真是很難用天平來衡量的。

4 Comments

藍老師,您好,我是中國大陸的聽眾,很喜歡您在台北愛樂主持的節目O(∩_∩)O

《如夢》作為羅導回歸華語電影之作,似乎從去年金馬影展試映開始,到今年的香港電影節,幾個月前在中國上映,一直存在兩極化的評價。
羅卓瑤說這是她首度嘗試直覺創作,追求“言有盡,意無窮”的作品,在電影院觀看時,也曾有疑惑,為何要用雙胞胎來圓這個故事,可是細想這部影片隱喻的地域與人的關係。有其合理之處。
《如夢》放在當下的華語電影中獨樹一幟,這也是它去年能讓金馬評審給予9項大獎提名的緣由之一。或許多年后羅卓瑤再拍華語片有些許感性至上,想說的太多。但我想這仍是一部瑕不掩瑜的佳作。

謝謝你的支持,我並不知道,海峽對岸亦可以聽見我的節目。
看電影,我總會努力先去看見其中的用心,但是難免會有不同意見,也一定會遇上不同意見的網友,我會努力表達自己的觀點,也感謝大家的回應與指正。
所有的文字,只代表著我私人的看法,功力尚淺,很多心思,其實亦是詞不達意,窘迫得很,衷心感謝大家的包容。

劇情做作 只看了一半 實在看不下去
劇本太假 徒有美景
枉然

藍老師點出的那兩大敗筆讓我恍然大悟那些內心糾結源自於何處,雙胞胎這個題材雖然合理化吳彥祖與袁泉跟夢境截然不同的兩張臉孔,卻稀釋了夢境原本營造出來的浪漫氛圍。

留言迴響

(必填)
(必填)
本站文章搜尋(new!)

RSS 訂閱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地址:

發送者為 FeedBurner

流量統計

Recent Entries

  • 世紀末華麗:影像翻譯

    要改編小說,就要有心理準備,肯定有觀眾或讀者要來比對小說與影像,翻譯與剪裁,是漫無止盡的拔河。選擇,是學問,重現,何嘗不是?...

  • 替身風暴:東德與納粹

    德國人造過什麼孽?德國人最清楚,《替身風暴(Two Lives)》面對歷史的態度,或許是全片最珍貴的資產,只可惜在重點拿捏上略嫌錯亂了些。  ...

  • 大象:小說改編XYZ

    從小說改編的電影,古往今來,不計其數,焦點通常不在又改編了哪一本小說,而在於創作者怎麼改編?例如小說家王登鈺怎麼看待王小棣改編他的小說《大象》?就饒富趣味。  ...

  • 老海人洛馬比克:蘭嶼心

    讓我們用20分鐘觀賞一部電影,讓我們用一時閱讀一篇小說,《閱讀時光》的系列創作,讓台灣小說得以更便捷的形式,展現他的影音容顏,看完電影,你很想比對小說,這樣的創作就是成功的,我就是這樣一篇篇重新檢視起這些小說。...

  • 藍色電影院:歷史跫音

    從1996年開始,我接觸廣播。收集舊聲音,成為習慣,家裡的CD快速累積,從最初的不到100張,如今已經數千張,而且每回搬家,都要捐出上千張。有些聲音,許久不曾聽聞了,有些聲音,如今還不時可聞,各位朋友,你哼得出這些片頭音樂嗎?  ...

Plur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