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地救援:英雄的書寫

the_martian002.jpg

如果「Friday」和「Wilson」這兩個名詞擺在一起,不能帶給你恍然大悟的「趣味」聯想。這篇文章對你而言,也許就變得既乏味又無趣。

Friday」是一位土人的名字,Daniel Defoe的小說「魯賓遜飄流記(Robinson Crusoe)」的Robinson就是因為有「Friday」的出現與陪伴,他已經獨居24年的荒島時光,才不再那麼漫長孤單。

cast_away.jpgcast_away02.jpg 

Wilson」其實是一顆排球,《浩劫重生(Cast Away)》中墜機飄流荒鳥的Tom Hanks,就是因為有「Wilson」的陪伴,他才不會因為獨自一人困居荒島,而閒悶發慌,縱使「Wilson」根本不會說話。

 

同樣地,《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也因為有著老虎的同舟相伴,PI才會在緊張惶恐中激發更多的求生意志。

 

以上的論述只是想佐證《絕地救援(The Martian)》的「絕地」特質:男主角Matt Damon飾演的火星任務太空人Mark Watney,在風暴來襲時受傷,被迫隻身留在火星上,他的處境與光Robinson Crusoe或者才Tom Hanks可有不同?

the_martian001.jpg 

同樣是呼天不應,叫地不靈,而且在那個空曠的星球上,他根本別想找到「Friday」與「Wilson」相陪伴,但是他有高科技的人造衛星可依賴,只要他有辦法讓地球基地知道他還活著,也許就有救援部隊來到,前提是他必需「活著」。

 

《絕地救援》的機巧就在於它是荒島求生類型的進化版:處境相似,本質不變,但是科技進步了,所以自力救濟的方式就多了。Mark Watney念茲在茲的是要讓自己活得夠久,才能夠等到幾百天後的救援部隊來到,就算沒有「Friday」和「Wilson」,他還是可以對著機器錄影寫日記,the_martian003.jpgthe_martian005.jpg還是可以重覆聽著毫無品味可言的迪斯可音樂,最重要的是他是植物學家,他還會生水,也會放火,才有辦法在基地上營造適合土壞環境,種出馬鈴薯,否則早就坐吃山空,活活餓死的。

 

是的,火星求生記是絕大多數人一生難遇的傳奇,Matt Damon要實踐的其實是數倍於「魯賓遜飄流記」與《浩劫重生》的「絕地」重生,所有他用來突破困境的手法,都是科學理論的人間明證,觀眾的「無知」與「無能」,因此都反過來成了凸顯Matt Damon英雄形象的「落差」動能,是的,為了要成就他的英雄形象,編導沒空去搞那種精神分裂的獨居妄想症,即使他曾經有一段時間有如蓬頭垢面的野人,他還是會自我「修繕」門面,光鮮見世,樂觀進取的精神,正是英雄崇拜的必要條件,電影不去鑽他是否會因獨居一人而精神錯亂的牛角尖,讓英雄成為聖人,才能成就蓋世傳奇。

 

更重要的是他並不孤單。他能存活,原本已是傳奇,如何援救他,於是成為一個全球矚目的里程碑,此時的Matt Damon又搖身一變成為有攝影機實況轉播的「楚門」,全世界最聰明的人來幫忙,他能不能成功獲救?不也成為這場「實境秀」的最大噱頭與賣點?

 

the_martian004.jpg科技可以救活一部科幻片,《絕地救援》的成功關鍵就在於善用知識來傳播娛樂效果,凡事皆有所本,皆有可能,再套用荒島求生的煽情公式,自然就能緊緊揪住觀眾的心,期待《搶救雷恩大兵》的神奇效應,能在火星上空再度搬演了。


1 Comment

確實知識就是力量啊。個人認為這部片最大的賣點就是科學,科學賜給人類無窮的希望和信心。這不但是科幻片,簡直是科學教育片,有助爸爸媽媽拿來教育小孩,你看學好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多重要多有趣~
老師也提到一個重點,這部戲沒空搞太多心裡層面的探討,所以麥特戴蒙這個選角很重要,要是換了小李貝爾麥康納,觀眾只怕就會忍不住懷疑這角色長期獨居會不會抓狂暴躁精神分裂了。麥特戴蒙這種陽光美國男孩的形象比較不會讓觀眾帶入太多負面效應。

留言迴響

(必填)
(必填)
本站文章搜尋(new!)

RSS 訂閱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地址:

發送者為 FeedBurner

流量統計

Recent Entries

  • 電影音樂夢:給我翅膀

    2015年的成績單 ,第二章。 電影音樂的夢,起跑。...

  • 新書啟示錄:繼續書寫

    還記得《橫山家之味》嗎?電影的英文片名叫做《Still Walking》,走完這一趟西台灣的簽書會,來自各地朋友的送暖,讓我有如聽見原力召喚,是的,我享受書寫,亦樂於繼續書寫。...

  • 台灣的女兒:田中實加

    前言   二○○一年之前,台灣知道「灣生」一詞的人有限,一位有個日本名字田中實加的台灣女孩陳宣儒因為外婆是「灣生」,最愛跟她講台語,更交代要把骨灰灑在花蓮港上,開始了她的灣生尋根之旅。   十四年下來,有數百位灣生日本人重返故鄉尋根圓夢,取得台灣政府發給的出生證明書,補全了生命與記憶的缺角。她把過程寫成《灣生回家》一書,更催生了由黃銘正執導的紀錄片《灣生回家》,成為二○一五年金馬獎紀錄片入圍五部作品中唯一的台灣電影。   「一開始,我以為『灣生』指的是一八九五到一九四六年,日本人在台灣生的小孩,走了十四年下來,我明白了,只要是這塊土地上的人,都是台灣的小孩,都是灣生,都是台生。」田中實加說。   田中實加是日本外婆替她取的名字。「實」就是果實,期許自小體弱多病的她,像幼小的果實努力地茁壯,勇敢無懼地長大;「加」就是累積,持續去做就會有成果,她就秉持這個實加精神,推動了波瀾壯闊的「灣生回家」浪潮。陳宣儒說:「灣生讓我明白了一件事:心在哪裡,家就在哪裡,你認同了那裡,那裡就是你的家。台灣是我的家,日本也是。」...

  • 走鋼索的人:浪漫書寫

    聽到命運之神在敲門,你開是不開?導演不但要掌握這股命運之力,還要呼應命運樂章,《走鋼索的人(The Walk)》就因為活用了音樂,就此發揮畫龍點睛之功。...

  • 絕地救援:英雄的書寫

    如果「Friday」和「Wilson」這兩個名詞擺在一起,不能帶給你恍然大悟的「趣味」聯想。這篇文章對你而言,也許就變得既乏味又無趣。...

Plur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