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絕之路:大師的手痕

No-End-001.jpg

看過《不絕之路》,或許你就會驚歎奇士勞斯基的早慧與早熟,他是如此一以貫之,用最纖細的生命觀察,書寫著人與命運的拔河。


大導演過世25年後,還能有「新片」上市,固然反應了歷史的荒謬,卻也意外成就了影迷福音,得能釐清大師的創作心路。

 

Krzysztof Kieslowski1985年作品《不絕之路(No EndBez końca)》隔了30年之後才在台灣上映,雖然是奇士勞斯基創作系列作品中,最後到達台北車站的尾節車廂,卻可以讓人更清楚看見奇士勞斯基的創作脈絡,尤其是解開了1993年經典名作《藍色情挑(Bleu)》的心鎖,也驗證了「所有導演一輩子都只在拍一部電影」的圈內行話。

 

《不絕之路》是奇士勞斯基與他最信任的編劇Krzysztof Piesiewicz首度合作的作品,電影拍完之後遭禁,奇士勞斯基有四年不曾再拍電影,直到1989年冷戰崩盤,波蘭情勢大變,他才復出,再度與編劇Krzysztof Piesiewicz合作,拍攝了《十誡》電視系列,並在接下來的七年時光像流星一般畫過天際,留下無數讓人讚歎的力作。

 

《不絕之路》與《藍色情挑》的相似點有四項:

 

01.電影一開場,女主角同樣就遭遇了喪夫之痛,且傷逝的主題樂章幾乎完全一致(因為作曲家就是一路與他搭配得天衣無縫的Zbigniew Preisner);

 

02.女主角矢志完成夫婿遺志;

 

03.男主角同樣有不可告人的秘密照片;

 

04.女主角同樣另有男友愛慕表態。只不過,選擇不同。

 

《不絕之路》與《藍色情挑》的相異點則有五項:

 

01.男主角雖然肉身死了,魂魄卻一直都在,不但會對著攝影機說話,還一直注視著愛妻的一舉一動,女主角還巴望著從催眠中再相逢。

 

02.《不》面對戒嚴波蘭;《藍》面對歐洲邦聯;

 

03.《不》還有兒子相伴;《藍》則是女兒業已往生。愁苦指數不同。

 

04.《不》攜手走向來生;《藍》則是坦然面對今生。

 

05.《不》愛慾大膽直接;《藍》則是內歛低調。No-End-004.png

 

上述《不絕之路》與《藍色情挑》的異同比對中,還必湏從歷史的網絡中比對三個關鍵名詞:

 

01.  團結工聯:那是波蘭歷史上,人民對抗極權的自由之戰;

 

02.  神秘主義:那是人生走到絕望處,無可奈何的祈禱吶喊;

 

03.  戒嚴:那是國家主義強壓個人主義的政治壓力。

 

真正的差別就在於《不絕之路》中的角色們都在與看不見,卻無所不在的戒嚴勢力相對抗,《藍色情挑》的角色少了政治糾纏,得著了自由的呼吸,面對死亡陰影時,才能從個人感官出發,重新思考生命尊嚴與命運對話。

 

畢竟,《藍色情挑》的經典是倉庫裡的老鼠生了一窩小老鼠,才剛被死神搶走丈夫與女兒的女主角卻抱了一隻貓進了房間,而她絕望至極,服藥自殺的企圖也告失敗;《不絕之路》的死神則有兩款,一款(依舊)愛從公路上掠奪人命,另一款則是會逼使正義變軟弱的隱形高牆,即使你理直氣壯,甚至佔有絕食抗爭的高度,最後還是認罪妥協,如果你不能從那個國家體制去解析個人尊嚴的可能選項,或許就難以體會同樣是奇士勞斯基搭檔Krzysztof Piesiewicz,同樣處理生死愛戀的議題,何以卻會有截然不同的生命選擇?奇士勞斯基的進化,與波蘭政治環境的巨大變化,有著千絲萬縷,難割難捨的纏繞關係。

 

比較耐人尋味的是,《不絕之路》中亮相的演員幾乎都是奇士勞斯基在《十誡》中愛用的固定班底,比對《不絕之路》與《十誡》的演員陣容,儼然就已看瀏覽了波蘭電影斷代史,尤其是女主角Grażyna Szapołowska(別忘了,她也是《愛情短片(Krótki film o miłości (A Short Film About Love))》與《愛情長短調》中那位讓癡情少男神魂顛倒的風騷女郎)的精彩表演,你才明白四十出頭的奇士勞斯基也曾是那麼一位熱血青年。

 No-End-003.jpg

我的意思是,《不絕之路》的煽情指數遠超過他後來的《雙面維若妮卡》與《藍色情挑》,成名與成熟之後的奇士勞斯基更趨內斂與精準,但是《不絕之路》中,死人對著鏡頭說話的設計,有多少必要性?女主角切割靈肉的血性指數,又有多少必要性?不盡圓熟,卻執意一試的情節設計,不但呼應了他與時代局限的對話,亦寫下他一路以來的創作摸索。至於夾藏在檔案夾的迴紋針下的那個微型密信,則是奇士勞斯基書寫時代恐懼最有力的一筆了。

 

 No-End-009.png

拿《不絕之路》做為奇士勞斯基的解碼鑰匙,你就直擊了一位大師的進化歷程,他是如此地一以貫之,從起手式的《不絕之路》到珠圓玉潤的《藍色情挑》,每個階段的奇士勞斯基都不曾讓我們失望。


1 Comment

政治犯一心求死 最後反而不死了
女主角一直找活下去的力量和心靈安慰 最後還是死了
覺得好看 :)

留言迴響

(必填)
(必填)
本站文章搜尋(new!)

RSS 訂閱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地址:

發送者為 FeedBurner

流量統計

Recent Entries

  • 2018奧斯卡:誰是黑馬

    如果你努力替奧斯卡整理規則,你很快就會發現,這些規則,這些公式,很快都會自打嘴巴。奧斯卡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有時很藝術,有時很政治;有時孚眾望,有時眾人嫌......它的難以預測,正是它的趣味所在。...

  • 霓裳魅影:女人的手段

    燈不點不亮,一旦燈亮了,世界全是她的,《霓裳魅影》中的Vicky Krieps就有這樣的能量,這款本事。...

  • 郵報密戰:奧妙在細節

    傑出的電影海報都有畫龍點睛之效,《郵報:密戰(The Post)》的階梯版海報說明了官媒對抗的艱辛;辦公室版說明了發行人與總編輯之間的互動關係。前者見門道,後者見熱鬧,都能引人深思。...

  • IFMCA2017:榮譽榜

    國際電影音樂評論協會(International Film Music Critics Association)日前選出了第十四屆的ifmca獎的得獎結果,入圍名單出爐時我來不及介紹,就利用這次機會,一次介紹清楚,我亦會陸續在廣播節目中介紹這些入圍或得獎作品。 這次比較特別的是有菅野洋子和光田康典兩位日本作曲家獲得提名肯定,儘管最後沒得獎,但已撩起的興趣,一定要找來聽聽。 至於ALEXANDRE DESPLAT雖然再度獲選年度作曲家,他的《水底情深》在年度電影音樂和科幻恐怖片音樂獎項失利,難免惆悵,我相信不同的評審就會有不同的結果,獲勝的作品各有強項,值得聆聽回味的。...

  • 抓狂美術館:刀砍文青

    精彩電影有如滔滔江水,任人各取一瓢飲,《抓狂美術館(The Square)》中的每段故事都可以讓人信手拈來做文章,餘韻無窮。...

Plur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