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導演過世25年後,還能有「新片」上市,固然反應了歷史的荒謬,卻也意外成就了影迷福音,得能釐清大師的創作心路。
Krzysztof Kieslowski的1985年作品《不絕之路(No End/Bez końca)》隔了30年之後才在台灣上映,雖然是奇士勞斯基創作系列作品中,最後到達台北車站的尾節車廂,卻可以讓人更清楚看見奇士勞斯基的創作脈絡,尤其是解開了1993年經典名作《藍色情挑(Bleu)》的心鎖,也驗證了「所有導演一輩子都只在拍一部電影」的圈內行話。
《不絕之路》是奇士勞斯基與他最信任的編劇Krzysztof Piesiewicz首度合作的作品,電影拍完之後遭禁,奇士勞斯基有四年不曾再拍電影,直到1989年冷戰崩盤,波蘭情勢大變,他才復出,再度與編劇Krzysztof Piesiewicz合作,拍攝了《十誡》電視系列,並在接下來的七年時光像流星一般畫過天際,留下無數讓人讚歎的力作。
《不絕之路》與《藍色情挑》的相似點有四項:
01.電影一開場,女主角同樣就遭遇了喪夫之痛,且傷逝的主題樂章幾乎完全一致(因為作曲家就是一路與他搭配得天衣無縫的Zbigniew Preisner);
02.女主角矢志完成夫婿遺志;
03.男主角同樣有不可告人的秘密照片;
04.女主角同樣另有男友愛慕表態。只不過,選擇不同。
《不絕之路》與《藍色情挑》的相異點則有五項:
01.男主角雖然肉身死了,魂魄卻一直都在,不但會對著攝影機說話,還一直注視著愛妻的一舉一動,女主角還巴望著從催眠中再相逢。
02.《不》面對戒嚴波蘭;《藍》面對歐洲邦聯;
03.《不》還有兒子相伴;《藍》則是女兒業已往生。愁苦指數不同。
04.《不》攜手走向來生;《藍》則是坦然面對今生。
上述《不絕之路》與《藍色情挑》的異同比對中,還必湏從歷史的網絡中比對三個關鍵名詞:
01. 團結工聯:那是波蘭歷史上,人民對抗極權的自由之戰;
02. 神秘主義:那是人生走到絕望處,無可奈何的祈禱吶喊;
03. 戒嚴:那是國家主義強壓個人主義的政治壓力。
真正的差別就在於《不絕之路》中的角色們都在與看不見,卻無所不在的戒嚴勢力相對抗,《藍色情挑》的角色少了政治糾纏,得著了自由的呼吸,面對死亡陰影時,才能從個人感官出發,重新思考生命尊嚴與命運對話。
畢竟,《藍色情挑》的經典是倉庫裡的老鼠生了一窩小老鼠,才剛被死神搶走丈夫與女兒的女主角卻抱了一隻貓進了房間,而她絕望至極,服藥自殺的企圖也告失敗;《不絕之路》的死神則有兩款,一款(依舊)愛從公路上掠奪人命,另一款則是會逼使正義變軟弱的隱形高牆,即使你理直氣壯,甚至佔有絕食抗爭的高度,最後還是認罪妥協,如果你不能從那個國家體制去解析個人尊嚴的可能選項,或許就難以體會同樣是奇士勞斯基搭檔Krzysztof Piesiewicz,同樣處理生死愛戀的議題,何以卻會有截然不同的生命選擇?奇士勞斯基的進化,與波蘭政治環境的巨大變化,有著千絲萬縷,難割難捨的纏繞關係。
比較耐人尋味的是,《不絕之路》中亮相的演員幾乎都是奇士勞斯基在《十誡》中愛用的固定班底,比對《不絕之路》與《十誡》的演員陣容,儼然就已看瀏覽了波蘭電影斷代史,尤其是女主角Grażyna Szapołowska(別忘了,她也是《愛情短片(Krótki film o miłości (A Short Film About Love))》與《愛情長短調》中那位讓癡情少男神魂顛倒的風騷女郎)的精彩表演,你才明白四十出頭的奇士勞斯基也曾是那麼一位熱血青年。
我的意思是,《不絕之路》的煽情指數遠超過他後來的《雙面維若妮卡》與《藍色情挑》,成名與成熟之後的奇士勞斯基更趨內斂與精準,但是《不絕之路》中,死人對著鏡頭說話的設計,有多少必要性?女主角切割靈肉的血性指數,又有多少必要性?不盡圓熟,卻執意一試的情節設計,不但呼應了他與時代局限的對話,亦寫下他一路以來的創作摸索。至於夾藏在檔案夾的迴紋針下的那個微型密信,則是奇士勞斯基書寫時代恐懼最有力的一筆了。
拿《不絕之路》做為奇士勞斯基的解碼鑰匙,你就直擊了一位大師的進化歷程,他是如此地一以貫之,從起手式的《不絕之路》到珠圓玉潤的《藍色情挑》,每個階段的奇士勞斯基都不曾讓我們失望。
政治犯一心求死 最後反而不死了
女主角一直找活下去的力量和心靈安慰 最後還是死了
覺得好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