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犬追殺令:人狗之間

dog319.jpg

親密伴侶與敵對仇人的距離,是一線之隔?還是遙若天涯?

匈牙利導演Kornél Mundruczó執導的《忠犬追殺令(White GodFehér isten)》,可以解讀成《猩球崛起(Rise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的狗兒變奏曲,也可以視為《十二夜》的狂想曲。

 

人逼狗反,其實就是《忠犬追殺令》的核心基調,主角是一隻善體人意的混血狗Hagen,原本忠心耿耿伴隨著女主人Lili(由Zsófia Psotta 飾演),但因Hagen不受Lili父親歡迎,情場失意的怒氣全都發洩在它身上,甚至乾脆把Hagen趕下車,棄置街頭,成為流浪狗,後來更遭惡人誘發獸性,淪為賽狗場上最凶猛的殺手惡犬,幸好Hagen有天良,看不得同類相殘,逐步反抗,最後成為街頭反抗軍的領袖,逼得人類封城宵禁。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雖然有人說狗是人類的好朋友,視同家人,但有更多的人則把狗視為工具(不管是看守、陪伴或消遣,或者古代祭典中的祭祀物),狗命卑微,賤棄無痛,才會有層出不窮的棄養或虐殺事件。

dog322.jpg

 

不合他人意,動靜拿捏,不合時宜,其實就是Hagen遭人嫌棄的「罪狀」。關禁閉,獨處一室,徹夜哀嚎,人尚且如此,憑什麼嫌狗兒不懂事?主人隨著樂團練習演,Hagen待煩了,跑出來找主人親熱,大驚小怪的當然是講究秩序與紀律的人類;同樣地,養狗要納稅,法有明文,不恤女兒愛狗心,拒付稅款,那又是狗兒的錯嗎......正因為「小題大作」事例接連排列,所以格外發人深省。

 

人的荒唐與粗魯,當然是《忠犬追殺令》批判的焦點,特別是「殺人犬」的訓練過程,不啻就如同誘發了Hagen還是狼族的遠古基因,最後天下大亂,反噬己身,怨不得別人,這種「自作孽不可活」的基調貫穿全片,也使得電影調性一路蛻變,先由親情片、寵物片,再變成驚悚片,只差沒進化成為科幻化,但是意在言外的警世訊息,配合著急轉直下的變身效應,一再衝撞著觀眾心靈。

 

dog321.jpg

就算是天才狗明星也未必能夠溫馴兇暴隨意變化,Hagen是由兩隻狗明星擔綱,善體人意的是一隻,粗聲惡氣的則是另一隻,各司其職,少了心理轉換的調適問題(這或許是觀者的焦慮,卻也是整體氛圍處理得寫實逼人,才會帶動的思考)。至於全片都用真狗演出,未曾借力動畫特效,一方面展現了創作者馭狗有術的能耐,另一方面則是因此添加了全片的寫實力道。

 

全片另有兩條平行線值得細品:Lili的父親是獸醫,負責檢驗牛隻有無庫賈氏症,每天挑刀畫破牛體,對生命早已無感(對Hagen沒好聲好氣,也是一種職業倦怠) ,只因為遇到是抵抗力極弱的牛隻,難有反撲力道(電影曾有兩頭牛緩緩走過屠宰場的驚鴻一瞥),相對之下,遇到群狗狂奔時,那種落差,才更震撼。

 

其次,電影花了不少篇幅描寫Lili無法感受父愛,改朝樂團成員取暖,不論是愛情認同或者叛逆認同,都屬於「近朱者赤」的必然結果,對照Hagen的蛻變,何其相似,看似無關宏旨的青春寫真,其實恰如琴弦共振。

dog320.jpg

 

至於終場奇觀,處理得相當最動人又驚人。動人在於人終於學會趴在與狗同高的水平,來看得狗兒;驚人之處在則於狗兒安靜下來了,人們總算鬆了口氣,然後呢?其他人們會怎麼「處置」這些攻擊過的人類的狗兒呢?電影不敢(不能,也不想)碰觸的的後續答案,才是最沉重的一擊。






1 Comment

Belle et Sébastien
我和貝貝的歴險
好看好聽

留言迴響

(必填)
(必填)
本站文章搜尋(new!)

RSS 訂閱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地址:

發送者為 FeedBurner

流量統計

Recent Entries

  • 冰箱:愛情焦慮症候群

    柯裕棻的冰箱意像,提供無限想像,巨大的文學符號,就如此餵養著王明台的影像翻譯。...

  • 法蘭克:為誰風露中宵

    走偏峰,最易吸睛;不搞怪,誰真來注意你?音樂人只靠這一招半式,如何闖江湖?...

  • 尋找左宗棠:小道可觀

    有雞沒雞,只差一字,意境卻殊,《尋找左宗棠》關切的不是左宗棠,而是「左宗棠雞」,有雞沒雞,果然有差。...

  • 葛拉軾:拒絕長大的男孩

    電影片名雖然叫做《拒絕長大的男孩(Die Blechtrommel)》,但是那位男孩已經長大,看過電影的影迷亦都垂垂老矣,德國大作家Günter Grass(1927.1016-2015.0413)過世之後,台灣電影人的不語與失語,反應著另一種文化蒼白。...

  • 赤道:千絲萬縷難成章

    星光燦爛確實美麗,但也讓人目眩神迷。...

Plur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