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記:上帝赤子心

 exodus550.jpg

Ridley Scott的電影,你可以好好享受視覺震撼,因為他肯定會經營動人奇觀,那是他的美術專才;看 Ridley Scott的電影,你比較需要思考的是,他要傳達的究竟是什麼訊息?

Ridley Scott2014新作《出埃及記:天地王者(Exodus: Gods and Kings)》改編自舊約聖經故事,描寫希伯萊長老摩西替四十萬族人爭取到自由身,得以遠離埃及奴化統制,跨越紅海,浪跡沙漠,並且制訂十誡的故事。

 

《出埃及記:天地王者》中天有異像的傳奇故事充滿巨觀影像,不管是古埃及的輝煌建築,摩西(Christian Bale飾演)與拉美西斯(Joel Edgerton飾演)的彪炳戰功或者天降十災或紅海分開的場景,都夠讓Ridley Scott大玩特玩他專擅的視覺奇觀。事實上,電影的三D特效也做得很有層次,從開場的法老宮廷(由John Turturro飾演的Seti一世)、巫師的內臟卜卦到摩西與拉美西斯的突襲異族,都具現了史詩電影該有的規格,三D的立體層次也鮮明有致,反而是天災與紅海場景或許就是後製特效,少了更犀利,更讓人感同身受的立體層次,那個科技局限,可能要到下個世代才有望再創新猷了。

exodus553.jpg 

《出埃及記》既然源起基督教經典,Ridley Scott的宗教理念就攸關他的創作結果。這些都顯示在他對編年紀元的選擇及上帝的形象塑造。

 

先談紀元。電影一開場的字幕寫著「1300 B.C.E.」(公元前1300年),是的,他用的是「B.C.E.」,不是一般人理解的「B.C.」(指的是「Before Christ/即基督誕生前」的字首字母縮寫,「B.C.E.」其實就是Before Common Era,其中的Common Era縮寫就是C.E.

 

B.C.E.」與「B.C.」只有一字之差,宗教態度就截然不同,不細心的觀眾,恐怕就錯失了他刻意傳送的訊息:不以約定俗成的耶穌誕生做編年註記,意圖就想標誌「公元」的中立色彩,就是不希望唯基督教獨尊,成為一部宣教電影,這亦說明了何以片名還有「Gods and Kings/諸神與諸王」的副題。

exodus778.png 

問題在於電影雖以諸神命名,但是威力無邊的不是雕像林立,不時都有犧牲貢品祭拜的埃及眾神,而是基督教的真神耶和華。從鱷魚、群蛙、蝗蟲、冰雹到疱疹,面對耶和華的攻勢,埃及諸神全無招架之力,只剩拉美西斯的意志與之對抗,甚至不是幼子都難逃一死,他還不肯放希伯人走,《出埃及記》並沒有出現神與神的對抗,有的反而是神與王,埃及王與猶太王的對峙。

 

Ridley Scott在《出埃及記》中最尖銳的一計重拳是:上帝該以什麼面目示人?

 

聖經上說上帝以他的形象造人,人神同形,因此成為共識。

 

但是多數人心目的上帝是老人。

God-michlangelo.png

 

早在米蓋朗基羅(Michelangelo,1475-1564)的文藝復興時期(Renaissance),他在16世紀初年於西斯汀教堂天頂完成的「創世紀」壁畫中,多數人強調的是上帝用手指「點化」亞當的歷史時刻,但是亞當年輕,上帝年長一截,是有鬍老者,則是共識。

 

但是電影作品中,多數人選擇就別碰觸上帝形象,能避則避吧!畢竟高深莫測,才見神力,一惹塵埃,必有爭議。所以,有人以強光代表上帝,至於同樣改編摩西故事的1956年電影《十誡(The Ten Commandments)》,導演Cecil B. DeMille則讓上帝有天啟神蹟,亦有自然聲響,就是不必去白描上帝神采。

 

到了2003年的美國喜劇電影《王牌天神(Bruce Almighty)》則有了突破,找來黑人影星Morgan Freeman扮演上帝,亦即上帝不但是黑人,也是長者,每天要聽取各地信徒禱告,還真的有點不堪其擾。《王牌天神》是喜劇片,天馬行空地插科打諢,目的只想娛樂眾生,可以一笑置之,不必認真。

 godz002.jpg

Steven Zaillian寫出的《出埃及記》劇本上,上帝不但要現身,而且要與摩西對話,更會陪伴遲暮的摩西浪跡天涯,只不過,Ridley Scott的上帝選角則是請來11歲的童星Isaac Andrews來擔綱,童身童顏,而且還會玩石頭骼子(也可以說是最早的魔術方塊)。

 

我其實並不確知Ridley Scott的真實考量為何?但是新約聖經的馬可福音中曾經記載耶穌對門徒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我對經文的理解是天國中,從天神、天使到眾生,都是赤子,因為「凡要承受神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上帝不是長者,不是老者,而是赤子,而是孩子,從亮相之初到行動伊始,上帝的每回亮相其實都是震撼,《出埃及記》帶給教徒或非教徒的概念衝擊,像不像紅海的撲天海嘯?

exodus779.jpg

 

童身天神,成了《出埃及記》最驚人的伏筆,但是這個以童顏童身和童語美化的形象又與舊約中的耶和華相距多遠呢?這位自有永有、全能、全善、永恆的神,既然創造了人,也不忘要拯救犯罪墮落的人,但他何以能容忍希伯萊人在埃及為奴四百年?又為了要以神威震懾埃及人,又製造了多少哀嚎呢?是的,童顏童身的上帝,讓我們目瞪口呆,或許我們因此就不會去追究何以劇本對於摩西從謠言到追查身世,生死大事的細節,卻處理得如此草率?也懶得去計較拉美西斯要對情同兄弟的救命恩人痛下毒手時,究竟只是權位鬥爭?或者另有既生瑜何生亮的競爭心結呢?可以好好發揮的戲劇情節,竟然這麼大而化之就輕輕帶過,又是多讓人扼腕的事呢?

 

在神的面前,我們膜拜;在神的面前,我們信仰!《出埃及記》在戲劇的關鍵點上,做出舉重若輕的美學判斷。至於信不信?接不接受?還真是看個人體會了。

 

 

4 Comments

我對於上帝是小孩的看法是…導演可能認為上帝也是有年齡的,出埃及記發生在西元前1500左右,是在很早很早以前,上帝的形像也是在那時建立的,小孩般的上帝所展現出來的神蹟是如此的直接及明確,就像個小孩子一樣,但在時間的長河中,上帝也慢慢的成長,神蹟的展現也就顯得間接或隱晦,就像個中年人或老人…

藍SIR: 我個人認為那十個石子昰十誡的象徵

不知道吔,不知你的推論如何得出的。

因為出了埃及後, 摩西奉神指令寫下十誡, 所以就基督教徒的眼光來看, 小孩般的上帝處處握著十顆小石子昰未來十誡的象徵昰蠻合理的推斷.

留言迴響

(必填)
(必填)
本站文章搜尋(new!)

RSS 訂閱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地址:

發送者為 FeedBurner

流量統計

Recent Entries

  • 國家畫廊:人間好風景

    紀錄片上院線,註記著台灣電影市場的多元盛事,亦是藝術電影院日益蓬勃後,最迷人的台灣風景之一了。...

  • 滿月酒:廿年一覺同志夢

    陽光底下的新鮮事有限,大說書家往往都能把老故事講得鮮活動人,那才是功力。...

  • 兩天一夜:艱苦走一回

    《兩天一夜(Deux jours, une nuit)》再度證明比利時的達頓兄弟(Jean-Pierre與Luc Dardenne)是歐洲最會說故事的導演之二,至於Marion Cotillard則是當代法國最能為藝術表現做出奉獻的傑出演員。...

  • 五月一號:戀戀黑膠情

    ...

  • 後來:寸草心與三春暉

    我的母親......誰沒寫過這樣的文章?誰沒動過這樣的寫作念頭?問題在於你的文章能有多少共鳴?又能有多少專屬自家的秀異特質?...

Plur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