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個星期二:變性風暴

52-99.JPG

變理變性議題,很容易走岔了道路,容易只顧著滿足觀眾的偷窺欲,無法進一步省思性別與欲望對人生的影響,無法體會性別變動對人倫關係的震撼,但是《52個星期二(52 Tuesdays)》卻輕易跨過了變性障礙。


變性,對很多人而言,只是一個醫學名詞,但在Sophie Hyde 執導的《52個星期二(52 Tuesdays)》,卻擴充成了探索「青春」與「性愛」的動詞,並且對「性別」的定義提供了嚴肅的思考。

 

52個星期二》最有趣的論述就在於變性的軸線波動究竟有多劇烈,電影的核心在於一對母女,要變性的是母親Jane(由Del Herbert-Jane飾演),直接受衝擊的則是母女連心的16歲女兒Billie( Tilda Cobham-Hervey飾演),母親面臨身心巨變,女兒何嘗不是?年紀不同,經歷不同,但是一場變性手術卻卻衝撞了她們過往的性別認同與性別認知。52-96.jpg

 

這場變性風暴,同樣也邀請了觀眾進入暴風圈內,體會性別議題的砝碼輕重。

 

母親決定要變性,最不敢置信就是同性屬女性的女兒,母親為何要掙脫女兒身?電影沒有明確的交代,但是Billie知道她的人生觀與性別觀被徹底顛覆了。叫喚母親的名字,她得改口,從Jane變成James,但是母親就是母親,即使長子鬍子,頭髮也禿了,還是無法改口叫她父親(因為父親Tom同時還存在啊)!更何況她要如何向朋友解釋我有個「變性」母親?母親的女友是該稱之為蕾絲邊?還是逕稱女友......還有,面對正在成長發育的胴體,她會不會問自己:哪一天我也會想變性嗎?

 

 52個星期二》的犀利之處有二,首先在於採取了紀錄片的形式,來見證一個戲劇化的議題。削短頭髮,要束胸換穿男裝,還要注射睪固酮的Jane,無法兼顧女兒心情,原本無話不談的母女,只能約定每星期二聚會一次,繼續維繫感情,因此,這個星期二的固定聚會,就有了準確的量尺,見證了她們的身心變化與成長。至於導演更不時穿插了吉光片羽的新聞畫面,讓變性「小事」與世界「大事」得到了交錯並陳,卻能夠簡單對比的效果。52-95.jpg

 

其次,變性風暴絕對是群體受波及,不只限於變性人,從女兒觀點出發,「性」與「性別」的議題就益發敏感。母親有一些變性的紀錄片,記載著她的身心變化;但是女兒Billie一方面隔著門縫偷窺同學偷情,另一方面乾脆加入三人行,共參雲雨滋味,不懂性為何物的Billie,或許就很難體會母親想要更換性別的苦心,或許就無法理解母親遭遇挫敗時的困頓與沮喪,正因為她也積極在開發自己的身體感官,《52個星期二》因而得能全方位地去檢視母女兩代的性自主意識。

 

然而,變性暴風圈中除了母女,還有父親,Billie的父親也同樣要面對外人質疑與自我困惑,也需要欲望出口。當他接到「前妻」的求救電話,泣訴著變性苦痛的時候,愛情、恩情與友情,翻滾疊生,有如一碗曖昧叢生的酸辣湯。

52-94.jpg

飲食男女,人之大倫,《52個星期二》透過變性個案挑起了性別與性欲的人生大哉問,只要見證,就會思考,一部電影能夠撩撥這麼多的思緒,肯定教人難忘。

留言迴響

(必填)
(必填)
本站文章搜尋(new!)

RSS 訂閱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地址:

發送者為 FeedBurner

流量統計

Recent Entries

  • 國家畫廊:人間好風景

    紀錄片上院線,註記著台灣電影市場的多元盛事,亦是藝術電影院日益蓬勃後,最迷人的台灣風景之一了。...

  • 滿月酒:廿年一覺同志夢

    陽光底下的新鮮事有限,大說書家往往都能把老故事講得鮮活動人,那才是功力。...

  • 兩天一夜:艱苦走一回

    《兩天一夜(Deux jours, une nuit)》再度證明比利時的達頓兄弟(Jean-Pierre與Luc Dardenne)是歐洲最會說故事的導演之二,至於Marion Cotillard則是當代法國最能為藝術表現做出奉獻的傑出演員。...

  • 五月一號:戀戀黑膠情

    ...

  • 後來:寸草心與三春暉

    我的母親......誰沒寫過這樣的文章?誰沒動過這樣的寫作念頭?問題在於你的文章能有多少共鳴?又能有多少專屬自家的秀異特質?...

Plur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