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奏是一種獨特的生命力,可以帶動韻律,也因而創造魅力,台灣導演許肇任的作品《甜.秘密》,就用了優遊在人境的悠緩節奏,完成了人間愛情喜劇的拼圖。
《甜.秘密》的節奏屬於從核心向不等邊環境放射的律動,核心人物是黃劭揚飾演的十七歲小男生小揚,全片透過他的眼睛,觀察著家人、同學和朋友的愛情追尋與困惑,電影從小揚與小馬對青春痘的指指點點開場,激昂荷爾蒙勾動的青春激素,以不同的波長律動射向了他的親友:從開印刷廠的老爸(由鍾鎮濤飾演)與老鄰居女兒小莉(由隋棠飾演)的曖昧情事;開冰果攤的老媽(由李烈飾演)與出租戲服的攤商(由馬志翔飾演)的日久生情;姐姐(由李千娜飾演)不理早餐店男孩(由張少懷飾演),緊纏名車男生(由唐國忠飾演)的愛情迷航;以及他自己明明很喜歡同班死黨小馬(由巫建和飾演)的妹妹,卻還得幫情敵遞送情書;當然,他還得替小馬處理劈腿後遺症......
黃劭揚的節奏屬於打骨子裡自然油生的閒散慵懶,另外還有三分早熟的老練,閒散慵懶讓他能以一種超越俗世的心態與距離看待身邊人事,也不必汲汲營營於自己的愛情得失;早熟讓他得以敏銳論斷兒女情事,甚至採取行動;老練則讓他有一些膩出油的人生夾纏(包括大聲唸情書、騙騎機車,歪談劈腿,以及那句「兩個爸爸,兩個媽媽」的愛情註解),三者交錯滲透的結果,也讓似懂非懂,卻又有機伶觀察的青春心事,得著了個人觀點的剴切論述,那是一個即使挫敗,卻可毫髮無傷地搏得熱血美名,萬一成功,卻得以改寫生命軌道的青春揮霍,《甜.秘密》選擇了黃劭揚做核心,其實是以青春的百無禁忌,買到了自由揮灑的保險。
《甜.秘密》的敘事結構可以和英國導演麥可.溫特波頓(Michael Winterbottom)1999年執導的《奇異果夢遊仙境(Wonderland)》對照來看,因為兩片都關心市井小民,都以看似隨機寫意的鏡頭運動來捕捉現代人的寂寞心緒,而且兩片都同樣從一個家庭成員出發,透過一個家庭成員橫向解剖,看見了社會人生的縮影,得到了當代素描的氣血。
從邊緣出發,從瑣碎著手,是《奇異果夢遊仙境》和《甜.秘密》的共同特質,好處是從人物與事件的選材,看似平凡,卻多了三分真實(因為有連結土地的厚實感),電影人物毫不起眼,卻宛如周遭隨時、隨處可見的真實人物;而且透過全面關照的逐一審視,讓愛情主題在深濃淺淡各不同的筆觸刀法,雕刻出凹凸有致的立體面向,把一則接一則的小情小愛故事串成了愛情長河,成就了更寬廣豐富的愛情風景。這種手法亦讓導演佔據了一個俯視紅塵的全知角度,使得他所唱出的情歌,不再是一對一的舊式老情歌,而有了多元混血的普世情貌。
《奇異果夢遊仙境》的三個女主角Nadia、Debbie和Molly同樣面臨著愛情選擇,有人空乏,有人惆悵,有人等待,面臨嘗試、挫敗與巧遇的人生機緣後,各有所悟,得著了轉向人生下個章節的力量(三姐妹的爸媽同樣有著他們的生活嘮叨與情緒),不盡完美,卻可以理解,不見得盡是救贖,卻能夠讓人安然受納。偏偏,這種每段人生都要求得圓滿的追求,卻是《甜.秘密》最大的罩門:小揚可以洞悉每個人的「秘密」,結果卻太「甜」了,甜得太過一廂情願時,就難免失之過假了(一如小揚最後形容自己的:「我跟他們說要幸福。我覺得自己好假。」)
太甜的劇情,可能是基於商業考量的配對結果,例如,隋棠與鍾鎮濤的那段戀情,硬要在歌曲創作上結下情緣,就太像為角色量身打造的設計了(會彈能唱的鍾鎮濤,可以大展音樂長才),但是他們的忘年愛卻少了人性、婚姻與環境的羈絆負擔,給人太不食人間煙火的輕歎。
為了成就隋棠與鍾鎮濤他們的戀情,導演安排了一段完全不搭軋,註定失敗的愛情(隋棠究竟看上北村豐睛什麼特質?),北村的每一回露面,都讓隋棠的愛情有如一場兒戲,那隻充氣飄浮的小丑魚,固然靈感來自於一起會自能出走的新聞趣事,用來象徵隋棠渴望自由的心情,卻又顯得有些比喻失當了,畢竟,她與北村的戀情,不是自由戀愛的選擇嗎?
對照一開始她回家向母親通報閃電結婚喜訊時的,陸奕靜從錯愕到賭氣的表演,雖然只是驚鴻一瞥,倒也精準勾勒了母女關係。問題在於如果她獲悉了隋棠與鍾鎮濤的忘年愛,又會有什麼意見或干預,只客串這一場戲的陸奕靜就此音訊全無,豈不就因此話語失焦,懸念無解?
同樣地,隋棠的結婚恐懼症,遠不如「所嫁非人」的莫名與草率,這一回,雖然許肇任最後安排了北村騎車拋錨又上錯車道的求救無門,算是神龍擺尾地來了一記回馬槍,但是少了同情,反而多了諧謔。
同樣的盲點也出現在李烈與馬志翔的忘年愛,不是愛情可不可能的問題,而是兩個人的互動只有舞台效應,少了動人的化學效應,亦即少了天然原味,多了人工甘味,殊為可惜。反而是黃劭揚、李千娜、張少懷和巫建和的眼神與肢體互動,簡簡單單,卻是自由自在,少了緊繃的情緒,多了無限可能的能量,才有了讓人信服與期待的回味了。
不過,《甜.秘密》還是一部很有味道的電影,年輕演員的輕鬆自在,譜出了動人青春心情;夏紹虞掌機的攝影機,更把黃劭揚家的狹小空間做了最極致的發揮,鏡位的變化讓人物的心情起伏都起了對話效應,生命之詩的意境豐沛四溢,相當迷人。
我個人覺得這部片不是很"好看"......@@
最大的原因就是藍先生也有所質疑的片中幾位成人角色之間的感情轉淡 消逝以及情愫的產生 確立....總覺得非常平面 帶著些牽強......
另外 到了片尾 我基本上對其累積出來的氣氛是喜歡的 但是整部片...我個人只感覺到"氣氛"而非"情感" 雖然理性上"知道"誰跟誰之間怎麼了 情感部分我是很少感覺到...就好像彈鋼琴 同樣一首曲子 明明都是一樣的速度一樣的琴鍵彈出來的旋律 很奇妙的是不同的人彈奏 聽眾的耳朵會聽到不同的東西.... 這部片對我來說就像是我聽到曲子會說"啊 我知道這是莫札特的哪首曲子" 而不是驚歎道"啊!是莫札特!"
可惜對這部電影我"感受"不到藍先生所說的"迷人"..><
無意冒犯 只是個人觀感......:)
我指的迷人是人與空間的互動關係,不管是小男生的那間小家有多少拍攝角度(左右和前後變化,都讓我暈眩與迷惑),甚至左鄰右舍的走動來去,都有著人間走過的從容自在,只有熟悉才能如此隨意出入,卻又悠遊自在。
原來如此...
另外也想請教藍先生
不知道影展所謂的開幕片和閉幕片
是有甚麼特別的含意或原因呢?
譬如說
一個影展的競賽單元和觀摩單元
從字面上就可以知道這個項目中的片子在這個影展中的"位置"是甚麼
可是我不是很清楚所謂開幕片和閉幕片在一個影展中是甚麼"意思"......@@
一般來說應該是怎麼被選出來的呢?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