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輕到白頭,肯羅素的一生充滿傳奇,也毫不保留地在大銀幕上挑戰禁忌,衝撞尺度,盡情釋放爆炸性的才情火華。上圖為他在20011年5月舊作《衝破黑暗谷(Tommy)》發行DVD時舉起The Who合唱團的唱片配合做宣傳的模樣,下圖則是他昔日在剪輯室裡的風采。
英國名導演肯.羅素(Ken Russell)2011年11月27日在醫院病逝,享年84歲。
外電提到,肯.羅素的電影一向充滿裸體和性,他不會刻意淡化或迴避這些,常常走在時代前端。
外電還說,他在1960及1970年代拍過幾部最具爭議性且暴力的電影(指的是《戀愛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與《群魔(The Devils)》等片),晚年則是經常拍一些低成本電影,其中的多數仍然有他的華麗風格。
曾與肯.羅素並肩在1960年代為英國電影打拚,後來到好萊塢拍過《猛龍怪客(Death Wish 3)》系列第三集《就地正法(Death Wish 3)》的英國導演麥可.溫納(Michael Winner)表示,肯.羅素是「獨一無二」的導演:「他非常創新、大膽、風格獨具,並且走出自己的路。」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的電影版則在追悼文章中,直接用了以下的標題文字:「肯.羅素:他的電影事業有如一部巨大而混亂的狂想曲(Ken Russell: his film career was one colossal, chaotic rhapsody)。」
這些評論所用的形容詞,基本上我都是同意的,不管是「時代前端」、「華麗風格」、「創新大膽」或者「巨大而混亂」,用來詮釋肯.羅素的作品都堪稱允當。在過去的部落格寫作中,不管是「屁股疲勞指數」或者「走火的男人」的文章,大致都已提到他的經典之作《戀愛中的女人》在那個古早年代曾經碰撞出的藝術創意火花。
我認識肯.羅素的第一部作品就是浪漫四射的《樂聖柴可夫斯基(The Music Lovers)》,關鍵在於電影一開場在介紹柴可夫斯基與男伴在雪地上瘋狂嬉遊後,就得趕赴音樂廳親自彈奏演出他的名曲「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Piano Concerto No. 1),我並不知道飾演柴可夫斯基的李察.張伯倫(Richard Chamberlain)是否會彈琴,但是這一首「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對於在1960年代看電視長大的孩子卻有特殊意義的,因為那個年代唯一的一家電視台─台灣電視公司自己養了一個交響樂團,每周都還有半小時的「電視樂府」節目,詮釋古典名曲,「電視樂府」的片頭音樂就是柴可夫斯基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電影《樂聖柴可夫斯基》直接採用這段音樂做開場主秀,就有如一場親切的召靈呼喚,把美好時光與音樂名人完成了精準對位的連結。
肯.羅素對古典音樂有些偏執迷戀,除了《樂聖柴可夫斯基》之外,也拍過風格怪異的《馬勒傳(Mahler)》和《李斯特狂(Lisztomania)》等片,後世認為他最大的貢獻就是挑戰既有形象,將這些知名音樂家從冰冷的銅像中釋放出來,給予骨肉血液的大膽手法,為後來的《阿瑪迪斯(Amadeus)》等音樂家傳記電影開啟一條鮮活生猛的傳記表現手法,也算是從歷史宏觀角度給予的中肯評論。其實,只要看到肯.羅素在《樂聖柴可夫斯基》中,是那麼自由自在處理知名的「1812序曲」音樂與畫面,
你就會相信他的血液中確實有一股瘋狂與混亂的不安基因,快速抖動的人生畫面與意象連結,是這麼華麗又多元,聰明的他透過一首曲子把作曲家在成名前備受嘲諷,創時時備受思緒困擾,但是作品公演後又名利雙收的身心歷程,盡皆表現無遺。時隔四十年後再看《樂聖柴可夫斯基》雖然已經不覺犀利,但是從畫面的閃動與自由連接,以及隨意穿插的意象畫面,都依舊可以看到縱橫自適的才情。
肯.羅素的拍片手法雖然前衛極端,骨子裡卻也是位熱血漢子,看到美好的事物從來不吝於讚美,1962年他看了法國導演楚浮的名作《夏日之戀(Jules et Jim)》 之後,一聽傾心,對於作曲家Georges Delerue打造的主題音樂讚不絕口,不但力捧主題曲「Vacances」是「史上最美的電影音樂」,還寫下了「下雨天亦能出太陽,原本是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但是Georges Delerue,他的音樂作品讓原本不好笑的情節,亦讓你笑了出來」等文句,隨後先邀了Georges Delerue替1964年作品《French Dressing》配樂,更在1966年邀請Georges Delerue站到攝影機前拍了一部紀錄/劇情片《別射殺作曲家(Don't Shoot the Composer)》, 一方面 是向楚浮的名作《射殺鋼琴師》取經兼致意,另一方面則是透過一位導演搶不到作曲家來配樂,乾脆綁架作曲家來作曲的誇張劇情,來突顯作曲家與導演之間的互動關係,電影中,Georges Delerue就飾演作曲家,肯.羅素則飾演導演,兩人現身說法,在看似虛擬的劇情中,拍出了另類的紀錄寫實風情。
只可惜,肯.羅素雖然積極份演伯樂角色,Georges Delerue也使盡渾身解數要來看肯.羅素備受肯定的《戀愛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配樂,但是電影最讓人難忘的場面還是屬於激情的畫面,音樂並沒有獲得太多的關注,多年之後,肯.羅素還特別寫過一篇文章,提及這段合作往事,重點就是「拍電影前都會想盡辦法,找到黃金組合,但是拍攝時,未必每個人都在最佳狀態,你最得意的畫面,你最精彩的想法,看在別人眼裡未必有相同的感受」,因此黃金陣容未必就能成就黃金作品(不過,《戀愛中的女人》已然夠格當影史經典了)。
經典,有時候真是可遇不可求,肯.羅素的惋惜,只在於Georges Delerue未能替他留下一首能和「Vacances」一樣等量齊觀的經典音樂,但是Georges Delerue後來轉進好萊塢之後,依然創作不少佳作,只能說肯.羅素生不逢辰,沒有在Georges Delerue的最佳狀態時,共同完成經典音樂,但是他們一起走過的路,如今看來,一樣動人,也是一則美麗的電影軼事。
留言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