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羅素:屁股疲勞指數

womeninlove-ban.jpg

把小說拍成電影,工程艱鉅,性愛場景尤其艱困。

2007年第六十四屆威尼斯影展正在麗都島上舉行,開幕作品《贖罪(Atonement)》就改編自暢銷作家Ian McEwan的同名小說,不少媒體都把焦點集中在女主角綺拉.奈特莉的身材、穿著和演技話題上,英國泰晤士報雖然也不能免俗要關切明星花絮,卻也另外請出了老導演肯.羅素(Ken Russell),討論了文學與小說的改編難題。

肯.羅素活躍在1960和1970年代,最愛去探觸禁忌素材的尺度邊緣,例如《樂聖柴可夫斯基(the Music Lovers)》的開場戲就直接拍出了他和男友共枕眠的畫面,直指他的同志私密;至於改編自英國作家勞倫斯(D.H. Lawrence)的《戀愛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更創下了影史上最早拍攝知名男星正面全裸畫面的紀錄。

肯.羅素認為電影和小說是相對立的,小說透過閱讀,讓我們來「聆聽」;但是電影則是要「觀看」,影像必需要移動、碰撞和高潮,而且要在影像中挾帶聲音更需要導演的跨界素養,在電影還沒有能力表現「嗅覺」和「味覺」之前,拍攝強調嗅覺的《香水(Perfume)》或強調味覺的《濃情巧克力(Chocolat)》之類的電影,基本上就是吃力不討好的。

 

相對之下,他認為電影擅長的是突顯視覺奇觀的文學作品,諸如《魔戒三部曲(he Lord of the Rings)》、《大法師The Exorcist》和他拍過的《替換狀態/變形博士(Altered States)》等片。

 

womeninlove-2.jpg另外,他也指出長達幾百頁的知名小說改編上銀幕,無可避免地都要考慮好萊塢製片人最在乎的觀眾「屁股疲勞(butt fatigue)」指數,小說可以慢慢讀,走到那裡讀到那裡,但是電影觀眾不耐久坐,你必需把故事濃縮在一定時間之內,太長,變成折磨,屁股會疼,就會嚇跑觀眾;太短,太精簡,難免就「影」不達意了。

不過,這篇文章最吸引我的地方卻在於他揭露了當年拍攝《戀愛中的女人》時的部份秘辛。

英國女星葛蘭黛.賈克遜(Glenda Jackson)當年曾因該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但是,全片最受關切和爭議的並不是她的裸體性愛,而是兩位男主角奧立佛.雷(Oliver Reed)和亞倫.貝茲(Allan Bates)在燈光暈黃,只有壁爐燃柴火的空曠室內全裸摔角的肉搏戲。

這場戲不但是男性裸體摔角,同時也在偷渡他們的同志情誼,摔角時是肉體磨磳,像極了性行為的翻滾使力,摔角完躺在地板上的氣喘吁吁,更像是做完愛的精神酣暢與肉體喘息,不論是畫面內容或偷渡的意識形態都在衝撞當時的電檢尺度,以致於影片完成時,幾乎各地的電檢官員都得大動剪刀:忙著要修掉奧立佛.雷和亞倫.貝斯露點的小雞雞。

 women in love3.jpg一開始,擔心電檢刁難,肯.羅素和編劇決定把這場戲安排到河邊的草地上,這樣子,他們的肉體可以有草葉遮蔽,也可以翻滾進河床,避開電檢官員的放大鏡和剪刀,但是肯.羅素才向演員透露他的想法時,奧立佛.雷就火大了,一聽說導演的處理方式與原著小說內容不同時,就大發雷霆,兩人為此大吵一架。肯.羅素認為在房間內拍這場戲,性器官毫無遮掩,一定會被電檢修理,要求忠於原著的奧立佛.雷則對此一說法完全不能接受,兩人乒乒乓乓了半天的結果,肯.羅素還是讓步回到房間裡拍攝了。

奧立佛.雷當年硬是喝了酒,壯了膽,才敢開風氣之先和亞倫.貝茲演出這場肉搏戲,也靠著肯.羅素預先架好的四部攝影機,才能夠一次拍完這場戲,一切不能NG重來的。

至於兩位演員不但要比演技,還要比「大小」的微妙心情,則是另外一則影史趣譚了。women in love.jpg 

當年,我在台北豪華戲院看到的《戀愛中的女人》,是上氣不接下氣,莫名其妙的殘缺版,後來,看到日本發行的《戀愛中的女人》影碟版則是不時有圓圈馬賽克的噴霧版,不論那個版本,其實都証明了肯.羅素的擔心不是杞人憂天,但是也虧得有奧立佛.雷的爭吵和爭取,才讓小說情節得能忠實重現於銀幕上,無論如何,我相信看到那場肉搏戲的觀眾,屁股疲勞指數一定很低,巴不得影片能多拍一點,拍長一點的。

留言迴響

(必填)
(必填)
本站文章搜尋(new!)

RSS 訂閱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地址:

發送者為 FeedBurner

流量統計

Recent Entries

  • 肯羅素:如歌的行板

    從年輕到白頭,肯羅素的一生充滿傳奇,也毫不保留地在大銀幕上挑戰禁忌,衝撞尺度,盡情釋放爆炸性的才情火華。...

  • 11月26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台北愛樂電台FM99.7《電影最前線》節目,星期六晚 上八點到十點,聆聽網址如下:http://www.e-classical.com.tw/voice/radio/index.cfm      ...

  • 金馬評審:費比西經驗

    國際影評人協會(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 Presse Cinématographique,簡稱FIPRESCI),近年來都會在金馬盛會上邀請評審選出「費比西獎(FIPRESCI Prizes)」,亦稱「國際影評人獎」或者「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今年獲邀擔任台灣代表,從11月22日到24日,三天時間內看了八部電影,25日以票決產生了2011年金馬台北影展的費西比獎,得主是中國電影《鋼的琴》。...

  • 到阜陽六百里:傷心人

    小人物個個平凡,一旦傷心,淒厲悲慟更勝大人物,《到阜陽六百里》透過每年上演的新聞事件發展出讓人動容的返鄉悲曲。  ...

  • 倭寇的蹤跡:末世光景

    凡人創作,常因形式決定了內容,《倭寇的蹤跡》卻是內容決定了形式,清楚標示了武俠電影的末世光景。...

Plur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