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一場棒球,想感受運動場上誰是強力王者的盛況,走進球場或者準時收看電視上的運動頻道就夠了;走進戲院看一場以棒球為主題的電影,你不會只想看一場棒球,除了球場上的光鮮亮麗之外,如果還能看見球場後台的運作法則與實況,是不是更開了眼界?也補實了對運動賽事的全面觀照?班奈特.米勒(Bennett Miller)執導的《魔球(Moneyball)》超越了一般運動電影的規格,塑造了新世代極其動人的賽事魔力。
《魔球》的魔力不在球場上,而在球團的辦公室裡,那是一個九成九以上球迷都不曾進去過的運動空間,差別在於球場上的球員拚的是智慧、體力與技術,那間辦公室裡卻是勞心勞嘴的另類運動空間。辦公室的責任在於開出漂亮的球員陣容,讓球隊能夠獲勝與掙錢;球隊的責任則在於利用這樣的陣容到球場上創造佳績,只要能夠交出漂亮成績單,球隊和辦公室的成員盡皆獲利,反之,則只有捲鋪蓋走人了。
《魔球》的最大貢獻則是讓影迷和球迷都明白一項事實:球隊經營不只是去追求一場追求勝利或破紀錄的運動遊戲而已,它更是一門只看業績的現實生意,球團在意的是對球隊的投資能否回收?球隊在意的是球員的表現能否符合他所拿的薪資?只要資方或者管理階層對你有意見,你隨時就得打包走人,明星崇拜是球迷才會幹的傻事,球員只是球隊的投資目標,只要上頭另有盤算,球員只是棋子,只能任人擺布,簡單明白的交易規則,充份顯示了
資本主義市場只顧追求獲利的現實性格,揭開球隊運作的真實面,看到不一樣的賽事內幕,正是好萊塢片商經過市場分析後,確認有其賣點,才決定拍攝《魔球》的真正動機。
《魔球》的另一個有趣觀點則在於全片的核心主軸在於一種人生與事業經營的哲學理念:經費短缺,亦缺少明星球員的小大衛如何去挑戰財大氣粗的哥利亞巨人?而且是這個理念經過實証,確曾可行!
《魔球》一開場就明白替美國洋基棒球隊貼上哥利亞的巨人符號,因為他們在2001年的季後賽險勝了奧克蘭運動家隊後,就乾脆重金買下了該隊的重砲手吉昂比(另外一隻強棒強尼.戴蒙則被紅襪挖走),洋基隊一向相信花錢可以買到勝利,他們擁有的總冠軍數與付給球員的年薪數,都是美國職棒之最,卻也因為他們敢於花錢,擲銀彈,所以被稱為「邪惡帝國」,但是洋基隊只是《魔球》的開胃前菜,台柱都不見了的運動家隊究竟該怎麼辦?才是《魔球》的重頭戲。
布萊德.彼特(Brad Pitt)飾演的是運動家隊總經理比利.賓恩(Billy Beane),運動家隊老闆給他的年度球員預算只有排名倒數第六的4100萬美元,相較於洋基隊12600萬美元的總薪資,差距不只是只有洋基的三分之一而已,而是根本無法對抗的天壤之別,但是一如「侏儸紀公園」裡的那句名言:「生命自己會找到出口的。」就在一籌莫展之際,他接納了經營菜鳥Peter Brand(由喬納.希爾/Jonah Hill飾演)以上壘率取代打擊率的理念,找來一群統計數字不算差,物美卻價廉的各隊棄將,以全新舞台,激發其潛力,終於創下了和洋基隊同樣擁有全年103場勝場的佳績,並以20連勝的破紀錄表現,寫下了小兵立大功的奇蹟。
運動家隊如非在2002年創下20連勝和103總勝場的佳績,《魔球》就少了撼動人心的魅力,雖然運動家隊還是在季後賽落敗,還是始終與全美總冠軍無緣,但是光靠2002年的戰果就已經提供了足夠發人深省的生命素材,《魔球》最動人的一場戲就在於心中早有定見,已然決心一搏的布萊德.彼特如何引蛇出洞,聽完球探老臣的舊思維後,開始雄辯滔滔地逐一駁斥。
球場如戰場,能出奇兵才有勝算,打擊率最好的球員既然都已被人高薪挖走,銀彈比不過洋基的運動家隊再怎麼努力也只能買到次級品,再打也是註定必敗的戰役,何不接受另外一套數字邏輯,進行全新的棒球革命?《魔球》的劇情其實是最佳的職場生存指南,例如他力駁球探的那場辯論,就點出了原地踏步與求新求變的兩種戰略高度,只有確知生存危機,才能理出足以生存的替代方案,一味在舊框架中原地踏步,其實只是在重複和重演失敗模式,依舊停留在表面階層的人,自然就無法說服早已看透事理底層的人了。
比利.賓恩的全新理念自然有其風險,有人看笑話,有人扯後腿,他自己更不能嘴上嚷嚷口號,還要以更多的干預技巧來完成自己的理念。從來不進球場看球,從來不與球員交心的比利,固然有其「見面三分情,日後難砍人」的經營理念,但是為了完成理念革命,他也不能放下自己的身段與堅持,要從更多人性面上去激發所有隊友的潛力,他的煎熬與轉變,同樣也是《魔球》中迷人的人性論述了。
《魔球》不只是一部棒球電影,它是商戰電影,亦是哲學電影,做老闆的人或許會得到更多精打細算的啟發,做經理的人或許體會到人生中許多「長久不以為是錯的理念,並不代表它就是對的」,做勞方的人或許更明白機會在敲門時自己該有的決心與拚勁,一部電影能讓各個階層的人都能找到對號入座的解讀空間,就在娛樂性和智識啟發性上都達到了不凡的標竿了。
歷史上強尼.戴蒙該年是被紅襪隊挖走的~
因為還沒看過電影~
不知是否電影為了增加戲劇張力而改編歷史呢?
我想應該是本文作者誤植
電影中確實是講強尼戴蒙被挖去紅襪沒錯
希望作者明察
是的,你們的訊息是對的,戴蒙先到了紅襪,日後才又轉向洋基,我只是隨著王建民的賽事認識了強尼戴蒙,就省去了中間的球員跳槽周折,多謝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