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赤壁》的敗戰英雄,敗兵之將不言勇,千百年來書寫赤壁或歌詠赤壁的作品中,少有人同情曹操。
主要是因為赤壁之戰,強者兵敗,弱者勝出,強弱懸殊,卻能逆轉戰局,所有的同情與禮讚就全給了周瑜與諸葛亮。
但是曹操是何等人物,在黃巾之亂後,從軍閥割據的亂局中,挾天子以令諸侯,差點統一中國,文采風流都非等閒,吳宇森和張豐毅在《赤壁》上下集中對曹操的描寫,雖然有時走火入魔,但也有幾場關鍵好戲。
首先是《短歌行》的吟誦。
曹操不但是政治家、軍事家,也是文學家,《短歌行》就是他傳世詩作中,最看得出一代梟雄經緯天下的豪情,吳宇森讓他臨江賦詩,在大戰前夕以詩明志,確實是深得傳統文人氣息的古典手法:
對酒當歌, 人生幾何 .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
慨當以慷, 憂思難忘 . 何以解憂? 惟有杜康 .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 但為君故, 沉吟至今 .
呦呦鹿鳴, 食野之苹 . 我有嘉賓, 鼓瑟吹笙 .
明明如月, 何時可掇 . 憂從中來, 不可斷絕 .
越阡度陌, 枉用相存 . 契闊談讌, 心戀舊恩 .
月明星稀, 烏鵲南飛 . 繞樹三匝, 何枝可依 ?
山不厭高, 海不厭深 . 周公吐哺, 天下歸心 .
只是,《短歌行》只由張豐毅來誦唸,而非輕唱,會不會有些可惜?
《赤壁:決戰天下》能夠出現《短歌行》,讓年輕影迷得能一睹曹操文采,原本就是極明智的抉擇,畢竟曹操不只是敗戰一方,他的歷史定位也不是赤壁一戰就底定的,關鍵在於《短歌行》究竟用唸的,還是用唱的比較好呢?
請丞相當眾唱歌,對篤守禮法的政壇人物而言,好像有些奇怪,但是曹操原本就是亂世英雄,自由出入世俗禮法,原本就是他的浪漫基因,而且詩人誦唸自己的詩作,原本就許可自由自在的表現方式,張豐毅的唸白確見雄渾氣勢,但是有些古文結構及引喻,猛然乍聽,一時還真的不易解讀,還好,諸如「對酒當歌, 人生幾何 .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 但為君故, 沉吟至今...月明星稀, 烏鵲南飛 . 繞樹三匝, 何枝可依 ?」都極清楚明白,在習慣白話文語法的現今年代中,依舊清清朗朗,擲地有聲,只是如果能像《十面埋伏》中的《佳人曲》一樣,透過歌曲形式來傳唱經典詩文,感動力會否更強?《赤壁:決戰天下》會否更脫俗,也更討喜?
《赤壁:決戰天下》對曹操的另一場經典好戲則在錯殺蔡瑁和張允。
那場戲發生在「草船借箭」和「蔣幹盗書」的雙線交叉點上,大霧橫江,戰鼓擂鳴,為免被敵所趁,所以才有亂箭去敵的迎戰策略,但是蔡瑁和張允洋洋得意的小勝,卻在周瑜假信與流言的誤導下,成為以箭資敵的鐵証,因此就在大霧才將散去的黎明時分,曹操在碼頭等候前線返營的蔡瑁和張允,水氣沈重的灰藍色調,既呼應著陰沈的天氣,更浮雕了喜怒難料的殺氣,果然創造了令人毛骨悚然的迫人氣勢,堪稱是《赤壁:決戰天下》最經典的一個畫面。
明知是計,偏偏中計,既知中計,立時反悔,卻已人頭落地,張豐毅的自信與怒氣,醒悟及悔恨,四種情緒交錯閃疊在水氣凝重的碼頭上,讓人看到了英雄的毀敗,也算是《赤壁:決戰天下》有血有肉最精彩的表演了。
我一直認為張豐毅是赤壁中表現最大腕的演員。
以演員陣容來說,卡司份量完全傾向蜀吳聯軍,
但張豐毅卻能單憑演繹曹操這一個角色,
就把兩軍對壘劍拔弩張旗鼓相當的局面營造出來。
能呈現這樣的效果固然劇本的編寫有功,
但若飾演曹操的不是張豐毅這樣硬底子的演員,
我想也很難撐住場面。
曹操將完全淪為襯托兩個大帥哥的跑龍套之一,
就像曹營裡的其他大堆頭一樣。
(附帶一提,我很喜歡藍大專業精闢的分析,
字裡行間有主觀卻又不會過於強勢,很棒!)
藍老師您好,
聽您品評《赤壁:決戰天下》的經典好戲,
令人玩味再三;
我個人以為,
片中曹操探視疫病士兵鼓舞軍心、
東吳藉節日煮湯圓,實則激起同仇敵愾,
皆可列入政治學的優秀「表演」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