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世紀交鋒(Righteous Kill)》時,我心頭想起了聖經訓道篇(Ecclesiastes
)上那篇著名詩文:「事事有時節,天下任何事皆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除栽種的亦有時;殺戮有時,治療有時,拆毀有時,建築有時;哭有時,
笑有時,哀悼有時,舞蹈有時;拋石有時,堆石有時;擁抱有時,戒避擁抱亦有時;尋找有時,遺失有時;保存有時,捨棄有時;撕裂有時,縫綴有時;緘默有時,
言談有時,愛慕有時,憎恨有時;作戰有時,和睦有時。」
當然,我的感觸是:「明星亦有時。」合適的時節演出合適的戲碼,何其重要。
吸引我走進戲院看《世紀交鋒》的主要原因當然是本片網羅了艾爾.帕西諾(Al Pacino)和勞勃.狄尼諾(Robert De Niro)兩位巨星。他們雖在《教父續集(Godfather Ⅱ)》雙雙掛名擔綱,卻不曾對手較勁;1995年的《烈火悍將(Heat)》則是分屬黑白兩道,也沒有啥對手戲,如今在走紅了卅五年之後才在《世紀交鋒》 同片飆戲,誘因自然強。
問題不在演技,而在於年紀,勞勃65歲了,艾爾68歲了,就算不是花甲老翁了,但是霜滿面,塵滿面,肚囊鼓起,就算眼神依舊銳利,就算口條一樣犀利,演起 要在刑事案件上出生入死的紐約警探,感覺就少了一點說服力,一切就像電影中那句打趣對白所說的兩個警探年紀加起來都「120歲了」,還真是「世紀」交會 呢,但你會怎麼期待他們演出警探動作電影呢?
我不是岐視老人,我絕對相信老而彌堅,生命歷練必定更能豐富表演,問題在於有什麼樣的戲份讓兩位「資深」巨星如魚得水般地展現他們的演技力道?「殺戮有時...舞蹈有時...」很多事一旦強求就不美了。
導演不能改變演員的年紀,但是他可以在敘事結構上避開生理障礙,找到「作戰有時,和睦有時」的切入點,導演Jon Avnet的選擇是「故布疑陣」的誤導法,重點有三:第一,你看見到,聽到的都不是真的;第二,破案線索就在第一句對白上,但是你來不及反應,更不懂咀嚼 回味;第三,用告白憶敘來主導劇情動線,因此可以說的比動的多,巧妙避開操勞資深演員肢體行動的困境。
《世紀交鋒》的劇情主線在於紐約街頭出現了連續殺人案,死的都是前科累累的痞子,或者曾經犯下不可告人罪惡的神父,現場留下的共同証物有二:一柄犯案手 槍,一張闡述殺人心情的押韻詩作。艾爾和勞勃就是奉命調查的兩位警官。勞勃個性火爆,常在壘球場上衝撞惹事;艾爾則是冷眼旁觀,經常做和事佬,一明一暗, 一陽剛一陰柔,正是劇本刻意安排的性格與劇情伏筆,一方面明示兼暗示,替急著完成真相拼圖的觀眾編織答案;另一方面,則是在餵養觀眾必要資訊的同時,又一 再地另出奇招,創造意外。
《世紀交鋒》的真正噱頭不在於辯論:「一旦司法不彰,可不可以有人替天行道,以私刑補行正義?」而是在於偏見誤人。
例如:一位愛打架的人,是否就是可疑的暴力犯?
例如:一位愛在暗處偷襲愛人,創造意外性愛驚奇的人,是否也可能在其他場合泡製同樣手段?
例如:看著愛人與死對頭合作,死對頭卻能對你的愛人做出親密到跡近搔擾的肉體招呼方式時,你會不會妒火中燒?怒走偏鋒?
例如:死對頭遭到槍擊,你又曾出言威脅,你是否因此就成為頭號嫌犯?
例如:各項線索明明都已指出嫌犯的可能身份時,你會懷疑順水推舟的人?還是矢口否認,不願接受的人?
太過簡單的邏輯推理,必定會導致錯誤的結論。
《世紀交鋒》最後抽絲剝繭的真相揭曉時,觀眾必定有恍然大悟的感覺,一切就像魔術師變戲法一樣,先展示所有如假包換的物件,創造若有其事的虛幻,再出人意 料來個逆轉或突破,因而創造驚喜與歎服。《世紀交鋒》的編劇花了不少巧思,但也正因為刻意求巧,為了故布疑陣,因此有了不少逆勢而為的跳躍與硬拗,成為贅 筆,也不禁讓人要問,如此大費周章繞了一大圈,所為何來?能夠湊成艾爾.帕西諾和勞勃.狄尼諾來飆戲,坦白說,光憑這樣的劇本是不夠,也不能滿足觀眾的。
當然,我的感觸是:「明星亦有時。」合適的時節演出合適的戲碼,何其重要。
吸引我走進戲院看《世紀交鋒》的主要原因當然是本片網羅了艾爾.帕西諾(Al Pacino)和勞勃.狄尼諾(Robert De Niro)兩位巨星。他們雖在《教父續集(Godfather Ⅱ)》雙雙掛名擔綱,卻不曾對手較勁;1995年的《烈火悍將(Heat)》則是分屬黑白兩道,也沒有啥對手戲,如今在走紅了卅五年之後才在《世紀交鋒》 同片飆戲,誘因自然強。
問題不在演技,而在於年紀,勞勃65歲了,艾爾68歲了,就算不是花甲老翁了,但是霜滿面,塵滿面,肚囊鼓起,就算眼神依舊銳利,就算口條一樣犀利,演起 要在刑事案件上出生入死的紐約警探,感覺就少了一點說服力,一切就像電影中那句打趣對白所說的兩個警探年紀加起來都「120歲了」,還真是「世紀」交會 呢,但你會怎麼期待他們演出警探動作電影呢?
我不是岐視老人,我絕對相信老而彌堅,生命歷練必定更能豐富表演,問題在於有什麼樣的戲份讓兩位「資深」巨星如魚得水般地展現他們的演技力道?「殺戮有時...舞蹈有時...」很多事一旦強求就不美了。
導演不能改變演員的年紀,但是他可以在敘事結構上避開生理障礙,找到「作戰有時,和睦有時」的切入點,導演Jon Avnet的選擇是「故布疑陣」的誤導法,重點有三:第一,你看見到,聽到的都不是真的;第二,破案線索就在第一句對白上,但是你來不及反應,更不懂咀嚼 回味;第三,用告白憶敘來主導劇情動線,因此可以說的比動的多,巧妙避開操勞資深演員肢體行動的困境。
《世紀交鋒》的劇情主線在於紐約街頭出現了連續殺人案,死的都是前科累累的痞子,或者曾經犯下不可告人罪惡的神父,現場留下的共同証物有二:一柄犯案手 槍,一張闡述殺人心情的押韻詩作。艾爾和勞勃就是奉命調查的兩位警官。勞勃個性火爆,常在壘球場上衝撞惹事;艾爾則是冷眼旁觀,經常做和事佬,一明一暗, 一陽剛一陰柔,正是劇本刻意安排的性格與劇情伏筆,一方面明示兼暗示,替急著完成真相拼圖的觀眾編織答案;另一方面,則是在餵養觀眾必要資訊的同時,又一 再地另出奇招,創造意外。
《世紀交鋒》的真正噱頭不在於辯論:「一旦司法不彰,可不可以有人替天行道,以私刑補行正義?」而是在於偏見誤人。
例如:一位愛打架的人,是否就是可疑的暴力犯?
例如:一位愛在暗處偷襲愛人,創造意外性愛驚奇的人,是否也可能在其他場合泡製同樣手段?
例如:看著愛人與死對頭合作,死對頭卻能對你的愛人做出親密到跡近搔擾的肉體招呼方式時,你會不會妒火中燒?怒走偏鋒?
例如:死對頭遭到槍擊,你又曾出言威脅,你是否因此就成為頭號嫌犯?
例如:各項線索明明都已指出嫌犯的可能身份時,你會懷疑順水推舟的人?還是矢口否認,不願接受的人?
太過簡單的邏輯推理,必定會導致錯誤的結論。
《世紀交鋒》最後抽絲剝繭的真相揭曉時,觀眾必定有恍然大悟的感覺,一切就像魔術師變戲法一樣,先展示所有如假包換的物件,創造若有其事的虛幻,再出人意 料來個逆轉或突破,因而創造驚喜與歎服。《世紀交鋒》的編劇花了不少巧思,但也正因為刻意求巧,為了故布疑陣,因此有了不少逆勢而為的跳躍與硬拗,成為贅 筆,也不禁讓人要問,如此大費周章繞了一大圈,所為何來?能夠湊成艾爾.帕西諾和勞勃.狄尼諾來飆戲,坦白說,光憑這樣的劇本是不夠,也不能滿足觀眾的。
留言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