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時,先會有影像撞擊到心靈,於是有了寫作的衝動,但是提筆行文(或是按彈鍵盤)時,心中難免會猶疑,文章提到的重點有沒有相關的圖像可以佐証呢?
看過電影的人,應該知道文章指涉的重點,沒看過電影的人,如果有圖為証,想要傳遞的訊息意念,或許就更清楚了。我在心中如此吶喊著。
基本上,電影是流行文化產業,懂得行銷,也會利用行銷,要在網路上取得電影劇照其實並不難,只是未必想寫的橋段都能找到合適的圖樣佐証。有,就用圖;沒有,就盡量描寫,或者轉移重點,成了我面對文圖對話時的處理方式。
書寫《夜巡林布蘭》的文章時,我照例去搜尋了相關劇照,卻意外發現了兩款劇照,一款是台灣片商採用的(見圖左),另一款則是imbd網站上查得到的歐洲版海報(見圖右),很顯然,台灣版海報強調的是「夜巡」與畫家林布蘭的恩怨情仇,歐洲版海報則是突顯了林布蘭與他生命中的三個女人的互動故事。
直覺上,台灣版有質感,有深度,可惜畫面較暗,玄奇的感覺不足,給人比較艱深沈重的感覺,但是歷史質感鮮明,也符合葛林納威的創作主題,行銷上也許不見得討好,卻是與電影意念搭配得相當精準的海報設計;歐洲版則像是一個男人與三個女人的情海相簿,對於只聽過林布蘭其人其名和其畫,卻未必熟悉其情史的觀眾而言,這款海報確實能讓人停下腳步看看林布蘭的審美觀。只不過,林布蘭的感情傳奇在電影中只像三闕插曲,不是主調,海報有點喧賓奪主,稍嫌離題了些。
這時候,真正要關切的焦點就在於海報的功能是在點題?或行銷?答案當然是兼而有之最好。每一款海報的選擇則讓我們看到了商人的行銷概念與重點。
今天會這篇文章討論電影海報,主要是看到英國衛報刊出了Paul Rennie所寫的一篇文章,討論了1973年經典恐怖片《大法師(The Exorcist)》的海報設計,還沒看文章,只再看一眼海報,我就想起了自己十八歲那年,被這張海報吸引進電影院的驚悚記。
對我而言,《大法師》是兩段,也是兩種電影,前半段的考古神父終於在曠野上與出土魔像對峙的場景,寓意深遠,包含了宗教、神話與歷史的曖昧情仇,讓人期待最後是不是兩種宗教神魔的鬥法;但是後半段的電影則變成了單親家庭長大的女孩被邪魔附身的痛苦折磨,以及失去信仰的牧師內外煎熬的信念考驗,當年獲准上映的是比較乾淨的修剪版,驚悚加上噁心,卻還是一定有的反應。以致於大法師最後現身驅魔,卻心力交瘁的結局,難免讓人悵然若失。
時隔卅五年,重新審視這張《大法師》的海報時,我不但想起了曾讓青年時期的我為之心動與心悸的經驗,也更明白了電影海報所能扮演的角色。
這款大法師海報的最大特色就是光明與黑暗的對比。魔鬼通常來自黑暗地獄,驅魔法師則是光明戰士,海報卻讓惡魔附身的丫頭房間成了強光四射的光源,附有驅魔重任的法師則是黑衣黑影,站在雨夜霧濛的幽暗門庭,準備迎接挑戰。光明與黑暗的對峙,當然就是電影主題,但是光明與黑暗的錯位(港片《倩女幽魂》與《東方不敗》也都有著類似的燈光處理),卻也形成了吊足觀眾胃口的誘人構圖。
法師手上提著的包包,彷彿就是傳統上醫生行醫的醫事包,法師除魔,醫生治病,在這裡有著明確的圖案示意;至於起霧的路燈和暗黑的石板則讓人接受到天氣是潮濕的訊息,法師要從黑暗走進光明去除魔,事前怎麼也沒料到那是他的人生終點,當年的人魔對峙嘠然而止,怎麼也沒料到多年後會在一位無辜女孩的家中演出大結局。
《大法師》是經典恐怖片,海報也饒富韻味,卅多年後還能讓人議論,顯示禁得起時空的檢驗,行銷與藝術兼顧,不但是海報追求的意境,電影作品本身如果亦然兼顧,豈不美哉?
留言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