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貴為影史經典,當年也有一頁花果飄零的辛酸史。
今天外電傳來消息,影史上的經典作品《大都會(Metropolis)》失落的三捲拷貝,日前在阿根廷的一處小博物館中被兩位超級影迷發現了。
外電將這一則影史傳奇描述得相當有趣,可以簡單整理成三個重點,首先是重要性:德國大導演佛烈茲.朗(Fritz Lang)執導的《大都會》在1927年問世後,廣獲影人推崇,影片風格和手法不但啟發了《銀翼殺手(Blade Runner)》、《華氏451度(Fahrenheit 451)》和《星際大戰(Star Wars)》,也是聯合國國際教科文組織選列作為人類遺產的第一部重要電影作品。有的人震驚於電影史的勞資對抗情節,有人則是被電影壯觀的表現主義場景給震攝住,至於電影中的機器人造型,更早已成為科幻之母的教材藍本了。
其次則是滄桑史:當年,《大都會》的票房並不好,但是製作成本極高,為了確保回收,製片公司因而有了因應不同市場需求的修剪版,目前一般人看到的DVD版本大約是117到118分鐘,2001重新修復的電影版卻有147分鐘,這兩個版本都很長了,不過,據傳80年前首映時的《大都會》其實長達三個半小時(一切要看放映機的播放速度),後來被迫修短的版本最短的只有80分鐘,足足少了兩小時又十分鐘。嘔心瀝血之作卻被剪成這麼零落不一的版本,佛烈茲.朗的心中肯定有說不盡的委屈。
第三則是好片不成灰的傳奇:1928年時,阿根廷的電影發行商Adolfo Z. Wilson進口了長版的《大都會》拷貝,最後幸運留存下一部拷貝,被片商送進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一座小小電影博物館之中,今年初一位超級影迷接管了這座博物館,而且在塵封破舊的鐵片盒中發現了《大都會》的拷貝,他們還特別翻製成DVD,送到德國請專家鑑定是不是符合佛烈茲.朗的影像風格,獲得的結果都是肯定的正面好消息。
德國文化遺產的原貌卻能在阿根廷現身復活,新聞的曲折複雜程度確實很像一部電影,讀到這則新聞時,我心中有三個感想:首先,歷史的陰錯陽差,其實一切都有天意。
外電將這一則影史傳奇描述得相當有趣,可以簡單整理成三個重點,首先是重要性:德國大導演佛烈茲.朗(Fritz Lang)執導的《大都會》在1927年問世後,廣獲影人推崇,影片風格和手法不但啟發了《銀翼殺手(Blade Runner)》、《華氏451度(Fahrenheit 451)》和《星際大戰(Star Wars)》,也是聯合國國際教科文組織選列作為人類遺產的第一部重要電影作品。有的人震驚於電影史的勞資對抗情節,有人則是被電影壯觀的表現主義場景給震攝住,至於電影中的機器人造型,更早已成為科幻之母的教材藍本了。
其次則是滄桑史:當年,《大都會》的票房並不好,但是製作成本極高,為了確保回收,製片公司因而有了因應不同市場需求的修剪版,目前一般人看到的DVD版本大約是117到118分鐘,2001重新修復的電影版卻有147分鐘,這兩個版本都很長了,不過,據傳80年前首映時的《大都會》其實長達三個半小時(一切要看放映機的播放速度),後來被迫修短的版本最短的只有80分鐘,足足少了兩小時又十分鐘。嘔心瀝血之作卻被剪成這麼零落不一的版本,佛烈茲.朗的心中肯定有說不盡的委屈。
第三則是好片不成灰的傳奇:1928年時,阿根廷的電影發行商Adolfo Z. Wilson進口了長版的《大都會》拷貝,最後幸運留存下一部拷貝,被片商送進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一座小小電影博物館之中,今年初一位超級影迷接管了這座博物館,而且在塵封破舊的鐵片盒中發現了《大都會》的拷貝,他們還特別翻製成DVD,送到德國請專家鑑定是不是符合佛烈茲.朗的影像風格,獲得的結果都是肯定的正面好消息。
德國文化遺產的原貌卻能在阿根廷現身復活,新聞的曲折複雜程度確實很像一部電影,讀到這則新聞時,我心中有三個感想:首先,歷史的陰錯陽差,其實一切都有天意。
其次,創作者永遠在創意和市場的兩軸之間擺盪,電影再經典,不能賣座,就會面臨腰斬肢解的命運,八十年前如此,如今也沒有改變。
第三,知音很重要。《大都會》能夠找回原始版本,關鍵在於天涯有知音。《大都會》對後人的影響到了21世紀都還清晰可見,2001年先有日本導演大友克洋(Katsuhiro
Otomo)改編的卡通版《大都會》,2002年還有寇特.威莫 ( Kurt
Wimmer)改編的《重裝任務(Equilibrium)》,男主角就是越來越紅的新生代蝙蝠俠克里斯汀.貝爾(Christian
Bale),然而前提是如果新生代影迷根本不知道《大都會》是什麼片子,打開鐵片盒,看到裡面的破爛底片也許早就鼻子一摀,當成破銅爛鐵或廢棄物給丟了。
文物出土,歷史不留白,當然是好事。一點翻譯,一點整理,算是台灣影迷的小小賀忱了!
文物出土,歷史不留白,當然是好事。一點翻譯,一點整理,算是台灣影迷的小小賀忱了!
留言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