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心中,《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是一部被人忽略的精品,昨天驚聞導演安東尼.明吉拉(Anthony Minghella)在五十四歲英年早逝的消息後,不禁想要再替這部電影講幾句話。
《天才雷普利》的小說出自女作家Patricia Highsmith的手筆,早在1960年就由法國導演荷尼.克萊曼(René Clément)搬上銀幕,拍成了《陽光普照(Plein soleil)》,法國帥哥亞蘭.德倫(Alain Delon)出飾男主角雷普利,陽光般的容貌與身材,魔鬼般的邪思與歹念,都極具指標功能;至於義大利作曲家尼諾.羅塔(Nino Rota)打造的主題樂曲,更讓富家子弟的休閒風情及貪念猖狂後的緊張氣氛有了更迷人的氣息。
看過《陽光普照》,你一定會好奇《天才雷普利》究竟要怎麼拍,才不會遜色?看過《天才雷普利》,你才會明白安東尼.明吉拉的才情有多深,他不但超越了《陽光普照》,更從Patricia Highsmith的原著小說抽解出更多的精髓,做出更寬廣的解讀。
電影改編小說,如果只是逐字翻譯,格局不高,明吉拉處理《天才雷普利》的手法是往前推,往後延,再從字裡行間提煉出「模彷」與「同志」情懷,讓心思難測的雷普利呈現了詭譎多變的情貌,也完成了一部令人背脊發涼的驚悚電影。
《天才雷普利》從一場家庭音樂會開場,麥特.戴蒙(Matt Damon)借了件名校外套就混進了富豪人家彈琴,那是卑微男兒努力往名利世界攀爬的求生手段,所有的機會他都不會錯過,既然難以自創品牌,模彷和假冒卻能夠輕易出頭,他當然絕不遲疑。所以,他後來受富豪委託到義大利尋找裘.德洛(Jude Law)飾演的迪基,知道迪基愛聽爵士樂,於是就拚命聽,拚命學唱,為的就是透過快速的惡補及模彷,得以早日取得登堂入室的捷徑金鑰,不致因為外行而受排擠。
不過,彷冒畢竟非正宗,彷得再像再能亂真,還是難免心虛,而且謊言就得伴隨彷冒一再疊滾,從第一次順口掰出的謊言後,他的謊言雪球就越滾越大,導致最後的不可收拾。
明吉拉的厲害與高明在於他的劇本不但找出了雷普利的內心深淵,也合理化他所有的彷冒心理,更重要的是從他的彷冒中另外勾勒出他潛伏的性向。
例如,迪基與葛妮絲.派特蘿(Gwyneth Paltrow)飾演的瑪姬在船艙親蜜廝混時,雷普利是好奇又嫉妒的,他在甲板上隔窗窺視的動作,容易讓人誤以為是覬覦瑪姬美色,卻也可以解讀成是沒見過世面的小伙子看到風流大哥,不勝豔羨的心情,但是到後來卻才明白,雷普利對女色毫無興趣,他在意的是太多人佔去了迪基的友情與愛情(這也說明了 Philip Seymour Hoffman飾演的弗萊迪出現時,他的錯愕與嫉妒)。一場戲就具現了人生的曖昧與多元可能,明吉拉的功力由此可見。
至於,雷普利在迪基的房間中,穿起迪基衣裳,模彷迪基神情唱歌扭擺的動作,不但顯現了他幾可亂真的模彷天賦,更暴露了他「彼可取而代之」的微妙心情,甚至展現了兩人合體的同志情懷。但是雷普利的模彷秀被迪基撞見,噁心、怪胎及厭憎的情緒全都浮現迪基臉上,冰雪聰明的雷普利如果不想一敗塗地,似乎只剩鋌而走險一途了。
模彷只是學樣,高手也不過只能做到逼真或亂真,而且都是寄生在寄主四週,才能享受光澤,但是雷普利的模彷卻不只是模彷,演變成謀害,甚至直接取而代之,明吉拉揭示的寄生蟲式犯罪心理學其實是更讓人心驚的。
至於同志傾向,固然讓雷普利找到了避難的庇護所,但是無限放大的私利心情卻也足以吞噬所有的恩情,不愛他的,殺之;愛他的,亦殺之,碧海青天,他最愛的其實只有他自己,唯一能夠依靠的就是他自己,偏偏他也不知道該如何來定義自己,所以最後電影終結在一面碎裂的鏡子前,每一面碎片都有雷普利的形影,卻也都是殘影,都不再是完整的他,雷普利早已被欲念的野獸撕裂了自我。
彷冒在Patricia Highsmith原著中著墨不多,在《陽光普照》中也只是亞蘭.德倫犯罪時彷冒簽名的手段而已,安東尼.明吉拉卻把彷冒精神發揚光大,不但是娛樂眾生的營生手段,也成為雷普利的人格特質,是他爭名奪利,屢試不爽的手段,更擴大成為取而代之的佔有企圖,人生邪念就此逐步暈染散開,難怪會讓人看得毛骨悚然。
當年奧斯卡只給了《天才雷普利》五項提名,最後也全數落敗,然而只要細讀過Patricia Highsmith的原著,也對照過《陽光普照》的電影,你才會明白明吉拉是多用心的一位改編者,他不但超越了原著和經典電影的障礙,也找到了自己獨樹一格的詮釋位階,這才是小說改編電影的美麗境界啊!
留言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