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三兩三,焉敢上梁山,愛爾蘭攝影師希馬仕.麥葛威(Seamus McGarvey)在他的新作《贖罪(Atonement)》中所展現的驚人攝影才藝與勇氣,開創了讓人難忘的戰爭影像。
《贖罪》的關鍵戲在於一場長達五分鐘又二十秒,一氣呵成的戰場巡禮畫面,沒有剪接,沒有NG,一切宛若世界末日,一切又彷彿身臨其境,高度寫實的質感表現出了大撤退與大潰敗前夕妖異詭譎的氣氛。
那場戲發生在1940年的五月下旬,俗稱鄧寇克大撤退(The Evacuation of Dunkirk),是二次大戰初期德國機械化部隊快速瓦解法國馬其諾防線後,包抄英法及比利時盟軍被逼到法國東北部靠近比利時的港口鄧寇克附近,然後英國政府動用一切軍用及民用船艦,在空軍的掩護配合下,於短短十天之內撤出了將近卅十萬大軍,保全了後來從諾曼地登陸反攻的戰力。
《贖罪》男主角詹姆斯.麥艾維(James McAvoy)飾演的羅比亦是最後趕到鄧寇克海灘的敗戰士兵,他帶著一黑一白兩位手下,翻山越嶺才趕上了部隊,可是敗戰之兵,人心惶惶,大家都有朝不保夕的挫敗感,攝影師希馬仕.麥葛威就採用了Steadicam(穩定器攝影機)拍攝這場撤退前夕的煉獄人間。
《贖罪》的這場海灘戲一共動用了一千位臨時演員,人人都要穿上二次大戰時期的英法軍隊軍裝,海灘上不但有各式各樣的軍用車輛、槍械輜重裝備,還有一艘被擊毀的破船,敗戰土兵們三五成群,有人病痛呻吟,有人急著覓食,有人生火取暖,有人呆滯無神,有人則是急著用槍擊殺馬匹,不想落入德軍之手,銀幕上所呈現的場景正符合所謂的兵荒馬亂。而攝影機就這樣跟著羅比的腳步從他踏上海灘開始一路追隨著他,一口氣拍了五分二十秒。
兵荒馬亂,其實不足以形容銀幕上的動亂震撼,《贖罪》的導演喬.賴特(Joe Wright)與攝影師希馬仕.麥葛威敢於一口氣拍下來,目的就在靠這種不間斷一氣呵成的場面調度來呈現戰場上的實況,例如槍殺馬隻的場景就是當場擊發,馬匹就應聲倒地,旁邊的馬隻也聞聲驚懼,而羅比三人就這樣面表情地穿過馬屍,彷彿早已參透生死,而且正因為鏡頭隨著軍士的腳步往前行,毫不停歇,所有的人群、話題、烽火或者廢船,都有情事正在自然發生,完全不似以往拍戲的做假模式,鏡頭帶得到才要配合作戲,而是鏡頭跟著演員轉,演員看見的、遇見的、撞見的所有人事都是兵馬倥傯的自然情景。
這種經過密集排練才能獲致的動亂感覺,要求的是上千位臨時演員都得各自有戲去發展,正因為不知道攝影師的鏡頭會呈現多大角度的旋轉,照應的海灘場景有多寬廣,導演一聲令下,整個海灘就得騷動起來。而且正當攝影小組跟著男主角穿過海灘,斜靠破船,再轉往已經賣不出什麼啤酒的小酒吧後,覺得空氣鬱悶,人都要要窒息了,於是衝出戶外,撞入眼簾的是整個鄧寇克海灘人聲雜遝,軍士或躺或臥,輜重散落滿地的妖豔怪異景觀,所謂的「世界未日」無非就是如此吧?!
留言迴響